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在中國來說,是壹種代表幸福的靈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種。如錦雞、孔雀、鷹鷲、鵠、玄鳥(燕子)等等...又有說是佛教大鵬金翅鳥變成的。鳳凰神話中說的鳳凰是有雞的腦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頸、魚的尾、有五色紋。又請鳳是有五種品種,以顏色來分的:紅是鳳、青是鸞鳥、白是天鵝、另有黃和紫的鳳凰又可說是朱雀或玄鳥。朱雀是四靈之壹,也和其它三種壹樣,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聯想起來就是朱雀了。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鳳凰。它也有從火裏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鳥壹樣,故又叫火鳳凰 玄武
玄武是壹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壹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蔔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蔔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祖先,將答案帶回來,以蔔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以後,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蔔即「其蔔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它和其他三靈壹樣,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變成的:鬥、牛、女、虛、危、室、壁。而古時候的人對玄武它的解釋有以下的數種,‘玄武’即龜。《禮記.曲禮上》雲:‘行,前朱鳥而後玄武...’‘玄武’乃龜蛇。《楚辭.遠遊》洪興祖補註:‘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玄武’為蛇合體、龜與蛇交。
白虎
在中國,白虎是戰神、殺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的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而它是四靈之壹,當然也|是由星宿變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
白虎象征著威武和軍隊,所以古代很多以白虎冠名的地方都與兵家之事有關,例如古代軍隊裏的白虎旗和兵符上的白虎像。 白虎壹般出現在漢代畫像石墓的墓門上,或與青龍分別作為單獨畫像刻在墓室的過梁兩側,用以辟邪。《風俗通義》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在漢代五行觀念中,白虎被視作西方神獸。
青龍
青龍,亦作“蒼龍”,古代神話中的東方之神。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自黃帝授命於天,威澤四方,龍就成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中國的象征,而比較明確的定形是在漢代,從大漢朝開始,龍就被確定為皇帝的象征與代表。在東方傳說中,青龍身似長蛇、麒麟首、鯉魚尾、面有長須、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話裏,龍更像是長翅膀的蜥蜴。
青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壹,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東方的靈獸,青龍既是名字也是種族,青龍的方位是東,右,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左,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上,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下,代表冬季。
在古時候的中國,頭有角的為公龍;雙角的稱為龍,單角的稱蛟;無角的為螭,古時玉佩常有大小雙龍,仍稱母子螭;龍的地位遠高於印度。因在中國龍是神物、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 也是東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屬木的,也因青色是屬木的,故此有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們想像成為龍的形象,因位於東方,按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之說,東方色青,故名「青龍」。
麒麟
麒麟,亦作“騏麟”,簡稱“麟”,古代傳說中的仁獸、瑞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壹種動物,與鳳、龜、龍***稱為“四靈”。 被稱為聖獸王。且是神的坐騎。
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集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熊腰、蛇鱗、馬蹄、牛尾於壹身,乃吉祥之寶。有角,為龍角,其角極為堅硬,為淺灰色。據古籍的描述,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寫成麇,古籍中指鹿;尾巴像牛;蹄子像馬;圓的頭頂,有壹對角。但據說麒的開頭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視為神獸、仁獸。麒麟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毛之蟲的意思是有毛的動物)。
與麒麟並稱的
四靈又有:
鳳凰
鳳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和龍壹樣為漢族的民族圖騰,亦稱為朱雀、朱鳥、丹鳥、火鳥、鹍雞、鶤雞 [1]等,在西方神話裏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壹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磐”。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壹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因此鳳凰壹詞為合成詞結構。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征。 它跟龍的形象壹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鳳凰:鳳凰在中國來說,是壹種代表幸福的靈物。
龜
龜,俗稱烏龜,泛指龜鱉目的所有成員,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特征為身上長有非常堅固的甲殼,受襲擊時龜可以把頭、尾及四肢縮回龜殼內。大多數龜均為肉食性,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等為食,亦食植物的莖葉。龜是通常可以在陸上及水中生活,亦有長時間在海中生活的海龜。龜亦是長壽的動物,自然環境中有超過百年壽命的。
龍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壹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有關龍生九子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壹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壹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蕓》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壹。
版本壹:
好重者:赑屃(音畢喜),最喜歡背負重物,所以背上馱壹塊石碑.
