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純,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建平太守郭瑗之子,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好古文、奇字,精天文、歷算、蔔筮,擅詩賦,是遊仙詩的祖師。
郭璞除家傳易學外,還承襲了道教的術數學,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傳說他擅長預蔔先知和諸多奇異的方術。西晉末為宣城太守殷祐參軍,晉元帝拜著作佐郎,與王隱***撰《晉史》,後為王敦記室參軍,以蔔筮不吉阻敦謀反,被殺,後追贈弘農太守,北宋時被追封為聞喜伯。
郭璞為正統的正壹道教徒,長於賦文,以《遊仙詩》名重當世。《詩品》稱其“始變永嘉平淡之體,故稱中興第壹”,《文心雕龍》也說:“景純仙篇,挺拔而俊矣”。
曾為《爾雅》、《方言》、《山海經》、《穆天子傳》、《葬經》作註,傳於世,明人有輯本《郭弘農集》。[2] 丘延翰 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聞喜人。
相傳其堪輿術授自白鶴仙人。唐玄宗開元中,星氣為異,朝廷患之,遺使斷其山。
究其實,則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詔原其罪,乃詣闕,進圖經三卷(天機書),自撰《理氣心印》。玄宗爵以亞父,乃以金匱玉函藏其書。
楊筠松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名益,別號亦玄,世稱‘救貧先生’。著《疑龍經》、《撼龍經》、《壹粒粟》、《天元烏兔經》 《風水對聯》自然山水好風水 ,天地乾坤良雲天;橫批:風生水起,據楊筠松國師記載,大門張貼此對聯風水好。
.廖瑀 廖瑀(943--1018年),著名堪輿家。派名克純,字伯禹,號平庵居士,又號金精山人,故後世稱其為廖金精。
寧都縣黃陂鎮黃陂村人。遠世居河南,先祖廖崇德於唐貞觀庚子任虔化(今寧都)縣令,遂落籍虔化,為廖氏始祖。
瑀即崇德之十世孫,也是遷黃陂始祖廖鑾之四世孫。世孫,黃陂廖姓始祖鑾之四世孫。
瑀天賦聰敏,博學強記;好奇幻之術,諳天文地理。年十五,通五經,鄉人稱廖五經。
宋初,以茂異薦,不第,於是潛心研究祖父廖三傳、父廖通之堪輿術,即繼承楊筠松與仆都監所授之術。曾師事德興吳景鸞。
壹生專為人蔔地建房築墳尋找“風水寶地”,足跡遍及贛、閩、粵。曾為饒州許氏蔔宅,對主人說:“日後貴府子孫當有為吾州守者。”
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許氏壹裔孫考中進士,授贛州知府,回憶廖瑀遺言,遂派人致祭並為瑀立碑記。瑀在其父辭世時,年僅十二,中年時,精堪輿術,遂將其父骸骨遷葬大墓嶺人形,復將其父之骸骨遷葬福建寧熱水獅形。
瑀從此未回黃陂,隱居金精山,專心著述。歿於宋天禧二年,壽七十六歲。
葬本裏雷坑金釵形右股穴(墓無存)。子二,長千五郎,次千八郎,均遷福建,故寧都已無瑀之嫡裔。
瑀將其術傳二子,均遷福建,其術亦傳福建;又傳其三第克謙之子十九郎(諱邦),遷興國山寮,其術亦傳興國;還傳德興高徒傅伯通與鄒寬。瑀著有《懷玉經》、《扒沙經》、《入式歌》、《金精鰲極》、《地理泄天機》、《葬法新印》等行世。
省、府、州、縣誌均載瑀虔化(今寧都)人,對照家譜記載無訛,獨《中國人名大辭典》載瑀雩都籍,有誤。曾文迪 曾文迪 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為江西雩都縣人,父曾求己(號公安,著青囊序)。
