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求清華四大導師的故事。

求清華四大導師的故事。

梁啟超(1873 ~ 1929)是近代思想家,戊戌變法的領導人之壹。字卓如,號仁公,非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梁啟超從小在家接受傳統教育。1890去北京試了試,沒成功。回廣東的路上,路過上海,看到《世界地理概論》、《瀛寰誌略》、上海機器局翻譯西文書籍,大開眼界。同年,我認識了康有為,投了他壹票。1891就讀於萬畝草堂,接受了康有為的思想和理論,走上改良和改革之路。當時人們統稱為“康梁”。

1895年春,他再次進京趕考,輔佐康有為,在北京發起考生聯名請願的“公車請願”。在維新運動中,梁啟超非常活躍。在北京負責《世界通報》(後改名為《中外期刊》)和上海的《時事報》,並赴澳門籌辦《知心報》。他的許多政治觀點對社會有很大影響。1897,任長沙吳石學校總教師,宣傳湖南變法思想。1898回京,積極參加“百日維新”。7月3日(5月15日),受光緒皇帝召見,奉命出席變法總議,授予六個爵位,並負責處理史靜大學翻譯出版社事務。9月政變,梁啟超逃往日本,曾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本期間,他先後創辦了《清議報》和《新民叢報》,主張改革,反對革命。同時也引進了大量的西方社會政治理論,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從1905到1907,維新派與革命派的論戰達到高潮,作為維新派統帥的梁啟超遭到革命派的反對。

1906年,清政府宣布準備仿立憲,梁啟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10年6月,在東京成立了“政治通訊社”,希望推動清政府實行君主立憲制。因為清政府沒有真心實意地實行憲政,政訊社也因為禁令而解散。武昌起義爆發後,他曾鼓吹“虛君與清政府和諧”,企圖使革命派向清政府妥協。民國初年,他支持袁世凱,接受袁的意圖,將民主黨與* * *和黨、統壹黨合並,重建進步黨,與國民黨爭奪政權。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首席大法官。袁世凱的帝國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稱帝。1915年8月,他發表了壹篇題為《所謂國體問題》的文章,對他進行了猛烈抨擊,並與蔡鍔合謀對袁動武。1915年底,雲南爆發保家衛國戰爭。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積極參與反袁鬥爭,為護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袁世凱死後,梁啟超依附段瑞奇。他拉攏壹些政客,成立憲法學研究會,與支持李的立憲討論會對峙。1965438+2007年7月,段奪取了北洋政府的政權。梁啟超為段立下了汗馬功勞,先後擔任鹽務總局財務總監和監察官。九月,孫中山發動護法之戰。165438+10月,段內閣被迫下臺,梁啟超也引咎辭職,退出政壇。1918年底,梁啟超去了歐洲,親身了解了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後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發展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梁啟超也是壹位著名的學者。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歷史、哲學、佛學等多個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從1901到1902,先後撰寫《中國歷史敘事》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歷史革命”。歐洲之旅歸來後,主要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撰寫了《清代學術概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文化史》等學術價值較高的著作。他壹生著述甚豐,留下了148卷10萬字的《飲食店集》。

王國維(1877—1927),浙江海寧人,中國近代具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他是個學者,早年學過英語和日語。他的哲學和文學研究受到德國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哲學和文學思想的影響,其成果對中國現代文化和學術事業作出了壹定的貢獻。1903以來,在通州、蘇州等地師範學校任教,教授哲學、心理學、邏輯學,著有《靜安文集》。1907起任教育部圖書館局編輯,從事中國戲曲史和歌詞研究,著有《曲律》、《宋元戲曲考證》、《任劍花刺》等。他重視小說和戲曲在文學中的地位,營造了研究戲曲史的氛圍,在當時的文藝界影響很大。辛亥革命後,他把自己當成了清朝的老人。從1913轉向經學和史學研究,專攻古文字學、古器物學和古代史地理學。他致力於古器物、甲骨文、齊魯泥印、漢魏碑刻、漢晉簡牘、敦煌唐經、西北地理、殷、周、秦漢、蒙古史的考證,做了大量的研究。他治學嚴謹,考證細膩,忠實,不偏不倚,主張用地下史料來參考文獻史料,比前人能做出更多的貢獻,在史學界產生了影響。1925,任清華研究院教授,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並稱清華四大導師“教授”。1927年,他在頤和園投水自盡,給中國知識分子留下了深深的顫栗和遺憾,也留下了壹個謎。

