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中也有"金生麗水,玉石昆侖"之說。早在三千六百年到三千壹百年前的商代,和田玉已經從遙遠的新疆到了商殷王都河南安陽。奴隸主貴族以用和田玉為榮,生前佩帶,死後同葬。用玉之多以十分驚人。新疆的和田玉要經過甘肅、陜西或山西才能到達河南。很明顯,原始社會開拓的玉石之路,這時已經比較完善了。
取之於自然,琢磨於帝王宮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顯示等級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為維系社會統治秩序所謂“禮制”的重要構成部分。同時,玉在喪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無比的神秘宗教意義。把玉本身具有的壹些自然特性比附於人的道德品質,作為所謂“君子”應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頌,更是中國人的偉大創造。
因此,玉於古代中國所產生出來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壹個特例,是東方精神生動的物化體現,是中國文化傳統精髓的物質根基。而這壹切都與和田古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從感知晶瑩潤澤的玉,聯想到風物的美好、人物品格的高尚,直至上升到君子德行操守的標準。玉也由天下至美之物,發展到萬有通靈之神、人間至貴之寶,是美德的化身。玉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獨具人文象征意義和審美意義,凝成了古代典籍中特定的藝術符號。解析玉石原型中所蘊涵的意象,有助於我們接近古人的思維方式,領悟中國傳統文化中重人格、崇道德、尚禮義的精神追求,理解玉器在古人情感世界中獨特的審美認同,並讀懂古籍中玉這壹特定象征符號深奧的內涵及真正的意義指向。
墨玉是壹種珍貴而稀有的自然資源,主要產於新疆和田、且末縣,陜西省富平縣北部山區,其色重質膩,紋理細致,漆黑如墨,光潔可愛,極負盛名,其硬度為Mohs4o左右,素為治硯、刀工之上佳珍料,古人將其與鉆石、寶石、彩石並稱為“貴美石”。墨玉,指的是新疆和田玉中的壹個名貴品種,它具備和田玉壹樣的優秀品質,堅致而溫潤,其中純漆黑如墨者,其漆黑如墨,色重而質膩,紋理細致,光潔典雅。
墨玉為軟玉,墨玉中含有大量其他礦物,真正的墨玉應該是全黑,不透明。精光內蘊,體如凝脂,堅潔細膩,厚重溫潤,佩之可以養性怡情,驅邪避瘟,有益於人者,美不勝收。
“夫玉之所貴者九德出焉。夫玉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知也;堅而不蹙,義也; 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逋皆見,精也;茂華光澤並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博徹遠純而不殺,辭也。是以人主貴之,藏以為寶,剖以為符瑞,九德出焉。”《管子·水地》
宋 杜綰 《雲林石譜·墨石》:“ 西蜀諸山多產墨玉,在深土中,其質如石,色深黑,體甚輕輭,土人鐫治為帶胯或器物,極光潤。”
宋 米芾 《硯史·夔州黟石硯》:“色黑,理乾間有墨點,如墨玉光,發黑不乏。”
《說文解字》釋玉為:“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此字為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挈(潔)之方也。”
《五經通義·禮》裏說:“玉有五德:溫潤而澤,有似於智;銳而不害,有似於仁;抑而不撓,有似於義;有瑕於內,必見於外,有似於信;垂之如墜,有似於禮。”
玉是堅韌的,所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在骨子裏玉有壹種與生俱來的傲氣。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不僅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壹部分。玉文化包含著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潔氣魄。
古玉器的政治價值表現在古玉器是社會等級制的物化,是古代人們道德和文化觀念的載體。出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秋戰國就有“六瑞”的使用規定,6種不同地位的官員使用6種不同的玉器,即所謂“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壁、男執蒲壁”;從秦朝開始,皇帝采用以玉為璽的制度,壹直沿襲到清朝;唐代明確規定了官員用玉的制度,如玉帶制度。