好望者:鴟吻(音吃吻),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檐上.參見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的裝飾小獸
飸餮(音滔帖),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於鼎的蓋子上。因它能喝水,也有裝飾在橋欄板的,防止大水將橋淹沒。
生性好殺者:睚眥(音牙自),嗜殺喜鬥,常飾於兵器刀環,劍柄.
狴犴(音畢岸),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於監獄的門楣上.
好煙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煙火,常飾於香爐蓋子的蓋鈕上.
好水者:趴蝮(音八夏)位於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於石橋欄桿頂端。在後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
性情溫順者:椒圖,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常飾於大門口。
好鳴者:蒲牢,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於大鐘的鐘紐上。
版本二:
1、赑屃(bi,xi):形似龜,好負重。壹沖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赑屃壹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2、螭吻(chi,wen):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築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壹劍以固定之。
3、蒲牢(pu,lao):有搖滾氣質,愛好音樂,也愛吼叫。古代樂器編鐘頂上就用它來裝飾,寺廟大鐘上的鐘鈕上也可見到他的身影。
4、狴犴(bi,an):掌管刑獄。常被裝飾在死囚牢的門楣上,因其形狀似虎,所以民間又有虎頭牢的說法。
5、狻猊(suan,ni):身有佛性,喜好香火,於香爐蓋上可見。而且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中均可見到。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壹沖曾遊過此廟,香火極為旺盛。
6、饕餮(hao,tie):美食主義者,性貪吃。夏商時期出土的青銅器上經常可見饕餮紋,為有首無身的猙獰怪獸。
7、睚眥(ya,zi):性情兇殘易怒,喜歡爭殺。民間成語"睚眥必報"所講即為此物。通常在壹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上上面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殺氣。
8、淑圖(shu,tu):形似螺蚌,性情溫順,有點自閉癥。所以將他安排在門上銜著門環,免得宵小光顧。
9、貔貅(pi,xiu):在南方及東南亞壹帶都稱其為龍的第九子,大嘴無肛,只進不出,深為賭徒所喜。澳門賭場便擺了壹只玉貔貅,予意嘴大吃四方,只掙不賠。
版本三: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麽,說法也不同。《中國吉祥圖說》謂:
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老二叫睚眥(ya zi),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老三叫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六子霸下,又名XX(bi xi),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
七子狴犴(bi ga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八子負質,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老九螭(chi)吻,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龍之子:赑屃
形似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裏,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壹沖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赑屃壹般都排在九子之首。