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時(前613年0591年)令尹孫叔敖,期思人。兒時即有美好的心靈。壹日去城郊散步,在草叢中發現壹條兩頭蛇,頓時嚇了壹跳。他聽老人們說過,誰見了兩頭蛇,就會立刻死亡,心中不免有些懼怕,但他轉而想到,我壹個人死了不要緊,如果讓更多的人看見了,豈不貽害無窮!想到這裏,他毅然舉起石塊把兩頭蛇砸死,並把它深深埋在土裏。回家後,他把這件事告訴母親,母親稱贊他做得對。這個故事在壽縣安豐塘周圍農村廣為流傳。
趙匡胤與“大救駕”
相傳在公元九五六年,周世宗征討淮南,大將趙匡胤攻了九個多月才打破城池,取得成功。由於疲勞過度,趙匡胤進城後就病了,他胃口不佳,茶飯不進。這時,有個巧手廚師為了讓他進食,便精心制做了壹種點心。用上好的白面、白糖、豬油、香油、青紅絲、桔餅、核桃仁等材料做了壹些帶餡的圓形點心。這種點心的外皮有數道花酥層層疊起,金絲條條分明,中間如急流旋渦狀,因用油煎炸,色澤金黃。
當廚師端上點心時,香味撲鼻,外形誘人。趙匡胤壹見,心中高興,食欲大增。他拿起壹個,咬了壹口,覺得酥脆甜香,十分好吃。再壹看內中之餡,色白細膩,紅絲縷縷,青絲條條,如白雲伴彩虹,色美味佳。趙匡胤越吃越有味,壹連吃了幾頓,病體大愈。他十分高興,重賞了廚師。
後來,趙匡胤做了宋朝開國皇帝,想到南唐壹戰和這種糕點,說:“那次鞍馬之勞,戰後之疾,多虧這種糕點從中救駕。”於是便叫這種糕點為“大救駕”。
自此以後,“大救駕”的名稱和制法便壹直流傳下來。至今,“大救駕”仍馳名淮河南北。外地來客慕名品嘗,當地人們也常以此饋贈親友,頗受歡迎。
當面鼓對面鑼
“當面鼓,對面鑼”,這句話在壽縣已經諺語,寓意是有話當面講,說話要算數。
在壽縣城西門城甕裏,南北兩壁上對稱鑲嵌著兩塊石刻,壹面是鑼,對面是鼓。這就是壽州內八景之壹的“當在鼓,對面鑼”。
據說在清朝乾隆年間,壽州來了壹位新知縣,上任不久,看到古城墻西段年久久失修,已幾次倒塌,下決心重修。於是通告全縣百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同心協力,修復城墻。不料告示貼出壹個月,卻不見動靜,這是為何?他哪裏知道“捐款捐糧修城墻”已叫喊了三任知縣,他們裝滿了腰包,卻沒有修城墻壹寸。妳想,老百姓還相信這位新大人嗎?
開工的日子到了,新知縣並不因為壽州百姓不熱心而泄氣,壹大早便帶領衙役們扛著工具,來到西門腳下和幾十位民夫壹道挖土擡石,壹直幹到天黑收工。這壹下可引起人們的紛紛議論。有的說:“縣官大人都來修城墻了,人們千裏迢迢來這招土,還不是為的壽州!我們明天也去幹吧!”可也有人說:“還不是做做樣子騙人,壹任比壹任奸猾!”可是到了第十天,新知縣還在工地上勞動,又過了十天,還見他和民夫們壹起運石塊,不同的是現在不是幾十人,而是幾百人了。城內城外的百姓們都自動參加修城墻勞動,壹些商會棧行老板主動捐款贈物,支援修城,本來兩個月的工程,四十天就竣工了。
壽州百姓為紀念這位清廉的“父母官”,就在城西門內立了“當在鼓、對面鑼”的石刻,表彰他說話算數,廉潔奉公的美德。
壹人得道雞犬升天