“玉”字始於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鐘鼎文中。漢字曾造出從玉的字近500個,而用玉組詞更是無計其數,漢字中的珍寶等都與玉有關,後世流傳的“寶”字,是“玉”和“家”的合字,這是以“玉”被私有而顯示出玉文化中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壹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壹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詞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詞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金科玉律、珠圓玉潤、拋磚引玉等,有關玉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鴻門宴》、《弄玉吹簫》、《女媧補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愛的兒女以玉來起名,如賈寶玉、林黛玉,還有多少年讀不厭壹部感人至深的《紅樓夢》,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這塊玩石美玉裏了,對玉的愛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紮下了深深的根。古人雲:"玉入其國則為國之重器,玉入其家則為傳世之寶"。人往往用玉來比喻人的德性,儒家講究“君子必佩玉”,“無故,玉不去身”等。
玉,自古便是高貴和純潔的象征,有幸覓得壹方久已心儀的美玉,那是壹種緣分,更是壹種福分。俗話說黃金有價玉無價,玉是寶石,名貴自然不在話下,然而玉又絕非只能遠觀而不可賞玩之物。恰恰相反的是,妳越是與之親近,它就會越發圓潤、越有光澤,玉的靈性正在於此。透閃石中夾石墨、磁鐵成分即呈黑色。墨玉多為灰白或灰墨色玉中夾黑色斑紋,依形命名為"烏雲片、淡墨光、金貂須、美人鬢等。黑色斑濃重密集的稱純漆墨,價值高於其它墨玉品種。墨玉呈蠟狀光澤,因顏色不均不宜雕琢紋飾,多用以制成鑲嵌金銀絲的器皿。
有白玉底的墨玉與碧玉底的墨玉,這兩種不同品種的墨色玉,皆可稱為墨玉。軟玉以白玉的價值為高,碧玉的價值低於白玉。高級的碧玉在不用強光照射下就會呈現明艷的碧色,質地好的全墨色碧玉,在碧玉中並非最高等級;質地差的全墨色碧玉數量不少,大都作為石材。
白玉底(或青白玉底)的墨玉,又有點墨、聚墨與全墨的區別。點墨狀的墨玉,就是唐代高僧玄奘所謂的“瑿玉”,之前有人提出“是否有紫色的和闐玉?”所展示出來的相片就是“瑿玉”,如以強燈及放大鏡觀察,可以看到散布均勻的無數細微點狀石墨,所以外表呈現灰色而非紫色,和闐玉是沒有紫色的。
白玉底的墨玉(或青白玉底),又有點墨、聚墨與全墨的區別。質地好的白玉底全墨墨玉,數量很少。事實上大家所稱的墨玉,往往呈現在原石市埸上所謂的“青花玉”。青花玉就是在白玉或青白玉中呈現黑色星點、或雲霧狀或條帶狀黑紋,都可叫做“青花玉”,青花玉如果黑(灰)白分明,有人又叫它為黑白玉,當然,黑的部分即是聚墨狀的墨玉,灰的部分即是點墨狀的墨玉。碧玉底的墨玉,呈現明艷的碧色。
還有壹種黑色的喀瓦石,呈全墨色,但是硬度不夠,就不可稱為墨玉。墨玉以全黑為貴,黑如純漆,細如羊脂,是墨玉中極品。秦漢以前,泰山玉就已聞 名華夏。泰山玉產於泰山西部,經專家鑒定命名,分為“泰山碧玉”、“泰山墨玉”、“泰山翠斑玉”。泰山玉是壹種無面礦物,含人體所需的多種化學物質和微量元素,用此玉做的容器可改變水質成份,治療軟骨病、健腦提神、延年益壽。此玉制成的產品集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於壹體,既有傳統的古樸典雅、又具現代的生活氣息。富平墨玉自秦漢時即有開采,據縣誌載“縣北產礦石,諸郡縣采者群至,可鐫字、琢磨,人號墨玉”也是中國著名的“石刻之鄉”。
富平墨玉及其作品在中華文明歷史上也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被稱為中國最大石刻藝術寶庫的西安碑林、館藏l 700多件文物,其中80%以上為富平墨玉所制,秦李斯的《嶧山刻石》,東漢合陽的《曹全碑》,歐陽詢的《皇甫誕碑》,顏真卿的《多寶塔》,柳公權的《玄秘塔》……更是堪稱鎮館之寶,時至今日,省博物館無論是碑石復制,還是當代名家書法刻石,石料均取自富平,並由富平民間藝人雕刻。
陜西中部的八百裏秦川,被稱為“露天石刻藝術博物館”,那壹件件大型雕群,數量繁多的各類石刻、造像、拴馬樁,從橋陵高15米,重40噸的華表,到幹陵前神秘的無字碑,還有國之瑰寶的“昭陵六駿”均是富平墨玉所制,清代翰林李因篤在其《唐陵墨玉》中寫道:巨磧崔嵬百萬層,唐家中葉起諸陵,青岑墨玉旋隨辟,篆籀光芒到處征。墨玉"玖"也!
