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本名佚)被封於朝鮮,其食糧收於漢源壹帶,稱為韓(後)國。
在,秦鐘的幼子康也被封在梁山,史稱梁國。春秋時金滅朝鮮。秦後,梁滅,為少梁城。
戰國屬魏,六年(公元前440年)建少良(今少良村),後屬秦。秦惠文王十壹年(公元前327年),少良改名夏陽,為後位郡。秦屬內史;
西漢屬左鳳儀;王莽從建國開始改到薊縣;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稱夏陽縣;
三國時期,夏陽屬鳳儀縣,魏、晉仍受其影響。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十壹年(487),夏陽屬化州華山郡。553年,西魏廢帝秦原,遷通州武鄉縣。
隋初,夏陽縣廢為合陽縣,開十八年(公元598年)設韓城縣。它屬於鳳儀縣,因為它最初是以漢朝命名的。
唐武德三年(620),韓城改為西朝鮮。八年(625年)西韓州遷至韓城縣,統領韓城、合陽、河西三縣。唐太宗貞觀八年(634),棄州。肅宗幹元元年(758),韓城改夏陽,改隸河中府。趙宗帝二年(905),改稱漢源縣。
五代的後梁屬於河邊的房子。晚唐明元年(926年),改名韓城,劃歸通州。
北宋時,國軍鳳儀郡,設永興路。金宣宗三年(1215),韓城升為周振,領韓城、合陽兩縣。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廢州為郡。致遠二年,周振重新建立。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撤周振,改同州。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韓城屬陜西省Xi地區通州潼關路。
清初,建於明代,隸屬於Xi市通州區尚同路。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升為府,韓城仍屬之。
辛亥革命後,屬陜西關中路。十七年(1928)直轄於省。民國二十八年(1939),屬第八行政監察區。
1948年3月24日,韓城第二次解放,最初隸屬黃龍區,1949年6月改為大理區。1950 5月變更為渭南區。1956 10省直管。黃龍縣1959 1合陽、白馬探公社並入韓城。1961 8月15日恢復原建制,隸屬渭南特區。1972年3月,地區更名,韓城仍為轄區。1983 10經期經國務院批準,1984 10改為韓城市(縣級市),仍屬渭南地區。1995 5月渭南改市後,歸渭南市管轄。2012年5月,韓城市被列為陜西省計劃單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