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痤瘡有多種發病因素,其發病機理目前還不十分明了。內分泌因素、皮脂的作用、毛囊內微生物是痤瘡發病的主要因素。
痤瘡與性內分泌有密切的關系,青春期以前極少發病,性功能喪失或減退的人如古代宮廷被閹割的太監不發病,性功能降低的人,如應用睪丸酮可促使胡須的生長和痤瘡的發生,用促皮質素或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疾病時,常引起痤瘡性皮疹,女性在月經前常有痤瘡發作。妊娠期痤瘡癥狀減輕等。不論男女都有雄激素和雌激素。分泌性激素的器官在男性為睪丸及腎上腺;在女性是卵巢、胎盤及腎上腺。雄激素和雌激素在男女體內有不同比率,比率的改變可能使痤瘡出現。皮脂腺的發育和皮脂的分泌也與雄性激素增加有關,其中以睪酮增加皮脂腺活動性作用最強,孕酮與腎上腺皮質中脫氫表雄酮(DHA)也參與作用,後者在初期痤瘡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睪酮在皮膚中經5-α還原酶作用轉化成活性更高的5-α雙氫睪酮,刺激皮脂腺細胞周轉和脂類合成,引起皮脂分泌增多,產生又濃又多的皮脂,不能完全排泄出去,漸漸聚積在毛囊口內,同時毛囊導管也因雄激素作用下而過度角化,毛囊壁肥厚、阻止皮脂排泄,毛囊壁上脫落的上皮細胞增多與濃稠的皮脂混合,成為幹酪狀物質,栓在毛囊口內形成粉刺,以後暴露在毛囊口外的頂端漸漸幹燥,又經過空氣的氧化作用,黑色素的沈積,塵埃的汙染而變色形成黑頭粉刺。毛囊中存在的痤瘡棒狀桿菌、白色葡萄球菌和卵圓形糠疹芽孢菌,特別是痤瘡棒狀桿菌含有使皮脂分解的酯酶,毛囊內的皮脂被脂酶分解而產生較多的遊離脂肪酸,這些遊離的脂肪酸能使毛囊及毛囊周圍發生非特殊性炎性反應,當粉刺壁的極微的潰瘍及遊離脂肪酸進入附近真皮後,再加上黑頭粉刺擠壓附近的細胞,使它們的抗菌力下降而容易受細菌的感染引起炎癥,於是病人發生丘疹,膿皰、硬節、結節及膿腫。
關於微量元素與痤瘡的關系。近期有人證明痤瘡患者鋅低可能會影響維生素A的利用,促使毛囊皮脂腺的角化,銅低會削弱機體對細菌感染的抵抗力等。總之,痤瘡患者微量元素鋅、銅、鐵低下,錳升高可使體內脂肪代謝、性激素分泌受到壹定影響,加上皮膚抵抗力低下,可能與痤瘡發病有壹定的關系。
此外,遺傳也是本病發生的壹個重要因素。除上述因素外,多吃動物脂肪及糖類食物,消化不良或便秘等胃腸障礙,精神緊張,濕熱氣候等因素對痤瘡病人可以有不利的影響,礦物油類的接觸或碘化物、溴化物及某些其他藥的內服也可加劇痤瘡的惡化。
臨床表現癥狀:
皮損主要發生於面部,也可發生在胸背上部及肩部,偶爾也發生於其他部位,眶周皮膚從不累及。開始時患者差不多都有黑頭粉刺及油性皮脂溢出,還常有丘疹、結節、膿皰、膿腫、竇道或瘢痕。各種損害的大小深淺不等,往往以其中壹二種損害為主。病程長,多無自覺癥狀,如炎癥明顯時,則可引起疼痛和觸疼,癥狀時輕時重。青春期後大多數病人均能自然痊愈或癥狀減輕。臨床上根據皮損的主要表現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點狀痤瘡 黑頭粉刺是痤瘡的主要損害,是塞在毛囊皮脂腺口的乳酪狀半固體,露在毛囊口的外端發黑,如加壓擠之,可見頭部呈黑色而體部呈黃白色半透明的脂栓排出。
2.丘疹性痤瘡 皮損以炎性的小丘疹為主,小米至豌豆大的堅硬的小丘疹,呈淡紅色至深紅色。丘疹中央可有壹個黑頭粉刺或頂端未變黑的皮脂栓。
3.膿皰性痤瘡 以膿瘡表現為主,膿皰為谷粒至綠豆大小,為毛囊性膿皰和丘疹頂端形成膿皰,破後膿液較粘稠,愈後遺留淺的瘢痕。
4.結節性痤瘡 當發炎部位較深時,膿皰性痤瘡可以發展成壁厚的結節,大小不等,呈淡紅色或紫紅色。有的位置較深,有顯著隆起而在半球形或圓錐形。它們可以長期存在或漸漸吸收,有的化膿潰破形成顯著的瘢痕。
5.萎縮性痤瘡 丘疹或膿皰性損害破壞腺體,引起凹坑狀萎縮性瘢痕。潰破的膿皰或自然吸收的丘疹及膿皰都可引起纖維性變及萎縮。
6.囊腫性痤瘡 形成大小不等的皮脂腺囊腫,常繼發化膿感染,破潰後常流出帶血的膠凍狀膿液,而炎癥往往不重,以後形成竇道及瘢前。
7.聚合性痤瘡 是損害最嚴重的壹種,皮損多形,有很多的粉刺、丘疹、膿皰、膿腫、囊腫及竇道、瘢痕、瘢痕疙瘩集簇發生。
8.惡病性痤瘡損害為小米至蠶豆大小的青紅色或紫紅色丘疹、膿皰或結節,輕柔軟,並且含有膿液及血液,它們長久不愈,以後痊愈遺留微小的瘢痕,也不感疼痛,浸潤也很少。此型多見於身體虛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