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裏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沈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壹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只腳拼命地撐著,掙紮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壹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壹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螭吻chī wěn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音吃吻),壹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二子。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築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壹劍以固定之。《太平禦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虬”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蒲牢
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鐘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據說它是住在海濱的,但卻十分怕鯨魚,壹但鯨魚發起攻擊,它就會嚇得亂叫。故人們把木杵造成鯨的形狀,以令銅鐘格外響亮。
睚眥
傳說中龍的九子之壹,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壹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
狴犴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天祿識余·龍種》:“俗傳龍子九種,各有所好……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
狴犴傳說
大約在900年前南宋的時候,有個專管牢獄的人叫犴裔。犴裔看管監獄時,對待犯人就象對待自己的家人壹樣和善,每天都給犯人講解出獄後怎樣做壹個好人,因此很多貪官都妒忌他,壹直想找機會把他殺掉。 傳說當時的皇帝趙構很迷信,光是天天為他作法的道士就有七八個,其中有壹個是皇帝最為信任的道士叫封咒的人被貪官收買了。有壹次,封咒為皇帝作法,就在用龜甲占蔔時,忽然大驚失色,龜甲掉在地上摔成了兩半。皇帝問他怎麽了,他“撲通”壹生跪倒在皇帝面前,假意言到:“皇上,臣、臣不敢說。”皇上又說:“憚說無妨,恕妳無罪。” 封咒這才肯說:“皇上,臣剛才占蔔時,在龜甲上隱約看到六個字。”“是哪六個字?”皇上問。“犴裔乃是瘟神”“啊!什麽!難道犴裔真是天上的瘟神下凡來散播瘟疫的?”“正是如此。皇上,如果不趕快除掉犴裔,後果不堪設想啊!”封咒道。皇上聽到這話立刻下旨,讓大奸臣秦檜處理這件事。秦檜接到聖旨,高興的不得了。立即擺酒設宴款待封咒,而且還賞了他紋銀百兩、錦緞百匹。 秦檜領旨後問其他幾個同黨該如何處置犴裔,他的同黨都說:“該把犴裔處死,最好今日正午問斬。” 秦檜采納了他們的建議,立刻讓人把犴裔抓來。 在犴裔被押赴刑場的途中,街道兩旁的百姓都為犴裔鳴不平。犴裔被押到刑場時,他對著天喊到:“想我犴裔壹生為國為民,哪兒作過對不起陛下的事。陛下您斬了我不要緊,但您千萬不要再相信那道士的讒言了,否則大宋江山不保,黎民百姓遭殃呀!”接著,他又對那些奸臣說:“妳們這些衣冠禽獸,害死了人都不知悔改,我犴裔就算化成走獸也要找妳們報仇血恨。”說完變被斬首了。當時在場的百姓們放生大哭。 就在這時,天空中突然電閃雷鳴,壹頭怪獸出現在雲頭。只見他麟頭豸尾西龍翼,足踏祥雲照九州。這頭怪獸用壹陣龍卷風把道士和奸臣們都卷上了天,又摔在山頭。山頭立刻裂開壹條縫隙,把他們全部封在裏面了。 這頭怪獸叫狴犴,是犴裔的化身。狴犴既是牢獄的象征,又是黎民百姓的守護神。
狻猊
猊不是獅子的別名(壹說是獅子的別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壹,排行老七,是壹種猛獸。形如獅,喜煙好坐,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所以形象壹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相貌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是佛祖文殊菩薩的坐騎,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獸名。獅子。《爾雅·釋獸》:“狻麑如虦貓,食虎豹。” 郭璞 註:“即師子也,出 西域 。”《穆天子傳》卷壹:“狻猊囗野馬走五百裏。” 郭璞 註:“狻猊,師子,亦食虎豹。” 唐 杜甫 《天狗賦》:“夫何天狗嶙峋兮,氣獨神秀,色似狻猊,小如猿狖。” 清朝蒲松齡聊齋誌異·象》:“少時,有狻猊來,眾象皆伏。”
淑圖
形似螺蚌,性情溫順,有點自閉癥。所以將他安排在門上銜著門環,免得宵小光顧。
貔貅(pi,xiu)
古書上說的壹種兇猛的瑞獸。貔貅是以財為食的,納食四方之財。中國傳統是有“貔貅”的習俗,和龍獅壹樣,有將這地方的邪氣趕走、帶來歡樂及好運的作用
嘲風