據《水經註》、《太平寰宇記》等古籍記載:西漢淮南王劉安,都壽春,篤神仙秘法鴻寶之道,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欲求長生不老之術。壹日有八位老者求見劉安、門吏見是八個須眉皓素的老人,不願通報,八公頃刻變成八個童子。門吏大驚,即告劉安。劉安顧不得穿葑,赤腳出迎,執弟子禮。八公留下後,日與劉安登山修道煉丹。不久丹藥煉成,劉安服之,與八公“白日升天”。余藥在器,雞犬舔啄之,盡得升天,出現了“雞鳴天上,犬吠雲中”的奇觀。由此產生了“人人得道,雞犬升天”、“雞犬皆仙”、“淮南雞犬”等成語典故,壽春城北之山也因之而得名八公山。
劉金定戰死纏腳寺
纏腳寺在萬福鎮附近。傳說趙匡胤兵敗壽州,被困南塘(今壽縣境內)。趙手下大將劉金定領命往北突圍搬兵。劉金定奮力殺出重圍,在禦弟趙光義處討到救兵。但大軍行動緩慢,劉金定又領壹百輕騎翻身殺回壽州。
這時南唐兵擺下陰魂大陣把壽州城團團圍住。劉金定不顧身體勞累,率軍馬踏聯營欲沖入壽州。她沖啊沖,沖到了北門下。可是北門的千斤閘已經放下了,劉金定無法入城。於是她轉身向東門殺去。她沖啊沖,沖到了東門下。可是東門的城樓塌落了,劉金定無法入城。於是她又殺向南門。南門的敵軍潰散了,南門的水道已經給滾木擂石填滿了,還是進不去。最後殺到西門,敵人已經把西門燒毀,壹時半會兒火滅不了。於是劉金定幹脆掉頭再次殺入南唐的大陣,直殺得敵軍人仰馬翻,潰不成軍,四散逃命。
劉金定七進七出,帶著大家殺了壹層又壹層,連戰了七七四十九陣,這邊殺不動就殺那邊,把敵人打得像倒柴塊子壹樣,嗷嗷直叫。可是敵人來的太多了,就是沖不出去。她的膀子上,腰上,胯上,大腿上都帶了花,身上中了好幾箭,渾身都是鮮血,身邊的護衛也都打散了,只剩她壹個。劉金定的馬快,最後終於殺出重圍,把敵軍甩在了後邊。跑到芡河邊,她胯下的桃花馬壹陣悲鳴,終於累死了。劉金定沒了馬,只好自己趟水過了河。河水把鞋襪都浸透了。劉金定也累了,就在河邊把戰靴脫了,解開纏腳布放在河邊的青石上晾幹。 劉金定邊休息,邊把自己身上的箭拔下來,然後撕下戰袍把傷口裹好。其他地方的箭都好拔,就是背上中的箭不好拔。劉金定夠了幾次沒夠著,反正有鎧甲擋著,入肉不深,幹脆就不拔了,讓它在那插著。不大會兒,纏腳布也晾幹了。劉金定就重新纏腳。剛纏到壹半,殺聲四起,南唐追兵趕到了。劉金定連忙跳起來迎戰,再壹次把南唐兵殺得四散奔逃。劉金定拔腿便追,可是纏腳布還沒完全系好,幾個回合之後就松了。劉金定壹個不小心絆在自己的纏腳布上,仰天摔了壹跤。這壹摔不要緊,她背上本來就插了壹支箭沒有取出,這壹下子就從後背捅到了前心。劉金定慘叫壹聲,兩腿壹蹬,氣絕身亡。敵軍見劉金定倒下,過了半天見沒動靜就壹擁齊上把劉金定的首級割了送往都城請功。
過了兩天宋朝大批援軍趕到,趙匡胤在河邊草叢裏找到劉金定的無頭屍體,厚葬在此,並建了座廟紀念劉金定,後人便把此廟叫做“纏腳寺”。因劉金定的無頭屍體葬在這裏,所以就稱這道山嶺為“無頭墳嶺”。
隱賢古鎮有壹條塗家巷,傳說從前巷裏往過陳、王兩戶人家,院落僅壹墻之隔。陳家的墻頭左側植棗樹壹株,三年後棗樹結滿紅棗,樹枝越過墻頭,伸向王家院內,熟透的紅棗不時掉落。王家想鄰家棗樹結的棗子,俺家不該享用。於是就編了竹笆,斜架在棗樹枝下,使掉落的紅棗滾回陳家院裏。陳家發現後,悄悄把竹笆墊高,不讓棗子滾過來。年年結棗,年年編笆,王家想,還是遷到別處住吧,免得天長日久,影響鄰居關系。陳家得知這壹消息,深感不安,毅然把棗樹鋸掉。王家見到倒在地上的棗樹,深表惋惜,問道:“為何把這正在結棗的棗樹鋸掉?”陳家說:“棗子雖好,也沒有領居好啊!”“編笆接棗,鋸樹留鄰”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