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論》,或譯為《利論》、《實利論》、《治國安邦術》等等,是古代印度的壹部極重要的歷史文獻。有人甚至宣稱它是古代印度“有關政治學的最全面的論著”,是“政治學和行政管理學的經典著作”。全書分15卷,***180章,內容宏豐,涉及面相當廣泛。它對於重建古代印度的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法制史、外交史,甚至科技文化史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故此當這部著作的手稿於1909年發現後,立即引起了各國印度學家的關註和重視。我們知道,歷史是按時間順序向前發展的,歷史的演進是不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然而,古代印度的歷史文獻不是沒有年代記載,就是年代混亂。這是印度學家們研究印度歷史時首先遇到的難題。現在這個問題又十分醒目地擺在印度學家們的面前了。《政事論》究竟成書於什麽年代?這個問題不搞清楚,將直接影響對整個古代印度史的歷史評價。
20世紀初,《政事論》剛刊行不久時,壹些學者認為該書成於公元前4世紀,即孔雀王朝時代,作者是考底裏耶或毗濕奴笈多或閣那伽。該書的英譯者印度人夏爾馬?薩斯特裏,英國人文?史密斯、弗裏特,德國人雅可比,挪威人鄂圖?斯坦因等等都持這種觀點。因為這部著作每章之末,作者都自稱為考底裏耶,且在第15卷的第壹章,作者宣稱推翻難陀王朝是他的功勞,而在書末的題跋裏,作者又自稱為毗濕奴笈多,由於印度的古籍,如《毗濕奴往事書》中曾提到考底裏耶幫助旃陀羅笈多?莫裏亞(月護王)推翻了難陀王朝最後壹位統治者,並將月護王扶上了王位。又如《十公子傳》中提到毗濕奴笈多曾為孔雀王朝的君主而將《政事論》刪節為6000頌等等。鑒於此,他們認為《政事論》為孔雀王朝的首相考底裏耶或毗濕奴笈多的作品,其中所談的情況自然屬孔雀王朝的事。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又提出了壹些似乎很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考底裏耶壹名出自偽托,該書成於公元1~3世紀之間。持這壹觀點的人有:斑達卡爾,主張成書子公元初期;賴喬杜裏、喬利、凱斯、溫特尼茲,主張成書於公元3世紀左右甚至更晚;前蘇聯學者謝爾巴茨基、奧西波夫等也主張成書於公元後1~3世紀之間。他們最有力的證據是考底裏耶書中的記載與確鑿可靠的孔雀王朝的史料十分矛盾。如:阿育王銘文中全然沒有使用過《政事論》中所載的記時方法;阿育王的巖石詔諭用的是俗語而《政事論》中的語言是梵文;阿育王銘文中提到的字母數字僅41個,而《政事論》中所使用的競達63個;阿育王銘文上提到的官銜《政事論》上只字未提,《政事論》中的官銜也不見於阿育王銘文;《政事論》中所載的營壘是用磚建造的,而孔雀王朝的各城市,如首都華氏城卻是用木料修建的;《政事論》中不僅未提及月護王,甚至連孔雀王朝首都華氏城也未提及。另外阿育王銘文中也沒見到考底裏耶這個名字,學者們認為,甚至連考底裏耶壹名也值得懷疑,因為梵文中此字意為“欺詐”、“虛偽”,印度史上空前強大的孔雀王朝的堂堂宰相竟用“騙子”、“偽托者”之類奇怪的字作名字,實在是不可思議。所以他們認為此書是壹部晚出的宣揚考底裏耶壹派教導的作品,很可能是考底裏耶的信徒所書,而非他本人的手筆。
至此,問題似乎解決了,其實不然。當代印度著名的女歷史學家羅米拉?塔帕爾對上述問題作了批判性的考察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她認為,《政事論》原為孔雀王朝的大臣考塔裏耶(非考底裏耶)所著,他也以阇那伽而著稱。以後直到大約公元3世紀或4世紀有不同的作者加以編訂和評註。毗濕奴笈多對全文作了檢查,我們今天見到的版本就是毗濕奴笈多最後的本子。關於《政事論》的語言問題,她指出,阿育王的銘文是讓公眾閱讀的,自然要用公眾的語言。在宮廷範圍內,在社會上受過良好教育的入,即使在孔雀王朝亦不妨礙用梵文。關於營壘的建造,塔帕爾談到,據希臘駐孔雀王朝的使臣麥伽斯蒂裏的記載,當時靠近江河或海的城市是用木材建造的,而在這以外的城市則是用磚建造的,考塔裏耶在《政事論》中詳細制訂了預防火害的措施,這說明他不是不知道木結構建築的盛行。關於《政事論》中提到的官銜未見於阿育王銘文的問題,塔帕爾認為這不足為證,因為沒有證據證明孔雀王朝不使用這些官銜,相反,《政事論》中的許多專門術語(包括官銜)與阿育王銘文上的很相似。塔帕爾還指出,《政事論》中對待演員和各種演奏者的看法與阿育王的壹些銘文中傾向很壹致。這些人受到很大的猜疑,並在社會上被看成是無種姓的,而在公元3~4世紀,戲劇卻是受到尊重的,與之有關的人在社上也很受歡迎。如此等等,塔帕爾用許多證據說明《政事論》原來的文本是公元前四世紀,即孔雀王朝時代寫成的。但她同時指出,現存的《政事論》比原作的範圍要大得多,文體也有變化,作者的心理態度前後也不壹致。例如,在討論國家消除瘟疫的方法時,對於每壹個災害,首先的建議是合理的,實際的,之後作者又求助於某些巫術儀式,這顯然是後來的人補充編訂的結果。
由此來看,關於《政事論》的年代問題,爭論尚未結束,結論尚未統壹,但弄清這個問題為時不會太久。欲探蹤索隱者,還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