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是中國人興建的嗎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是中國人興建的嗎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既不是中國人興建的,也不是中國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對中國的絲綢有需要,才形成了絲綢之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既不是中國人興建的,也不是中國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對中國的絲綢有需要,才形成了絲綢之路。所以查中國的古籍,是找不到“絲綢之路”這個詞的。1860年前後,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到中亞考察,提出“絲綢之路”概念。他結合考察情況,又對照中國歷史,提出約在公元前二世紀,存在著這樣壹條絲綢之路。

公元前二世紀,張騫通西域,開了這條路。但這如果僅僅是壹條交通路線,在張騫通西域以前,早就存在了。比如說,公元前16-11世紀的商朝,在河南安陽發現的婦好墓裏,發現的玉器就是昆侖山的和田玉,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存在著從新疆到內地的交通路線了。張騫通西域,是有向導的,並不是他開的這條路。張騫通西域不是為了貿易。當時漢武帝為了打敗匈奴,他想派張騫去現在的阿富汗壹帶去跟大月氏聯系,大月氏本來在燕山這壹帶的,後來是被匈奴趕過去的,跟匈奴有世仇,因此漢武帝希望能聯合大月氏,聯合夾擊匈奴。但張騫被匈奴扣住了,壹呆呆了十年,後來逃脫,來到大夏,找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已熟悉了這裏的生活,不想再打仗了。張騫呆了壹年多,用歷史書上的話說“不得要領”,就回來了。

這時,漢朝已經打敗了匈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次帶了很多人,浩浩蕩蕩,也帶上了中國的絲綢、金銀財寶,沿途散給這些小國,鞏固漢朝對這些小國的影響。後來中亞、西亞的人發現絲綢是好東西,然後把絲綢帶到了羅馬帝國。羅馬那邊有錢,但沒有絲綢,所以有非常強大的需求。因為絲綢適合長途販運,並且利潤高,所以李希霍芬把這條路命名為絲綢之路。實際上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為了貿易和利潤開辟過這條路。這些歷史現在有些人不清楚,還以為是中國人為了賣絲綢才開了絲綢之路。

即使在這以後,中國也從來沒有通過這條路輸出絲綢。在這之後,每當有戰亂,或者西方的需求變小了時,這條路也就不通了。因此從有了這條路後,往往是通的時間短,斷的時間長。因為當時的自然條件惡劣,而運輸代價是很高的。到了安史之亂,唐朝從中亞節節敗退,壹直退到長安附近,絲綢之路基本上不存在了,變成了中亞內部的壹條路。

而這時,阿拉伯人掌握了航海技術,到了廣州、寧波這些地方。海運壹通,絲綢之路的價值就沒有了,因為海上運輸量大,除了絲綢,還增加了茶葉、陶瓷等日用品。所以絲綢之路並不是始終都有那麽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