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清昭西陵是誰的陵墓?

清昭西陵是誰的陵墓?

清東陵坐落在京東遵化市馬蘭峪,距北京250華裏。這座大清國皇陵始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有帝、後、妃陵寢14座,其中皇帝陵5座,為順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鹹豐的定陵,同治的惠陵;還有孝莊、東惠、孝貞(慈安)、孝欽(慈禧)4座皇後陵;以及景妃、景雙妃、裕妃、定妃、惠妃5座妃嬪園寢。從康熙二年(1663年)葬入清朝入關後第壹帝順治起,於1935年同治皇帝的最後壹位遺眷皇貴妃入葬惠妃園寢止,歷時272年,比清朝統治中國的時間長四年。

清王朝封建統治者將此處皇家陵寢視為“萬年龍虎抱,每夜鬼來朝”的“風水寶地”,修砌了壹圈長達四十華裏的“風水墻”,把帝後妃嬪大小不等、形式各異的二百多座單體建築圍托起來,稱之為“前圈”,與長城之北百多平方公裏的“後龍”風水禁地***同構成整個陵區。然而,清東陵所有的帝後“壽宮”均在風水墻圈內,唯獨有壹座皇後陵寢——昭西陵——建在陵墻之外,是那麽不協調,非常引人註目。

昭西陵是清世祖順治帝的親生母親孝莊文皇後的陵墓。“皇後”之謂是依隨順治帝生父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極而稱的,順治帝應稱“皇太後”,康熙帝則應稱“太皇太後”。此人是清東陵所有入葬者中輩份最高的壹位。她的身份極其尊貴,對清王朝的貢獻亦非常重大,可以說勞逾半百,功勛三朝,堪稱巾幗雄傑,彪炳史冊。然而,清王朝卻偏偏將其葬在了皇家陵園大門之外,其原因究竟何在呢?

“孝莊文皇後”是“孝莊仁宣城憲恭懿至德詡天啟聖純徽文皇後”之略稱。其中“孝莊”為廟號,即於太廟立寶奉祀特立之名號。“仁宣誠憲恭紹至德翊天啟聖純徽”是徽號,即專用以稱頌帝王皇後的稱號。“孝莊文皇後”之稱是昭西陵墓主人死後尊上的。皇太極在世時,其為妃;皇太極死後,其子福臨繼位為順治帝,晉其為皇太後;順治帝死後,其孫玄燁登基為康熙帝,晉其為太皇太後。從這稱謂的階段性變化中可以看出,所謂“太後下嫁”之事,當發生在順治朝。

太後即帝王之母;下嫁乃皇家帝室之女出嫁之別稱;再醮則特指婦女再嫁。將“太後”與“下嫁”、“再醮”連系成事,這在中國封建社會,是難以想象的奇聞怪事,更是為那占統治地位的以“三綱五常”為代表的時代精神與行為規範所絕對難以接受、難以容忍的醜行劣跡。盡管太後下嫁給先皇之弟、今上之叔、功勛卓著、地位顯赫的攝政王,這種嫂醮叔娶的幾與亂七八糟的婚配發生在帝王之家,著實讓皇子皇孫及天下臣民感到恥辱與羞憤。古來喪葬規則為帝後合葬,即使不能同穴,其陵亦應相傍。然皇太極死後四十三年,孝莊薨逝,依制應運送梓宮出關至盛京(今沈陽),在皇太極的昭陵旁建陵入葬;但因為生前有下嫁再醮之事,自絕於前夫,便不能襯葬昭陵而玷汙先皇“萬年吉地”。更因後世太子皇胄對孝莊不守婦道、非禮非份之行端深惡痛絕,幹脆將其埋在清東陵風水墻外,令其為子孫後代看守大門,日夜孤寂,風雨獨捱,以示懲處。

如上述言,昭西陵幾乎是清東陵諸帝後妃陵寢通力摒除園外並著意修造的囚禁之所了,至多也不過是個役仆棲身供差的門房。鳥瞰陵區,比喻似乎極為恰當,“太後下嫁”之說,亦可推成定案了。然而,追究設問壹下,這是史實還是傳說?是因事建陵還是因陵生事——是太後確有下嫁之事才修建了如此這般的昭西陵,還是因昭南陵位置獨特才引起流傳“太後下嫁”之說呢?