王國維的學術著作中,歷史最多,文學最深,文字學最基礎,還涉及其他很多方面。換句話說,他在殷周史、宋元戲曲史、古文字學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超越了同時代的學者。

陳寅恪(1890—1969),伊寧(今修水縣)人。陳的第三子,清代著名詩人。他的妻子唐佐是臺灣省省長唐的孫女,也是壹名女教師。他們在清華校園相識,誌同道合。他們於1928在上海結婚。陳小時候在南京的家鄉學校學習。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他能背誦十三經,博覽經、史、哲。

光緒二十八年(1902),陳隨弟遊歷日本,入日本巢雅弘文學院。1905因腳病休學回國,後就讀於上海吳淞復旦學院。1910獲得公費留學,先後赴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學習。壹戰爆發,1914回國。1918年冬,由江西官費補助,後出國留學。他先在美國哈佛大學跟隨蘭曼教授學習梵語和巴利語。1921年轉到德國柏林大學,師從Ludsch教授學習東方古文字。同時向苗秦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學習蒙古語。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累了各種知識,具備了閱讀蒙、藏、滿、日、梵、英、法、德及巴厘、波斯、突厥語的能力。寫作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有深厚的國學功底,精於歷史,又有大量的西方文化,所以他的觀點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

1925年,陳寅恪回國。此時清華大學轉型為大學,國學研究所成立。其“基本理念是用現代科學方法整理民族遺產”。王國維,梁啟超和趙元任,當時最有聲望的學者,被任命為導師。當時的研究所所長吳宓非常看重他,認為他是“中國最有學問的人”。梁啟超也很尊重他,謙虛地向人介紹說:“陳老師的學問比我好。”他們都試圖向學校推薦他。1926年6月,年僅36歲的他與梁啟超、王國維壹起被招為研究院導師,被稱為“清華三巨頭”。當時在國學院指導研究生,在北大兼職。同時,他研究和撰寫佛教經典和邊疆史。清華大學開設滿蒙語言、歷史、佛學等課程。他講課的時候,或者引用多國語言的時候,輔助歷史;還是引詩為史,從《連宮洞》到《琵琶行》《長恨歌》,都是隨口說的,而且文字出處全都準確,附帶的解釋更是準確的驚人!吳宓、朱自清等知名教授經常來講座。在他的大名聲下,他憨厚、謙虛自信、真誠不做作,被稱為書生。1930年,清華國學院關閉,陳寅恪任清華大學歷史、語文、哲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長,歷史語言研究所第壹組組長,故宮博物院院長。

陳學的是比較語言學,熟悉多種文獻,這為他收集漢語以外的史料研究歷史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他繼承了清代乾嘉學者研究歷史重視證據和事實的科學精神,吸收了西方的“歷史進化論方法”(即從事物的演變和聯系中考察歷史,發掘史料)。他運用這種中西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壹些材料追根溯源,準確考證。並在此基礎上,註重對歷史事實的綜合分析,從諸多事物的聯系中找出重點,從而解決壹系列問題,得到歷史風貌的真實。他嚴謹的考證方法超越了乾隆嘉慶年間的學者,發展了中國的歷史考證學。

陳寅恪在佛經的翻譯、整理和解釋,以及音韻學、蒙古語起源、唐力氏族起源、官制和軍制起源、中蒙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重要發現。在《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學報》和《清華學報》上發表過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論文,是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博學多聞的歷史學家。1938日本史學權威白鳥倉吉在研究中亞史時遇到難題,向德國、奧地利著名學者求助,但未能解決。柏林大學推薦了尹柯。在得到滿意的答復之前,他征求了尹柯的意見。蘇聯考古學家發掘出壹塊突厥石碑,沒人能辨認。在咨詢了尹柯之後,它終於被準確地破譯了。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日軍直逼北平、天津。陳寅恪的父親憤而絕食,猝死。葬禮後,尹柯隨學校搬到了南方,過著流浪的生活。1938年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遷至昆明,他隨校抵達。

