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明代畫家陳洪綬傳世作品

明代畫家陳洪綬傳世作品

陳洪綬(1598~1652)明末清初書畫家、詩人。字章侯,幼名蓮子,壹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凈名、晚號老遲、悔遲,又號悔僧、雲門僧。漢族,浙江諸暨市楓橋鎮陳家村人。明季國子監生,明亡使為清軍俘獲,雖脅以死,亦不肯為之作畫,曾入紹興雲門寺為僧,工人物,名作《九歌》、《西廂記》插圖、《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版刻傳世,又工詩善書,有《寶綸堂集》。 陳洪綬,字章侯,因愛好畫蓮而自號老蓮,諸暨(今屬浙江)人。祖上 陳洪綬像 為官宦世家,至其父家道中落。幼年即喜繪畫,相傳陳洪綬四歲時到已訂親的嶽父家去讀書,見室內的墻壁粉刷壹新,便用桌椅做腳手架,在墻上畫了壹尊八九尺高的武聖關羽像。曾隨藍瑛學畫花鳥。有壹次,他在杭州學府裏見到李公麟七十二賢石刻像,用十天時間畫了壹個摹本,人們都說臨得很像,陳洪綬聽了很高興。後來他又去臨了十天,邊臨邊加以改造,結果人們都說臨得不像,而陳洪綬聽了卻更高興。不滿二十歲時,父母先後去世,他哥哥壹心想鯨吞家產,陳洪綬就將自己的壹份拱手相讓,離家出走,客居紹興。 成年後到紹興蕺山師從著名學者劉宗周,深受其人品學識影響。崇禎三年(1630)應會試未中。崇禎十二年(1639)到北京宦遊,與周亮工過從甚密。後以捐貲入國子監,召為舍人,奉命臨摹歷代帝王像,因而得觀內府所藏古今名畫,技藝益精,名揚京華,與崔子忠齊名,世稱“南陳北崔”。明朝覆沒後,清兵人浙東,陳洪綬避難紹興雲門寺,削發為僧,壹年後還俗。晚年學佛參禪,晚年自號悔遲,亦稱老遲,在紹興、杭州等地鬻畫為業。相傳壹位官員為騙取陳洪綬的畫,便聲稱自己有件古畫,不知是宋畫還是元畫,請陳洪綬到他的船艙中去鑒定壹下。不料那官員拿出來的不是畫而是絹,執意要陳洪綬為他畫畫。陳洪綬壹面破口大罵,壹面脫衣服準備往水裏跳,弄得那官員只好作罷。陳洪綬性格放浪而好色,試圖收藏或收購他的作品的人,競相到他經常出入的妓院去求畫。清軍攻占南京時,大將軍固山額真從城中抓獲陳洪綬,大喜過望,當即指使陳洪綬作畫,陳不畫;拿刀威脅,也不畫;最後用酒和美女引誘才得以如願。 陳洪綬所畫的人物,體格高大,衣紋細致、清晰、流暢,鉤勒有力度,整體效果在仇英、唐寅之上,人稱三百年間沒有他這樣格調的筆墨。明清之際,摹仿陳洪綬的畫家多達數千人,其作品和技法遠播朝鮮和日本。 陳洪綬壹生從事版畫藝術,以書籍插圖的形式廣泛流傳於世。他的作品數量很多,流傳下來有《九歌圖》、《西廂記》、《鴛鴦冢》、《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五種,都由與他同時代的著名刻工雕刻,是明清木刻版畫的代表作。陳洪綬的著作,有《寶綸堂集》、《避亂草》、《筮儀象解》等。陳洪綬的版畫藝術,對清代畫家蕭雲從、任熊等名家從事版畫創作,都有著明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