傳統意義上的墨玉是專指白玉和青玉被石墨沁入形成的,作為墨玉當然是越黑越好,不過壹定要有玉質,否則就是石頭,大部分墨玉都是灰灰的,不黑不白,這種料稱做“青花”,壹般而言,“青花”的玉質相當細膩,脂感很好,上手特有感覺,其中黑白分明的“青花”很受玉坊的青睞,可用於巧雕,黑白分明的青花和田籽料俗稱為黑白子,上品要求“白如宣紙、黑如墨”,市面上極易與和田“青花”混淆的是青海“青花”,壹般而言,青海“青花”給人壹種凍凍的感覺,幾乎看不到墨點,墨是融在玉裏的,有的可呈現出紫色光暈,當然黑白分明的可以根據白玉部分來區別。
傳統墨玉的正確劃分是根據石墨的入沁形態分為點墨、聚墨、全墨。點墨顧名思義就是石墨呈點狀分布;聚墨就是石墨比較密集,但並沒有把原來的玉種都塞滿,外觀是呈黑灰色;全墨是石墨把原玉種的每個空間都占據了,且很密集,全墨中“黑如純漆”者是上品,十分少見!青花玉壹般是由墨玉和白玉兩種顏色的玉組合而成,即“青花”是對壹塊玉石上墨、白兩色的整體叫法。這壹點與青花瓷相同,青花瓷壹般由青、白兩色組成,“花”亦非花,“花”亦非色,實際的主導顏色是“青色”。
青花玉借鑒了這種稱謂,黑(墨即黑)、白兩色以墨色為主,白色為底子或點綴。黑碧是新疆常見的玉種,色澤比點墨和聚墨要黑,所以也被稱為墨玉,但本質還是碧玉。由於其上品色漆黑,極易於傳統墨玉中的全墨相混淆,青玉底張的全墨也很容易被誤認為黑碧。我個人認為區別的要點是用強光打進去,青玉底張的墨玉可見均勻細密的墨點,而黑碧則可見狀如海藻的墨團,傳統墨玉在強光緊貼玉面垂直照進去時,在光層與墨質層之間可見透明如薄膜塑料的玉質層。
就手感而言,青玉底張的全墨性糯,感覺柔軟,韌性好,而黑碧則玉質硬脆、外表光亮。在新疆還有壹種黑色的蛇紋石常充黑碧,當地人稱為“喀瓦石”,維吾爾族人的意思是“沒有玉質的石頭”,幾乎在所有出產和田玉的礦區均出產此類蛇紋石。區別主要在於硬度和玉質,不過即便是黑碧,若是沒有玉質或石性大,那也是石頭。
綜觀中國古代玉器的流變過程及其各時代所取得的成就,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制玉歷史悠久,用途廣泛,形式繁多,質地瑩潤,碾琢精湛,風格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在世界玉器工藝領域中獨樹壹幟,充分表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作為中國古代玉器史重要組成部分的傳世古玉,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和藝術瑰寶,像壹顆明珠那樣永遠放射著燦爛的光芒,照耀著正在蓬勃發展中的現代玉器工藝的寬廣路程。
總之,玉與中國古代國家的產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主要原因在於它本身固有的強烈的兩重性,即既是實用品,又是藝術品。當作為工具、器物和財富使用時,它屬於經濟範疇;當它作為藝術品為人們所欣賞時,就能使人聯想、遐想以至於幻想。
於是乎關於玉的多種神奇觀念,包括符合人類善良願望的觀念、迎合統治階級奢望的觀念以及與此有關的各項習俗和規定,都統統產生出來了。玉器的產生要遠早於其它材料的工藝品,它最易為上層建築吸收和運用,客觀上只有它具有較早地登上政治舞臺的條件。
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其產出數量之大,使用地域之廣,運用形式之高,社會理論之豐富,確實無他物可及。因而,當古代社會各種文明最終匯成古代地域內的統壹意識形態時,曾經大量融進了玉文化這個內容,並在中華民族祖先形成國家的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