嘲風,不僅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常用其形狀在殿角上作為裝飾。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壹,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壹層神秘氣氛。
四兇
梼杌 táo wù
古代傳說中的壹種猛獸。
相傳是北方天帝顓頊的兒子,它還有名字叫做傲狠,難訓,由這幾個名字裏,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為了。和窮奇壹樣,梼杌後來也成了四兇之壹。
窮奇
據《山海經?海內北經》所載,指窮奇外貌像老虎,長有壹雙翅膀,喜歡吃人,更會從人的頭部開始進食,是壹頭兇惡的異獸。可是,同樣在《山海經》中,〈西山經〉壹篇卻提到窮奇的另壹種形象,該篇中的窮奇,外貌像牛,長著刺猬的毛發,與〈海內北經〉所述者有很大的差別。不過二者都是喜歡食人的兇獸,這方面則沒有分別。
混沌
。《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雲:“又西三百五十裏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註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 除了古代神獸外,遊離與古書之外的上古神獸也為人所稱道水麒麟
赤焰獸
火神祝融和水神***工本是神農氏後裔,在壹次大戰中,騎火龍的祝融大獲全勝,***工怒觸不周山,導致天河水傾瀉人間,為平衡水火之力,祝融派火龍遊走於地下,這火龍後裔的壹支便是赤焰獸。由於泛濫四野的洪水是凡水,祝融收走火龍身上的三昧真火,作為其後裔的赤焰獸,便不再身具神火。即使如此,鋼筋鐵骨周身烈火的赤焰獸仍不是凡人所能打敗的。
《神魔誌異.靈獸篇》赤焰獸 ∶萬火之精玄火鑒之守護異獸,周身赤焰,火毒洶湧,中人立死。
傳聞有異教密法,上古兇神,以赤焰魔獸催持八兇玄火法陣,至為詭異。
品性仁慈、妖力強大的生物,諳悟世理,通曉天意,可以聆聽天命,王者的神獸。 白澤
昆侖山上的神獸,著名的神獸,渾身雪白,能說人話,通萬物之情,很少出沒,除非當時有聖人治理天下,才奉書而至。 (另壹說法是白色的馬)
傳說黃帝巡狩,至海濱而得白澤神獸。此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故帝令圖寫之,以示天下,後用以為章服圖案。唐開元有白澤旗,是天子出行儀所用;明有白澤補,為貴戚之服飾。
重明鳥
重明鳥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其形似雞,鳴聲如鳳,此鳥兩目都有兩個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鳥,亦叫重睛鳥。它的氣力很大,能夠搏逐猛獸。能辟除猛獸妖物等災害。舊時新年風俗,貼畫雞於門窗上,實即重明鳥之遺意畢方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火災之兆。畢方的名字來自竹子和木頭燃燒時發出的劈啪聲響,它是火神、也是木神,居住在樹木中。畢方的外形象丹頂鶴,但是只有壹條腿(壹說為只有壹只翅膀),身體為藍色、有紅色的斑點,喙為白色。畢方不吃谷物、吞吃火焰,據說畢方的出現預示著大火。
而傳說黃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時,乘坐著蛟龍牽引的戰車,而畢方則伺候在戰車旁。
獬豸
獬豸,也稱解廌或解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上古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壹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
鬼車
別名九頭鳥。色赤,似鴨,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愛入人家爍人魂氣。亦有說法稱九首曾為犬呲其壹,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兇咎。(此疑為個例)
鬼車是源於中國的九頭怪獸。鬼車的外形與貓頭鷹的相似。翅膀展開的情況下,體長可達3m。它是壹種夜行性怪獸,只在漆黑的夜空來回盤旋,吸食人類的鬼魂。現代的社會,到處都是路燈,達不到壹團漆黑的程度。但是在沒有路燈的古代,到處都是漆黑壹片。在那樣的夜裏人們就可以聽到鬼車盤旋時翅膀發出的聲音。鬼車回落在人類居住的屋頂上,吸食房屋主人的靈魂,使人死亡。鬼車落腳的屋頂都有血跡。這是因為鬼車原本是有10個頭,但是其中壹個被砍下來後,就不斷地有血從傷口淌出。這是鬼車***同的壹大特征。鬼車的弱點是即使被蠟燭般微弱的光照到都會發暈,倒在地上。
鑿齒
鑿齒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之壹: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沼澤地帶的怪獸或巨人。鑿齒長有象鑿子壹樣的長牙,這對長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據說鑿齒掠食人類,帝堯命令後羿前往討伐,在經過激烈的搏鬥後,後羿在昆侖山追上了鑿齒並且將他射殺。鑿齒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