文迪於經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貞明 年間(915年―920年),遊至袁州府萬載縣(江西廬陵),愛其縣北西山之丘,謂其徒曰:(死葬我於此)。及卒,葬其地。
後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見之,駭然而歸,啟其墳墓視之,乃空棺也。人以為屍解。
著《尋龍記》、《陰陽問答》。劉江東 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楊公弟子,江西雩都縣上牢人,子劉穎(次子),婿譚文謨,皆世世相傳。
據《地理樞要》雲;(唐國師筠松於焉祖巖授之,曾、劉諸子焚香發誓,地坐、面乾,相願不語,書地作圖,圖畢,相輿禮拜而退,當時文迪契其旨。江東既退,又從而質諸,然後盡得其義。)
世傳有《畫莢圖》乃劉公子、婿之後代所著,又有《金函經》為雩都譚寬(字仲簡,號敦素)著,又傳《倒杖法》為楊公所授。司馬頭陀 相傳為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其生平不詳,《地理人子須知》引用諸名家堪輿書目,載《司馬頭陀水法》雲:(司仙著荊門州馬仙觀,有臺基尚存,即其成道之所也)。
《消遣集地理辨證補》載有(玄關同竅歌)。江西通誌謂其名曦,唐時人。
何令通 我國南唐南唐國師,著名的堪輿大師,名何溥,賜號(紫霞),廬江郡 唐代益昌縣令何易於第五代孫子,其祖從廬江遷居河南潁陰縣(今屬漯河市);因得罪皇帝遭貶至海寧縣縣令,今(休寧縣)縣令,晚年隱居安徽婺源, 精堪輿術,著《靈城精義》,修道精靈,用心火自灼而化身。其書分兩卷;上卷論形氣,下卷論理氣。
吳景巒 宋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字仲祥,德興人(江西省),父授青囊術於陳搏。慶歷間詔選陰陽者,郡學舉景巒。
入京,入對稱旨,授司天監正。未幾,以上(牛頭山山陵議狀)奏言過直;有(坤風側射,厄當國毋。
離宮坎水直流,禍應至尊下殿)之語,上不悅,下獄。尋以帝晏駕遇救。
後徽、欽二帝北狩,卒果如其言。後棄仕途,修真於天門西岸,曰《雲山洞》,著有。
2. 建造宏村的風水大師是誰郭璞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純,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建平太守郭瑗之子,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好古文、奇字,精天文、歷算、蔔筮,擅詩賦,是遊仙詩的祖師。
郭璞除家傳易學外,還承襲了道教的術數學,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傳說他擅長預蔔先知和諸多奇異的方術。西晉末為宣城太守殷祐參軍,晉元帝拜著作佐郎,與王隱***撰《晉史》,後為王敦記室參軍,以蔔筮不吉阻敦謀反,被殺,後追贈弘農太守,北宋時被追封為聞喜伯。
郭璞為正統的正壹道教徒,長於賦文,以《遊仙詩》名重當世。《詩品》稱其“始變永嘉平淡之體,故稱中興第壹”,《文心雕龍》也說:“景純仙篇,挺拔而俊矣”。
曾為《爾雅》、《方言》、《山海經》、《穆天子傳》、《葬經》作註,傳於世,明人有輯本《郭弘農集》。[2] 丘延翰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聞喜人。
相傳其堪輿術授自白鶴仙人。唐玄宗開元中,星氣為異,朝廷患之,遺使斷其山。
究其實,則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詔原其罪,乃詣闕,進圖經三卷(天機書),自撰《理氣心印》。玄宗爵以亞父,乃以金匱玉函藏其書。