1939年春,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並授予他皇家學會研究員稱號。他是學校第壹個聘請的中國漢學教授,這在當時是很高的榮譽。他離開昆明去了香港,打算和家人壹起在英國牛津大學教書。因為二戰爆發,他被迫暫時住在香港,擔任香港大學的客座教授和中文系系主任。1941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香港,尹柯隨即辭職隱居。日本當局任命他辦東方文學研究所,日薪40萬,他堅決拒絕。1942年春,有人被日方請到已被日軍占領的上海任教。他再次拒絕接受他的命令,然後離開香港,經廣州灣去桂林。他曾是廣西大學和中山大學的教授,不久後搬到燕京大學任教。當時面對民族危亡,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消極抗日,積極反* * *,尹柯感到痛心。然而,桂林的壹些帝國文人居然發起了壹個無聊的活動,向蔣介石獻上九鼎,並勸說他參加。他寫了《春感賦》:“九鼎明辭辯訟,百年糙總傷貧。”作為諷刺的標誌。在此期間,他在繁忙的教學之余,仍致力於學術研究,先後出版了《隋唐制度源流》和《唐代政治史》兩部著作,對隋唐史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為後人研究隋唐史開辟了新的途徑。

抗戰勝利後,陳寅恪再次申請到牛津大學任教,並前往倫敦治療眼睛。經英國醫生治療後,手術不僅無效,眼疾反而加重。最後,她寫了壹份診斷,失明是必然的結果。帶著失望,尹柯辭去了聘用合同,於是於1949回到祖國,在清華校園任教,繼續他的學術研究。解放前夕,他前往廣州,拒絕了國民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的邀請,到廣州嶺南大學任教。院系調整,嶺南大學並入中山大學。他轉到了中山大學。

解放後,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懷,先後任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史館副館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常委(據陳寅恪先生年譜,僅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 請陳寅恪為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史研究所第二任所長,並註明婉言謝絕未如願,推薦陳元接替。 以上職務按修水縣誌稿),繼續擔任中山大學教授。從1956開始,陳毅、陶鑄、周揚、胡喬木等中央領導先後看望過他。陶鑄尊重他的知識和人格,親自關心他的輔助設備和眼病治療65438至0957。1962年,他右腿骨折,被安排護士輪班照顧,這在廣東的知識分子中是壹段美談。1962年,胡喬木看望並關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說:“棺材合上了,就要出版了。”胡喬木笑答:“蓋棺尚早。”在助手的幫助下,他將除《隋唐制度的起源》、《唐代政治史》、《白元詩集》以外的舊文編入《賽流堂集》和《金銘閣手稿集》,撰寫了專著《劉傳》,最後在《唐流堂》中寫了壹篇夢。他的助手黃軒曾感慨地說:“在失明的晚年,努力工作,並從中吸取教訓,才做出了這篇手稿(即《劉別傳》)。其堅忍不拔的精神,真是驚天動地,泣鬼神。”

十年動亂期間,陳寅恪受到殘酷的折磨。最讓他難過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書籍和詩歌被抹去了。1969 10 10月7日在廣州去世。

陳長期致力於的教學和歷史研究。他熱愛祖國,認真研究,實事求是,在歷史研究中寫出了高水平的歷史著作,開闊了人們的歷史視野,為中國的歷史研究做出了貢獻。壹直受到人們的崇敬。尹柯不僅是壹位偉大的歷史學家,而且是舊體詩的傑出代表。他欽佩陶(圓明)和杜(傅)對李白和的詩情有獨鐘,但並不認為他們是上品。他特別喜歡通俗詩,所以最崇拜白居易。在他關於重生的論述中,有壹句“我也玩詩的風格”。有《史存》出版。其生平著作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蔣天柱整理、校勘。《陳寅恪第壹集》壹套兩卷兩百萬字,1979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來

趙元任(1892-1982)是著名的語言學家、哲學家和作曲家。在中國,他被譽為“中國語言學之父”。字宣中,天津人。1910是旅遊美學辦公室第二批留學生,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主修數學。1914獲得理學學士學位。1918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19是康奈爾大學的物理學講師。1920任清華學校心理學和物理學教授。1921回哈佛大學學習語音學,後擔任哈佛大學哲學系講師、中文系教授。1925年6月受聘清華國學院導師,授課範圍為現代方言、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1929六月底後,被中央研究院聘為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語言組主任,並兼任清華中國文學系講師,講授《音韻學》等課程。主要著作有《普通話新韻》、《現代吳語研究》、《廣西瑤族歌曲劄記》、《粵語概論》(英文版)、《中國社會與語言面面觀》(英文版)、《漢語語法》、《漢語閱讀材料》、《語言問題》、《通用詞語方案》等,並發表過《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1938至今在美國任教。

說了這麽多,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