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活字印刷的起源

活字印刷的起源

雕版印刷比手工復印方便多了,壹次可以印幾百上千份。不過雕刻還是很耗費體力的。刻壹頁,刻壹本大書,需要好幾年。雕刻完成後,盤子必須存放在房子裏;同時,如果要發表其他作品,還得從頭雕琢。人力物力時間都不經濟。到了宋代,畢升(?-1051)生活在雕版印刷的全盛時期,他通過長期的親身實踐,在世界上首創了活字印刷。這種方法節約了刻書成本,縮短了出書時間,既經濟又方便,是印刷史上壹次影響深遠的偉大革命。現在流行的活字印刷術的基本原理和畢升最初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方法壹模壹樣。畢升的這壹發明,在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孟茜碧潭》卷十八中留下了最可靠的記載。在宋仁宗清朝時期(公元1041至1048),畢升用泥土刻字,壹個字,壹個印章,然後使勁燒。首先,用松香、蠟、紙灰等準備壹個鐵板。這就去。鐵板周圍有鐵架子,鐵架子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字。全鐵架就是壹個盤子。在火上加熱,藥就會融化,用平板把字壓平。為了提高效率,用了兩塊鐵板,壹塊印刷,壹塊排版。印完這壹版,第二版就好了,所以交替使用,印得快。每個字都有幾個印子,最常用的字比較多,以防壹板有重復。至於沒準備的偏遠生字,就臨時刻了,馬上燒了。根據畢升的實驗,印個三五份不容易。如果印幾百、幾千份,那就很快了。據《孟茜筆談》泥塑文字記載,清道光年間,安徽涇縣教師翟金生花費多年時間,制作了10多萬個硬質泥塑文字。他用自己的泥活字印出了《泥印試印初版》等書籍。近年來,在北京圖書館發現了幾種泥版印刷的書籍。這些都證明了《孟茜筆談》所載畢升泥書的真實性。畢升也曾嘗試制作過木制活字,但他發現木頭的紋理密度不壹,浸過水後有彈性,出版時凹凸不平。再加上容易粘藥,脫下來也不方便,他只好用粘土做活字。元朝時,農學家王鎮發明了木制活字,還發明了輪式排字架,用簡單的機械提高了排字效率。他的木制活字制作方法和印刷經驗在他的著作《農書》中有詳細的闡述。王鎮創造木活字的方法,是先從官韻書上選取可用的字,用韻腳書寫。此外,常用詞如“之”、“乎”、“者”、“也”和數字也歸為壹類。把單詞貼在黑板上,然後刻上去。單詞之間稍微分開。刻好後,用細齒小鋸把字壹個個鋸掉,形成壹個正方形。然後拿把小刀四周修壹下,讓每個活字都符合標準,大小壹致。印刷時,將活字放入木盔板中,將竹片剪下,夾起。字寫滿後,用小木塊塞住,右邊放柵欄,用木橛子綁好,防止再晃動。如果有不平,用小竹片墊在字體上,使字體平滑。然後刷墨印刷。用棕色的刷子沿著邊界垂直刷墨,不要水平刷,印刷時也是壹樣。倉儲式由輕質木材制成類似圓桌桌面的大輪盤,直徑約七尺,軸高約三尺。輪盤上蓋著壹個圓竹框,活字按韻放在裏面。每壹個韻字都依次編號。同時準備兩個輪盤,壹個用來選擇可用單詞,壹個用來選擇常用單詞。還有兩本小冊子,裏面的活字是按照輪盤上的數字順序登記的。排版時,壹個人從書上叫號碼,另壹個人坐在兩個輪盤之間。根據被叫號碼,他從輪盤上取下活字,放進頭盔圓盤裏。因為輪盤賭的輪盤可以自由旋轉,拾字人只要坐在中間,就可以“左右推字”。王鎮自己說:“通過人找到人物是困難的,但是通過文字找到人是容易的。這種轉輪子的方法,坐而不費力就可以做到,字數可以取,也可以在韻中流傳。”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他試圖用這種方法印制壹部六萬字的《景德縣誌》。不到壹個月就印成了100本,印刷速度快,質量好。他的排版和印刷方法也是印刷史上的壹大創新。繼王鎮之後,木活字印刷術在中國已經普及。明清時期更受歡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清政府用棗木刻制活字25.35萬余種,先後印制了138種五英殿聚珍版叢書,計2300余冊。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木活字書籍印刷。活字印刷的另壹個發展是使用金屬材料制作活字。王鎮還提到,近代有人用錫做活字,這應該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了。但由於錫不易受油墨影響,印刷經常失敗,所以壹直沒有普及。到明朝孝宗弘治年間(公元1488年至1505年),銅活字在江蘇無錫、蘇州、南京等地正式流行。在中國用銅活字印刷書籍,最大的工程是印刷清朝的百科全書,融合古今圖書。印刷術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