楊筠松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名益,別號亦玄,世稱‘救貧先生’。著《疑龍經》、《撼龍經》、《壹粒粟》、《天元烏兔經》 《風水對聯》自然山水好風水 ,天地乾坤良雲天;橫批:風生水起,據楊筠松國師記載,大門張貼此對聯風水好。
.廖瑀廖瑀(943--1018年),著名堪輿家。派名克純,字伯禹,號平庵居士,又號金精山人,故後世稱其為廖金精。
寧都縣黃陂鎮黃陂村人。遠世居河南,先祖廖崇德於唐貞觀庚子任虔化(今寧都)縣令,遂落籍虔化,為廖氏始祖。
瑀即崇德之十世孫,也是遷黃陂始祖廖鑾之四世孫。世孫,黃陂廖姓始祖鑾之四世孫。
瑀天賦聰敏,博學強記;好奇幻之術,諳天文地理。年十五,通五經,鄉人稱廖五經。
宋初,以茂異薦,不第,於是潛心研究祖父廖三傳、父廖通之堪輿術,即繼承楊筠松與仆都監所授之術。曾師事德興吳景鸞。
壹生專為人蔔地建房築墳尋找“風水寶地”,足跡遍及贛、閩、粵。曾為饒州許氏蔔宅,對主人說:“日後貴府子孫當有為吾州守者。”
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許氏壹裔孫考中進士,授贛州知府,回憶廖瑀遺言,遂派人致祭並為瑀立碑記。瑀在其父辭世時,年僅十二,中年時,精堪輿術,遂將其父骸骨遷葬大墓嶺人形,復將其父之骸骨遷葬福建寧熱水獅形。
瑀從此未回黃陂,隱居金精山,專心著述。歿於宋天禧二年,壽七十六歲。
葬本裏雷坑金釵形右股穴(墓無存)。子二,長千五郎,次千八郎,均遷福建,故寧都已無瑀之嫡裔。
瑀將其術傳二子,均遷福建,其術亦傳福建;又傳其三第克謙之子十九郎(諱邦),遷興國山寮,其術亦傳興國;還傳德興高徒傅伯通與鄒寬。瑀著有《懷玉經》、《扒沙經》、《入式歌》、《金精鰲極》、《地理泄天機》、《葬法新印》等行世。
省、府、州、縣誌均載瑀虔化(今寧都)人,對照家譜記載無訛,獨《中國人名大辭典》載瑀雩都籍,有誤。曾文迪曾文迪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為江西雩都縣人,父曾求己(號公安,著青囊序)。
文迪於經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貞明 年間(915年―920年),遊至袁州府萬載縣(江西廬陵),愛其縣北西山之丘,謂其徒曰:(死葬我於此)。及卒,葬其地。
後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見之,駭然而歸,啟其墳墓視之,乃空棺也。人以為屍解。
著《尋龍記》、《陰陽問答》。劉江東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楊公弟子,江西雩都縣上牢人,子劉穎(次子),婿譚文謨,皆世世相傳。
據《地理樞要》雲;(唐國師筠松於焉祖巖授之,曾、劉諸子焚香發誓,地坐、面乾,相願不語,書地作圖,圖畢,相輿禮拜而退,當時文迪契其旨。江東既退,又從而質諸,然後盡得其義。)
世傳有《畫莢圖》乃劉公子、婿之後代所著,又有《金函經》為雩都譚寬(字仲簡,號敦素)著,又傳《倒杖法》為楊公所授。司馬頭陀相傳為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其生平不詳,《地理人子須知》引用諸名家堪輿書目,載《司馬頭陀水法》雲:(司仙著荊門州馬仙觀,有臺基尚存,即其成道之所也)。
《消遣集地理辨證補》載有(玄關同竅歌)。江西通誌謂其名曦,唐時人。
