五雜俎(五雜俎)
亦作“五雜組”。古樂府名。三言六句,以首句名篇。其詞曰:“五雜俎,岡頭草。往復還,車馬道。不獲已,人將老。”後人仿其作,成為詩體的壹種。見 明 馮惟訥 《古詩紀·統論》。
唐 顏真卿 有《三言擬五雜組》詩。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論雜體,則有風人、槁砧、五雜俎。”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序說·雜體詩》:“按詩有雜體:壹曰抝體,二曰蜂腰體,三曰斷弦體……十五曰五雜俎體。”
《五雜組》是明代的壹部著名的筆記著作,明謝肇淛撰。全書十六卷,說古道今,分類記事,計有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
本書是作者的隨筆劄記,包括讀書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記載政局時事和風土人情,涉及社會和人的各個方面,是壹部名作。天部記述天文、氣候、節氣和四時的人事活動。地部記述理理、疆界、山川、河流、名勝,包括當時的海外地區,是研究歷代地理的重要資料。人部記述人的形體、心性、境遇,包括技藝、醫藥、術數、書畫、宗教等各種活動。物部記述動物、植物和各種物品,鳥獸蟲魚花卉草木、飲食服飾、文玩樂器等都有論述。事部記述貧富、收藏、文字、職官、行政、姓氏、婚嫁等社會活動。書中提供的大量資料有助於研究明代社會狀況,作者過記事,分析是非正誤有評述,有論斷,對讀者很有啟發。 如據《西京雜記》中的“正月以上辰,三月以上巳”,駁送周密《癸辛雜識》所提出的“‘上巳’當為‘上己’,因為上旬無巳日”之說。又謂“蜻蜓點水”非愛水,而是產卵,以備壹說。《五雜俎》不僅在考辨方面有壹定的價值,所記明代史事,足供參考者尤多,如敘皇帝、太子、藩王婚禮的浪費,稅使的擾民,宦官的驕橫等等。如記京都乞丐:
京師謂乞兒為花子,不知何取義。嚴寒之夜,五坊有鋪居之,內積草桔及禽獸茸毛,然每夜須納壹錢於守歲者,不則凍死矣。其饑寒至極者,至窖幹糞土而處其中,或吞砒壹銖。然至春月,糞砒毒發必死。許壹年凍死毒死者不下數千,而丐多如故也。
但《五雜俎》同樣有明人筆記以多為勝,忽略專精的通病,書中談歷代掌故部分,大抄前人筆記,又不註明出處;記錄笑話,亦皆采舊文,甚為無聊,記鳥獸蟲魚,又多涉神怪。
《五雜俎》最早為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如韋館刻本。今有:《五雜俎》中華書局1959年版;《五雜俎》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五雜俎》臺北:偉文出版社197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