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最多的是馬王堆。
馬王堆漢墓在湖南省博物館的院子裏。1972至1974,發掘於長沙東郊瀏陽河附近的馬王堆鄉。壹號漢墓出土的女屍距今2100多年,屍體完整,全身濕潤,部分關節可活動,軟組織蒂部仍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它不僅不同於木乃伊,也不同於屍蠟和泥炭鞣制。它是壹種特殊類型的屍體,是防腐處理中的奇跡,震驚了世界,吸引了許多學者和遊客前來參觀。女屍被解剖後,屍體和內臟被陳列在壹個特別設計的地下室裏。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其出土文物極為珍貴。據考證,三號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可能比《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還要早,《黃帝內經》記載了52種疾病,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處方280多種,使用的藥物240多種。這是現在國內能看到的最早的藥方。五十二病方的發現,補充了《內經》以前的醫學內容,是壹份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
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3000多件珍貴文物,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500多件各種漆器制作精美,裝飾華麗,光亮如新。珍貴的是壹號墓中的大量絲織品,保護得很好。品種很多,有絲、絹、絹、紗、錦等。有壹件素紗禪衣,輕如輕煙,薄如蟬翼。長1.28米,長袖,僅重49克。其編織技藝高超,真是匠心獨運。出土的絲綢畫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描述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還有色彩鮮艷的俑、樂器、武器、印章、帛書等珍品。
壹號漢墓中的彩繪漆棺光亮如新,面漆繪有行雲流水,動物怪獸,造型復雜,體態生動,藝術水平很高。三號墓出土的大量654.38+萬字的帛書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帛書內容涉及古代哲學、歷史、科技。經過整理,* * *有28種書,12萬多字。另外還有幾本書,大部分是失傳的書。二號漢墓出土的地形圖在制圖技術和標註位置上與現代地圖大致相似。曾在美國、日本、波蘭等國展出,被高度評價為“驚人的發現”。
馬王堆漢墓遺址位於長沙東郊,距市中心四公裏。它被命名為馬王堆,因為它據說是楚王馬殷的墓地。三座漢墓中,第二座墓屬於漢初長沙丞相侯李滄,第壹座墓是李滄之妻,第三座墓是李滄之子。三座墓葬中,壹號墓最大,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7.8米,深16米。現在壹號、二號墓已經填平,三號墓已經加固保存,還建了大跨度的頂棚,供人參觀。
西漢初年長沙丞相侯李蒼及其家族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郊。長沙是漢代長沙首府臨湘縣的所在地。該墓地曾被誤傳為五代十國時期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她曾作為長沙母親和唐的“雙胞胎女兒”被安葬。1號墓由湖南省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72年發掘。1973至1974初,發掘了2號、3號墓。長沙馬王堆壹號漢墓公布於1973。據史書和《漢書》記載,李湘蒼於漢武帝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卒於長沙。二號墓中發現“長沙丞相”、“池侯印”、“李滄”三個印章,說明墓主人就是第壹代池侯李滄本人。1號墓發現壹具50歲左右的女屍,墓內發現“辛追妃子”的骨印。墓主人應該是李滄的妻子。三號墓主人的遺體屬於壹名三十多歲的男子,可能是李滄兒子的墓。三號墓出土的壹張木簡上有“十二月十二日,除夕”的字樣,表明該墓葬於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1號墓打破了2號墓和3號墓修建時的圍擋,年代應該較晚。馬王堆漢墓的發掘,為研究西漢初期手工業和科技的發展,以及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