何令通我國南唐南唐國師,著名的堪輿大師,名何溥,賜號(紫霞),廬江郡 唐代益昌縣令何易於第五代孫子,其祖從廬江遷居河南潁陰縣(今屬漯河市);因得罪皇帝遭貶至海寧縣縣令,今(休寧縣)縣令,晚年隱居安徽婺源, 精堪輿術,著《靈城精義》,修道精靈,用心火自灼而化身。其書分兩卷;上卷論形氣,下卷論理氣。
吳景巒宋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字仲祥,德興人(江西省),父授青囊術於陳搏。慶歷間詔選陰陽者,郡學舉景巒。
入京,入對稱旨,授司天監正。未幾,以上(牛頭山山陵議狀)奏言過直;有(坤風側射,厄當國毋。
離宮坎水直流,禍應至尊下殿)之語,上不悅,下獄。尋以帝晏駕遇救。
後徽、欽二帝北狩,卒果如其言。後棄仕途,修真於天門西岸,曰《雲山洞》,著有。
3. 名人評價綠野仙蹤,要有名字,急著名古典長篇神話小說《綠野仙蹤》的主人公為我們成安人冷於冰。
他秉性正直,因不肯趨炎附勢,乃毅然棄職,遠走他鄉,求仙學道,修煉成神通廣大的神仙。他懲惡揚善,抑強扶弱,拯救黎民,做出種種善舉。
冷於冰,字不華,成安縣城內西街人,生於明朝嘉靖年間。他的高祖冷謙,深明道術,在洪武時天下知名。
他的曾祖冷延年,精通醫道,善針灸,有神醫之譽。祖父冷時雪,棄醫就學,得進士第,官至太常寺正卿。
父親冷松,由舉人選授山東青州府昌樂縣知縣,歷任六年,因清正廉潔,不徇情面,與知府不合,被削職回鄉。 冷於冰自幼聰慧。
7歲時,凡詩詞之類,父親口授壹兩遍,他就牢記不忘。到12歲,於經史、詩賦、引跋、記傳、古文寫作等等,無不通曉。
至於時興的八股文,不僅能熟練地掌握其寫法,而且寫出的文章頗有大家風範。14歲,相繼參加縣、府考試,皆取第壹,從此文名遠播,通省皆知。
19歲那年,赴京參加科舉。時權臣趙文華的兒子趙思繹20歲生日,小小年紀竟要慶壽,而且特愛沽名釣譽的他,還突發奇想,請求太師嚴嵩為他作壹篇壽文,懸掛中堂,做作炫耀。
嚴嵩與趙文華本是朋比為奸的同黨,沆瀣壹氣的狐朋狗友,情面上推卻不得,便令幕賓、門客代為撰寫。說起來容易,不過壹篇祝壽文詞罷了,然而卻令這些舞文弄墨者頗費腦筋。
因為以前寫壽文,都是壹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按慣常體例,尋他們壹些嘉言懿行,無論怎麽誇如何誇贊,都不為過。而現在的壽主卻是壹個20歲的毛孩子,祝壽者卻是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師,這難度就大了。
他們絞盡腦汁寫出十幾篇,結果嚴嵩壹篇也沒相中,不是嫌譽揚太過,就是失之寒酸。有人找到冷於冰,求教此事,冷於冰略壹思索,揮筆頃刻寫成。
文曰: 客有為少司空長男龍巖世兄壽者,征言於余,問其年則僅二十也。時座有齒高爵尊者,私詢余曰:古者八十始稱壽,謂之開秩,前此未足壽也。
禮三十曰壯有室,今龍巖之齒甫壯矣,律之以禮,其不得以壽稱也明甚。且人之子事親也,恒言不稱老。
問司空趙公,年僅四十有五,龍巖二十而稱壽,無乃未揆於禮乎?曰:“余之壽之也,信其人,非以其年也。”諸公曰:“請述龍巖之可信者。”
曰:“余之信之者,又非獨於其人,與其人之友信之,乃所以深信其人也。”諸公曰:“因友壹心其人,亦有說乎?”曰:“說在《小雅》之詩矣。
《小雅》自《鹿鳴》而下,《湛露》而上,凡二十有二章。其中如《伐木》之燕朋友,《南陔》、《白華》之事親,悉載焉。
蓋上古之世,朋友輯睦,賢才眾多,想與講明,忠孝之誼以事君親類如此。由此觀之,則事親之道,得友而益順,豈徒在盥漱饋問之節哉!龍巖出無鬥雞走狗、挾彈擊瓦之行,入亦無錦帳玉蕭、粉黛金釵之娛,惟以誠敬事親為務,亦少年之鮮有者乎?察其所與遊者,皆學優品正,年長壹倍之人,而燕行肩隨者,絕少夫老成之士。
其才識必奇,其操行必醇謹,其言語必如布帛菽粟,可用而不可少,此非酒醴之分所能羅致也。今龍巖皆得而有之,非事親有以信其友,孰能強而壽之哉!昔孔子稱不齊曰:有父事者三人,可以教孝;有兄事者五人,可以教弟;有友事者十二人,可以教學。
