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溫毒簡介

溫毒簡介

目錄1拼音2概述3春季溫熱癥狀、溫熱毒素4感溫熱邪、熱毒等疾病的總稱,溫熱毒素4.1癥狀4.2治療5赤、丹毒、溫熱毒素,附參考文獻6篇:1治療溫熱毒素的穴位,2個治療溫熱毒素的方劑,4個治療溫熱毒素的中成藥,5個古籍中溫熱毒素的相關藥物,1拼音wēn dú。

2.總結溫毒:1。春季熱性驚厥的癥狀和體征;2.感受邪熱、熱毒引起的疾病的總稱;3.紅斑和紅斑疾病。

3.春暖證。溫毒、溫毒為病名[1]。見《肘備用應急處方》卷二。指春季熱性驚厥的癥狀[1]。《醫學概論》卷三:“外感熱病陽證稱為陽毒,春熱稱為溫毒。”

4.邪熱毒熱的疾病通稱溫毒病[2],病名為[1]。見《肘備用應急處方》卷二。指急性外感發熱,癥見感溫毒邪,高熱口渴,伴有皮疹或膿腫、腫脹[1][3]。

4.1癥狀《溫病辨上焦篇》:“溫毒者,皆溫中夾雜有毒之物,濁過於重。”壹般發生在冬春季[1]。主要表現為突然發冷高熱,頭痛惡心,關節痛,煩躁口渴,舌苔黃,脈數[1]。其次是頭面部紅腫,或腫脹,或咽喉紅腫白腐,或身上起紅疹[1]。

4.2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如加味普濟消毒飲、升麻葛根湯、三黃石膏湯、黃連解毒湯[1]。若熱入營血,宜涼營解毒,如加減清瘟百度粉[1]。本病可見於麻疹、腮腺炎、頭面部丹毒、猩紅熱、傷寒等疾病[1]。

5紅斑、紅斑病,溫毒、溫毒指紅斑、紅斑病。吳坤安說:“秋宜涼宜熱,冬宜寒宜暖,或天氣過幹久燥,溫病之疫則赤疹。其毒滿三焦,目赤舌赤,汗出津津樂道。.....葛亮粉宜去芒硝、大黃,加石膏、牛蒡、人黃,便秘者去芒硝留黃。”(《傷寒指掌》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