[編輯本段]墓形
馬王堆漢墓地面上,有兩塊原始大小相近的土,由東向西並列,每塊土底直徑約40米,頂部平坦,高約16米。當地以前是壹個四五米高的土堆。建墓時,先在土堆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分,再用板築的方法將墓坑的上半部分和墓道夯實。埋葬後,土壤被填充和壓實,以建立壹個高大的土堆。三座墓葬的坑型基本相同,均為長方形豎穴,墓在北側。1號墓坑最大最深。墓口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7.8米。下面有四個臺階,再有壹個鬥形的坑壁,壹直到墓底。墓底長7.6m,寬6.7m,深16m。另外兩座墓略小,坑淺,墓壁只有三級臺階。二號墓底長7.25米,寬5.95米;三號墓底長5.8米,寬5.05米。
在墓底和三座墓的墓室周圍,填以木炭和白膏,然後層層填實,壓實,密封。1號墓填充木炭,厚度0.4 ~ 0.5m,總重量約1000公斤。分布在炭層外的白色膏泥,厚度1 ~ 1.3m,粘性強,滲透率極低,對封堵起決定性作用。1號墓的白灰厚厚的、均勻的、密封嚴密的,使埋在地下10多米的墓室形成了高標準的恒溫、恒濕、缺氧、無菌環境,基本消除了物理、化學、生物因素對各種物質的破壞,所以多層棺槨、墓主人的屍體和墓中的隨葬品保存完好。另外兩座墓,尤其是二號墓,由於白膏泥堆積薄,分布不均,封閉程度差,保存較差。
[編輯本段]棺材結構
1號墓和3號墓的棺槨保存完整,結構相同,但規模有壹定差異。1墓巨大的棺室和4層的棺槨,采用扣緊、榫接、銷接等方法制作,用木材約52立方米。墓室由厚重的松木木板制成,長6.73米,寬4.9米,高2.8米。在它的下面,有墊木和兩層,然後建造四面墻和四個隔板,形成壹個中央的棺室和周圍的側箱,上部覆蓋壹個頂板和兩層蓋板。四層棺槨為楸木,內壁刷紅漆,但外觀不同。外層黑漆棺最大,長2.95米,寬1.5米,高1.44米,無其他裝飾。第二層是黑色的彩繪棺材,上面裝飾著復雜多變的雲紋和形態各異的怪獸動物。在第三層,朱迪繪制了裝飾有龍、虎、朱雀和神仙等吉祥圖案的棺材。第四層是錦緞裝飾的內棺,用於直接埋葬屍體。棺蓋好後,再橫加兩束絲,然後滿貼絨繡為邊飾的羽毛貼花錦。3號墓墓室南廂多了壹根縱梁。棺槨有三層,外棺和中棺塗有褐色黑色素漆,不加其他裝飾。加上絲束後,內棺上布滿了用絲絨圈裝飾的刺繡。從殘存的痕跡來看,2號墓的結構與1號墓和3號墓不同,棺中有兩層棺槨。
[編輯本段]女屍及其衣服
新追1號墓女屍的病理解剖表明,雖然經歷了2100年,但身體各部分和內臟的形態仍相當完整,結締組織、肌肉組織、軟骨等精細結構也保存完好,這在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十分罕見。臨床醫學檢查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發性膽結石、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血吸蟲病等病變,為研究中國的屍體保存、古組織學、古病理學、古代疾病史和醫學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資料。病理解剖時,在女屍腸道內發現的瓜子也揭示了辛追的真正死因——吃瓜引發各種並發癥,最終導致心絞痛發作,讓這位享盡榮華的老婦人死去。
女屍身著錦袍和亞麻單衣,腳踩綠絲鞋,臉上系著醬色錦帕,手腳用絲帶系著。然後裹上18層絲麻,綁上9條帶子,罩上兩件絲袍。女屍出土時被浸泡在約80升無色透明的棺液中(出土後不久即變成褐色)。這種棺液並不是防腐劑,而是土壤中的水分通過白石膏和木炭層滲入墓中,經過長時間的凝結而積聚在棺內,具有微弱的抗菌殺菌作用,但並不是屍體得以保存的根本原因。(註:據中央科學探測站10,棺內有40升液體,並非來自棺外,而是女屍的屍水,因為六層櫃內沒有水滲透。況且六層棺外包裹著5000公斤的木炭和白膏,使水無法滲透,這也是屍體能在無菌無氧的條件下保存的原因。)
[編輯本段]陪葬品
保存完好的1號墓和3號墓,均放置在棺房周圍的四個側箱中,主要有竹倉、漆器、木俑、樂器、竹器和陶器以及“送策”竹簡等,共計1000余件。兩座墳墓的錦緞裝飾的棺材上覆蓋著彩繪的絲綢畫。三號墓還埋有帛書和兵器。
[編輯本段]竹簡《寄策》