余於龍巖亦雲:富貴壽君所有之,而余為祝者,亦惟與其友講明事親之道,自服食器用,以至異日服官蒞民之大,無不恪遵其親而乃行焉。庶有合於《南陔》、《白華》之旨,而不失余頌禱之意也。
夫如是,即稱壽焉,奚不可?”諸公曰:“善!”余遂書之以復於客。後有觀之,其必曰:年二十而稱壽,自余之與龍巖世兄始。
這篇壽文,打破常規,不重歌功頌德,而著重寫友情,誇之有分寸,囑之語重心長,嚴嵩甚是稱贊,十分器重其才華,於是聘為幕客,大小事都要與他商量。禦史張翀,因山西出現嚴重旱荒而報請皇上緊急賑災,並指責嚴嵩知情不報,封鎖皇帝視聽。
嚴嵩又急又恨,命冷於冰草疏為他辯護,並誣張翀謊報災情。於冰勸嚴嵩以百姓為重,他說:“因壹人之私怨,害百姓之全家,恐仁人君子必不如此存心”。
嚴嵩大怒,斥責道:“夫妾婦之道,以順為正,況幕客乎?”冷於冰聽他將幕客比之於妾婦,哪裏受得如此屈辱?便毅然辭職走人。這年參加考試,冷於冰又得了第壹名解元,但奸賊嚴嵩豈能容他?壹張便條便將他的名次取消了。
冷於冰受此打擊,從此無意功名。為免於嚴嵩的迫害,便隱於他鄉為道。
清朝人李百州,以冷於冰為主人公,創作了長篇神話小說《綠野仙蹤》。全書***壹百回,六十多萬言。
頭五回基本上是寫實,敘述冷於冰的青少年時代和為嚴嵩做幕客之事,後九十多回則屬於演義,寫冷於冰求仙學道及其成仙後的種種所為。該書被稱為清代中葉的壹部重要的長篇小說,有學者甚至將其與《水滸》、《金瓶梅》相並列。
4. 中國古代長壽之人有哪些在帝王中有10人是遠古時期的傳說,道家仙人長壽是其本職工作,醫家和文學藝術家長壽有據可查,看來工作與長壽有壹定的關系,學醫的懂得保健、學文的能修身養性,故可以長壽。
壹、遠祖 1.彭祖:中華第壹壽星,姓箋名鏗,顓頊孫子(黃帝第八代孫),堯封地彭城,後世稱他為彭祖。師從尹壽子,隱居武夷山,商末已有767歲(或說800余歲)。
善調雉羹,尊為廚行祖師爺。確切生平不可考。
2.伏羲氏:人文始祖,三皇之首,傳說即太昊,本姓風,教民漁獵畜牧、始畫八卦,與妹女媧成婚,人首蛇身。在位150年,享壽194歲,確切生平不可考。
3.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王故稱。姜水姜姓部落首領,建都曲阜。
神農嘗百草,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在位120年,享壽155歲,確切生平不可考。
4.黃帝:人文初祖,公孫軒轅,生河南新鄭,壽110歲(或稱240歲),確切生平不可考。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的君主都是其子孫。
5.顓頊:黃帝之孫,姓姬號高陽,黃帝傳位於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確切生平不可考。子孫很多,屈原自稱是其後裔。
6.帝嚳:黃帝曾孫,姬高辛,30歲顓頊傳位於他,在位70年享壽百歲。其中4個兒子:棄(稷)是周的始祖;契是商的祖先;摯繼承帝位;禪讓給帝堯。
7.堯帝:五帝之壹,姓尹祁(陶唐)名放勛,堯是謚號。18歲繼位,在位90年,禪讓給舜帝,28年後故去,約136歲(或稱114或118歲)。
8.舜帝:五帝之壹,虞舜,《史記》說是冀州之人,家世寒微。30歲被堯相中,20年後繼位,在位67年,故約117歲(或稱110歲)。
禪位於禹。 9.少昊:黃帝之子,遷都曲阜,修太昊之法,故稱少昊。
在位84載,壽百歲崩。 10.大禹:中國第壹個國家元首,姓姒名文命,善治水。
《帝王世紀》:年74舜始薦,薦後12年舜老攝天子事,五年舜崩,年百歲崩於會稽。 二、帝王 1.周文王(前1148-前1051):商末諸侯之長,姬昌,滅商的奠基者,96歲。
