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的生理特點是(喜燥惡濕)。中醫認為,脾是五臟(心、肝、脾、肺、腎)之壹,是人體吸收營養的主要器官。中醫古籍中記載了脾臟的解剖。脾臟位於臍上方三英寸處,通過膜與胃相連。它重兩公斤三盎司,形狀像壹把鐮刀。
根據記載的脾臟解剖,結合脾臟控制消化的功能,可以發現,中醫中的脾臟與現代醫學中僅作為淋巴器官的“脾”並不壹致。現代醫學中參與消化的“胰”與中醫中的脾有關,但中醫中脾的概念和功能比“胰”更豐富。
特性
脾氣運動的特點是向上運動,將吸收的營養向上輸送,並通過心肺的作用進壹步轉化為氣血。另外,脾氣上升可以維持內臟的位置,防止下垂。脾喜燥惡濕。脾宜鮮燥,不留痰瘀水濕之邪,否則會影響脾的生理功能。
因為脾掌管人體的消化吸收,所以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有脾臟疾病,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消化吸收,從食物和水中吸收的精微物質,轉移到運布,供其他臟腑使用。
2、脾能攝血,使血不從脈中逸出。
組織學結構
脾的精氣分為白髓、紅髓和緣帶三部分。白髓由密集的淋巴細胞組成,是特異性免疫發生的主要場所。當抗原侵入脾臟引起體液免疫反應時,白髓內的淋巴小結會大量增加。紅髓主要由脾竇和脾索組成,紅髓內緩慢的血流使抗原與吞噬細胞充分接觸成為可能,吞噬細胞是免疫細胞吞噬的主要場所。
邊緣區(MZ)位於紅髓和白髓的交界處。該區淋巴細胞較白髓少,以B細胞為主,但巨噬細胞(Mφ)較多,是脾臟捕獲抗原、識別抗原、誘導免疫反應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