當然,關於太後下嫁之說的根據,不止昭西陵建在風水墻外這壹條,但這確實是持此說者很重要很有力的壹個例證。太後下嫁之說流傳甚廣,正史無法回避,野史極力渲染,專家各持己見,聞者莫衷壹是,真可謂迷霧難辨,疑團費解。然而,這正是此案價值之所在,它引起了人們不衰的興致。

孝莊葬身的昭西陵建在清東陵“風水墻”外,是太後下嫁說最為有力的壹個證據。所論者曰孝莊因下嫁之故,不自安於太宗陵地,乃別葬之;或曰孝莊死後,康熙帝因其下嫁之惡德醜事,摒其入祖墳而埋在陵園墻外,罰其為子孫後代看守大門。其實,這些完全是望陵生事,推論而已。據《孝莊後傳》中記載:“後自於大漸之日,命聖祖以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孝莊病重時,對後事已有安排,她面諭康熙帝:“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日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城,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康熙帝邊哭泣邊點頭應允。其後,為感念祖母之恩德,特將慈寧宮東剛建成的五間大殿搬運至清東陵,建起為孝莊停靈的“暫安奉殿”。慈寧宮為孝莊生前數十年居住之所,康熙為表孝心,又重建五間。康熙帝在諭旨中言:“慈寧宮宮東,新建宮五間,太皇太後在日,屢向朕稱美,及未及久居,遽升遐。今於陵近地擇吉修建暫安奉殿,毋致缺損。”臣工奉旨加緊辦理,於冬春兩季,用較短的時間完成了五間殿房的搬遷營建工程。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孝莊梓宮由北京朝陽門外的殯宮移花接木至東陵暫安奉殿,當時尚未建陵。

康熙帝八歲喪父,十歲喪母,幼年由其祖母孝莊及孝惠章皇太後撫養成長,又賴孝莊輔政,祖孫之間情意特別深厚。康熙事孝莊極孝,相處三十余年,每逢外出巡幸,遇嶺坡或雨路難行,均下馬扶輦前行。康熙帝詣奉天謁陵,途中屢次奉書問安,還獻關外特產及朝鮮貢品,“附使進上,伏乞俯賜壹笑,不勝歡欣。”孝敬之情,溢於言表。康熙二十四年夏,帝出塞避暑,聞太皇太後不豫,即馳還京師。二十六年九月,孝莊舊疾復作,康熙帝晝夜看視;十二月帝步行至天壇,祈減己壽以延太皇太後之生命。帝諭內閣:“朕自太皇太後違豫以來,日侍左右,檢方調藥,親侍飲撰。大皇太後寧憩之時,朕惟隔幔侍疾,席地危坐,壹聞聲息即趨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進。”孝莊病衙,帝親侍看護,衣不解帶,日以繼夜。孝莊病危,帝號哭不止。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薨逝於慈寧宮,時近年底,依制,年內喪事不可逾年。康熙不忍心在歲末幾天之內將祖母草草殮葬,王公大臣再三進諫不宜逾年,帝執意不從,言忌諱之說,荒誕不足信,規制亦可破除。在康熙帝的堅持下,清廷打破了喪事不逾年之祖傳規制,於第二年正月才將孝莊梓宮發引至殯宮,四月移至東陵暫安奉殿。孝莊與康熙,祖母與孫,情意深厚,說康熙罰令孝莊為子孫看守陵寢大門,實在是情理不通,荒謬不堪。

雍正二年(1724年)在孝莊停靈二十六年的暫安奉殿擴修隆恩殿,起建陵園,定陵名為昭西陵。初,雍正帝特派兩名大臣與欽天監監工前往相度繪圖,諭示:“昭西陵距昭陵甚遠,與孝東陵密邇孝陵不同,特建碑亭”。為皇後單獨壹人建陵並設有神道碑亭,始自孝莊。在清東陵所在陵寢中,只有昭西陵隆恩殿為廡殿頂,余皆為歇山頂。昭西陵由暫安奉殿擴建而成,故其布局與其他陵寢不同。最顯著的是內外兩層深墻,前後四道面闊墻,地宮周圍建塋城,其前單另起方城。凡此均顯示出孝莊較之東陵所葬的其他皇後更為尊貴的地位,亦為昭西陵與整個清東陵所有帝後妃陵寢在體系上有別的特殊標誌。昭西陵,顧名思義是昭陵之西的陵墓。清制,皇後陵的名稱以帝陵名加後陵的方位而定,如順治孝惠章皇後之孝東陵,雍正帝孝聖憲皇後之泰東陵,嘉慶帝孝和睿皇後之昌西陵,鹹豐帝孝貞顯皇後(慈安)之普祥峪定東陵,井孝欽顯皇後(慈禧)之菩陀峪定東陵等。太示昭陵在沈陽,遵化位沈陽西,昭西陵即如此也。

昭西陵之所以建在清東陵陵墻外,壹是遵照了孝莊的遺願,不使其與親手撫育輔政的子孫兩代皇帝遠離;二是表明昭西陵與東去近千裏的太宗昭陵同屬壹個體系,建在陵墻外並在規制建築上飾以特色,以示與清東陵這壹體系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