2.周武王:周建立者,姬發,在牧野討伐商紂。生卒年不詳,在位19年崩,傳說93歲,似不可信。
3.周穆王:姬滿,喜道術,遊天下。50歲繼位,在位54年,活了105歲。
4.慕容德(326-405):十六國南燕創立者,遼寧義縣人,鮮卑族,80歲。(天龍八部中慕容復的祖先) 5.蕭衍(464-549):南朝梁武帝,常州人,篤信佛教,在南京拘禁而卒,86歲。
6.武則天(624-705):唐女皇,國號周,並州文水人,82歲。 7.錢镠(852-932):五代十國吳越國王,奉北方朝庭。
臨安人,好吟詠,81歲。 8.趙構(1107-1187):宋高宗,南宋皇帝,在杭州茍且偷安,81歲。
9.忽必烈(1215-1294):元世祖,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在北京病逝,80歲。 10.乾隆(1711-1799):清朝皇帝,滿人,享年89歲。
三、文臣武將 1.倉頡:黃帝左史官,漢字創造者,姓侯岡名頡,白水人,有雙瞳四目,110歲。 2.伊尹(?~前1713):商初大臣,莘縣人,助湯滅夏,世稱賢相,享年百歲。
3.姜太公:西周謀略家,輔佐周武王滅商。姜尚,字子牙,封於齊成為齊國始祖,稱姜太公,東海海濱人。
80歲遇周文王,確切生平不可考。 4.老子(約前600-前500):春秋道家創始人,李耳,楚國苦縣(河南鹿邑)人,著《道德經》。
傳說生下來已經81歲,大耳,確切生平不可考。 5.管仲(725-前645):春秋齊國政治家,安徽潁上人,與鮑叔牙故交,81歲。
6.範蠡(前536-前448):前517年,春秋政治家、軍事家和儒商之鼻祖,南陽人,事越王勾踐滅吳功成身退,泛舟五湖,89歲。 7.孟子(前385?-前304):戰國儒家代表,名軻,魯國鄒(鄒城)人,據說84歲。
8.呂岱(160-256):三國東吳名將,如臯人,封大司馬,95歲。 9.蘇頌(1020-1101):宋宰相、天文學家、醫學家,祖籍廈門生鎮江,著有《新儀象法要》、《圖經本草》,復制水運儀象臺,82歲。
10.顧思遠:《南史》雲,散騎侍郎,鐘離人,食兼於人,頭有肉角,112歲。 11.呂坤(1536-1618):明政治家和學者,開封寧陵人,萬歷“三大賢”之壹,83歲。
12.紀曉嵐(1724-1805):乾隆禮部尚書、《四庫全書》總纂修,河北獻縣人,終老京師,82歲。 13.張廷玉(1672-1755):清吏部尚書、《明史》總裁,安徽桐城人,84歲。
終清壹代,漢大臣配享太廟者惟其壹人。 四、醫家 1.扁鵲(前407-前310):戰國醫學家,名秦越人,號盧醫,中醫鼻祖,河北任丘人,著《內經》《外經》失佚,104歲。
2.華佗(145-208):漢末神醫,安徽亳縣人。《後漢書》曰,“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
據此,應當是長壽而終,非曹操所殺。 3.葛洪(283-363):東晉煉丹家和醫學家,自號抱樸子,江蘇句容人,在廣州羅浮山病逝,享年81歲。
或雲卒於343年,享年61歲。 4.陶弘景(456-536):南梁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鎮江人,梁武帝輒就諮詢,時稱“山中宰相”,81歲。
5.王冰(710~805):唐太仆令,擅運氣學和辨證論治,傳《玄珠密語》,95歲。 6.孟冼(621-713):唐代醫學家,河南汝南人,撰有食療《補養方》,93歲。
7.張文仲(620-700):唐武則天禦醫,洛陽人,功風與氣研究,約80歲。 8.孫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