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ān shǔ
2 《*辭典》:番薯 2.1 出處《綱目拾遺》
2.2 拼音名Fān Shǔ
2.3 番薯的別名朱薯(《閩書》),山芋、甘薯(《群芳譜》),紅山藥(《農政全書》),香薯蕷、紅薯(《汲縣誌》),金薯(《甘薯錄》),番茹、土瓜(《綱目拾遺》),地瓜(《閩雜記》),紅苕(《廣州植物誌》),白薯(《嶺南草藥誌》)。
2.4 來源
為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塊根。冬季收采,刨出塊根,除去泥土。
2.5 原形態多年生蔓狀草質藤本,禿凈或稍被毛,有乳汁。塊根白色、黃色、紅色或有紫斑。葉卵形至矩圓狀卵形,長6~1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截頭形至心形,邊近全緣,有角或有缺刻,有時指狀深裂。聚傘花序,腋生,花數朵生於壹粗壯的花序柄上;萼深裂,淡綠色,長約1厘米,先端鈍,但有小銳尖;花冠漏鬥狀,長4~5厘米,5短裂,紫紅色或白色;雄蕊5;子房2室,蒴果通常少見。花期冬月。
2.6 生境分布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2.7 性味甘,平。
①《綱目拾遺》:"甘,平,無毒。"
②《隨息居飲食譜》:"甘,溫。"
2.8 歸經《本草再新》:"入脾、腎二經。"
2.9 功能主治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
①《綱目拾遺》:"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白皮白肉者,益肺氣生津。煮時加生姜壹片,調中與姜棗同功;(同)紅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②《本草求原》:"涼血活血,寬腸胃,通便秘,去宿瘀臟毒,舒筋絡,止血熱渴,產婦最宜。和鲗魚、鱧魚食,調中補虛。"
③《隨息居飲食譜》:"煮食補脾胃,益氣力,禦風寒,益顏色。凡渡海註船者,不論生熟,食少許即安。"
④《嶺南采藥錄》:"醋煮服,治全身腫。"
2.10 番薯的用法用量內服:生食或煮食。外用:搗敷。
2.11 註意①《綱目拾遺》:"中滿者不宜多食,能壅氣。"
②《隨息居飲食譜》:"凡時疫瘧痢腫脹等證皆忌之。"
2.12 附方①治酒濕入脾,因而飧泄者:番薯煨熟食。(《金薯傳習錄》)
②治濕熱黃疸:番薯煮食,其黃自退。(《金薯傳習錄》)
③治乳瘡:白番薯搗爛敷患處,見熱即換,連敷數天。(《嶺南草藥誌》)
④治瘡毒發炎:生番薯洗凈磨爛,敷患處,有消炎去毒生肌之效。(《嶺南草藥誌》)
2.13 摘錄《*辭典》
用到中藥番薯的中成藥 豨薟丸麻痹,半身不遂,風疹濕瘡。註意事項:忌食豬肝、羊血、番薯。豨薟丸的用法用量:每次1丸,每天2~3次。...
更多用到中藥番薯的中成藥古籍中的番薯 《本草綱目拾遺》:[卷八諸蔬部]甘儲
,又名朱薯,以其皮有紅者也。壹名金薯,今俗通呼為番薯、或作番茹,有紅皮、白皮二色,紅皮者,心黃而味甜...
《重慶堂隨筆》:卷下杭人呼為枕頭瓜,老而黃者耐久藏。味甚甘,蒸食極類番薯,亦可和粉作餅餌。功能補中益氣。饑歲可以代糧,先...
《壽世傳真》:[修養宜飲食調理第六]瓜類毒,消浮腫,治腸風。〔忌〕多食落發。王瓜性寒。即番薯,壹名地瓜。〔宜〕除諸熱邪,益氣,散癰腫,愈黃膽...
《重慶堂隨筆》:卷上。曩客東甌,適多溫證,而彼處風俗,病戒谷食,專啖番薯。余謂溫邪初發,如何可食實脾補氣之物。土人以為相...
《瘋門全書》:[雷火針法]戒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