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月餅來自西域的?胡餅?:唐高宗時,有壹年中秋節,來唐朝經商的吐魯番人獻上他們家鄉的特產?壹種很好吃的餅,表示祝賀。唐高祖看著漂亮的圓餅,覺著跟明月有點相似,就說: ?應將胡餅邀蟾蜍?,就把餅賞賜群臣,壹起吃起來,都說這餅非常好吃。 從此以後,胡餅就在京城流傳開了。每到八月十五,就邊吃胡餅邊賞月,後來,又改叫月餅。
關於月餅,還有另外壹個傳說。相傳,元朝為了加強對漢人的統治,規定每十戶人家要設立壹個?管家公?,由蒙古人來充當,這些人恃強淩弱,惹得民怨沸騰。後來,朱元璋攻下金華、處州、溫州等地,當地的百姓都紛紛請求朱元璋除掉管家公。
朱元璋壹開始想派兵殺死這些人,可軍師劉伯溫說,?三郡的管家公那麽多,即便出兵也不可能壹下就除盡,此事還是交給我來辦,十天之內,除盡管家公?。於是,劉伯溫就命人扮成陰陽先生,到各縣去散播童謠,?且莫笑,看重九;重九交午未,人頭要落地?。百姓們壹聽要有大難美酒很恐慌,接著劉伯溫又讓人四處散發消息,說神仙給人托夢,中秋當夜子時,大家如果對月吃月餅,可免大難。百姓們爭相到糕點店買月餅,中秋夜晚,百姓們打開月餅準備品嘗,發現裏面有壹張紙條,上書,?中秋子夜時,齊殺管家公?,於是便料定這是神明指點,平日心底的憤怒終於爆發,壹夜之間,殺盡管家公。
這些傳說是民間對月餅來歷的解釋,雖然並不完全可信,但故事裏的部分內容和學者研究、考證得出的結論有壹致的地方:第壹,月餅的確是從胡餅演變而來;第二,月餅應該在明朝時期才成為中秋節的標誌性食品。
從胡餅到月餅
在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時間裏,?餅?是所有面食的統稱。西漢《急就篇》就把餅和餌列為食物之首,唐代顏師古註釋稱?溲面而蒸熟之則為餅?,將面裏加上水使面和在壹起,蒸熟了就是餅。
東漢時期,餅的種類開始增多,《釋名?釋飲篇》中就列出了包括胡餅在內的七種面食,其原文記載,?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漫冱,就是?沒有棱角、模糊不清?的意思(後來這個詞音轉並義為?馬虎?),而胡餅是壹種比較大的圓形燒餅,做法是把胡麻,也就是芝麻放在面餅上烤熟。
隋唐時期,胡餅、蒸餅都是流行的面食。胡餅在唐朝仍然叫胡餅,但多了壹種餅中加餡的做法。富裕人家作壹種大型胡餅,在其中加多層羊肉,每層羊肉間隔以椒、豉,用酥油潤和,放入爐中烤,肉半熟時取出來吃,叫做?古樓子?。
宋代的餅類食品達到了比較成熟的程度,種類、花色空前繁多,工藝也趨於精致。這時?餅? 還是面食的總稱。南宋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了許多當時的面食,均為蒸熟的餅食,其中就有月餅壹項。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也是壹部描述臨安風俗產物的著作,其中提到,?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月餅、梅花餅也就是說,雖然不是中秋節的節令食物,但作為壹種日常可食用的面食,月餅在宋代已經出現。
從上述?餅?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月餅是如何形成的。宋代以前餅類食品在用料、制作方式、工藝等方面為月餅的出現打下了基礎,胡餅中摻入酥油、蜜、糖或者以果仁、豆沙、糖、肉末等做餡的圓餅,在外形和做法上都和後來的中秋月餅有類似之處。
月餅在明代成為中秋節的標誌性食品
首先,已經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中秋節正式產生於唐朝,學界也公認在唐朝之前沒有關於中秋節的確切記載。唐初形成了中秋節,那麽唐朝有沒有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呢?唐朝中秋節習俗主要見於大量賞月詩歌和壹些筆記小說,這些文字記載裏極少說到中秋飲食,個別地方只是說準備?酒食?,並未專門提到?月餅?這壹食物
如前文所述,宋代,《武林舊事》和《夢粱錄》這兩本著作中的確都都提到了?月餅? ,但問題是,根據這兩本著作的記載,月餅在當時只是平日裏吃的面食,而非中秋節的節令食品。宋代鄭望的《膳夫錄》中列舉了壹年當中各個節日的食品,其中,中秋的標誌性食品是?玩月羹?,而非月餅。
需要說明的是,宋代制作餅食的工藝已經十分發達,品種花色很多,跟中秋月餅差不多的餅食應該也有不少,而且中秋習俗已經很興盛,可以說,這個時候出現中秋月餅是可能的。但是,至今沒有發現宋代中秋吃月餅的可靠記載,所以並沒有依據說這時已有了中秋月餅習俗,至少,這時沒有形成比較明顯的引人註意的中秋吃月餅的習慣,以至於記錄宋代風俗的文獻都沒有記載。
明代文獻出現了關於中秋月餅的大量記載。沈榜所寫的《宛署雜記?民風》中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有壹餅值數百錢者。?由此可知,這時的月餅是在八月裏為中秋節特制的,成為各家送人的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