1、3號墓的隨葬品有詳細記載,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的兩批同類竹簡。1號墓出土312件,3號墓出土410件,都壹壹記錄了隨葬品的名稱、數量和分類小計。1號墓竹簡所列器物清單的大致順序為:漆木制作的九鼎、丁琪、三鼎、耳釘所放的各類湯,竹棚所放的肉類食品(包括禽蛋魚),陶器所放的醬酒,布袋所放的糧食,漆木家具,洗漱用品,絲綢衣服,樂器。簡牘中的器物與墓中的雖有出入,但仍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可以根據簡牘確定壹些器物的名稱。三號墓竹簡除大部分內容與1號墓竹簡相同外,還有騎手、樂舞、童仆等侍從,包括禮器、兵器、樂器等,可與出土的木俑和墓室兩面墻上的帛畫相比較。
[編輯本段]彩繪絲綢畫
1號墓和3號墓棺槨上的彩繪絲綢畫保存完好,色彩鮮艷,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兩幅帛畫構圖基本相同,總長2米,均為T型,四個下垂的角上有尖刺,頂部有提帶,應該是當時喪葬儀式中必備的條幅。畫面上部繪有太陽、月亮、龍擡頭、蛇等人物,象征天之境界;下壹段龍過墻,墓主人出行宴。整個主題是“引魂上天堂”。有人認為《送策》短文中的“非衣長壹尺,二尺”指的就是這種帛畫。兩座墓葬帛畫的主要區別在於墓主人的形象。1號墓為女性,3號墓為男性。三號墓棺室內懸掛的絹畫在西墻保存完好,長2.12米,寬0.94米。上面繪有車馬的儀式圖像,畫面中至今仍有100多幅畫像、數百匹馬和數十輛汽車。東墻的帛畫破損嚴重,看起來像是墓主人的生活場景。
[編輯此段]紡織品和服裝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各種絲織品和衣服,年代早,數量多,種類多,保存完好,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紡織技術的史料。TombNo旁邊的箱子裏出土的大部分布料。1放在幾個竹棚裏。除了15相當完整的單衣和棉袍、裙子、襪子、手套、香囊、毛巾和包裹,還有46卷單件絲綢、紗線、絲綢、錦緞和刺繡,所有這些都是用莖制成的。三號墓出土的絲織品和衣服大多殘破不成形,品種與1號墓大致相同,但有多種顏色的織錦。平紗和圈錦最能反映漢代紡織技術的發展。薄如蟬翼的平紗單大衣重量不到1兩,是當時繅絲技術發達程度的標誌。用作服裝邊緣裝飾的絨圈錦具有立體感,需要用雙經軸機構進行復雜的提花織造。它的發現證明了絲絨織物最早是在中國發明創造的,從而否定了以前認為它只存在於唐朝以後或從國外傳入的錯誤觀念。印花彩紗的發現,說明當時的印染工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1號墓的屍體包裹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亞麻布。它是由苧麻或大麻制成的,仍然具有相當的韌性。
[編輯本段]帛書和醫簡
馬王堆漢墓中發現大量帛書和兩卷醫牘,均來自三號墓東箱的長方形漆盒,帛書多寫在壹整塊寬48厘米的帛書上,折成長方形;有幾個是寫在半張24厘米寬的絹上,用木條卷起來的。當它們被發掘出來的時候,已經被嚴重損壞了。經過整理,知道有28件。其中除了《周易》和《老子》,大部分都是古佚書,還有兩張古地圖。這是中國考古學上古籍記載的重要發現。
兩卷200本醫書,其中壹本和《黃帝內經》差不多,講的是養生之道,另壹本講的是房中術。
[編輯此段]樂器
作為馬王堆漢墓中的樂器,1號墓出土了25件弦樂器,是西漢早期唯壹完整的樂器。還出土了二十二根管子和壹套尺子。除了出土的琴和鈸,3號墓中還有七弦琴和六孔長笛。這些是西漢時期發現的第壹批物品。12套法管標有漢初法律名稱,為探討中國早期法律制度增添了物證。
[編輯此段]漆器和木俑
馬王堆漢墓出土漆器約500件,其中1號墓184、316號墓3件。這是在各地發現的漢代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壹批漆器。器物類型主要有鼎、璧、盒、壺、鈸、耳杯、盤、奩、案、臺、屏等。漆耳杯占所有漆器的壹半以上。大部分漆器都是木胎,只有少數是夾胎。裝飾圖案多以紅色、黑色和灰綠色繪制。圖案以幾何圖案為主,龍鳳圖案、草紋為輔。有的漆書上有“家後”、“邢俊酒”、“邢俊石”等字樣,有的標明容器容量。許多漆器上有“石成□”的印記,表明它是由成都政府作坊制作的。
此外,65,438+0號墓和3號墓分別出土了65,438+000多件木俑和30多件含肉、糧、果、香料的竹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