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崔姓是怎麽來的?

崔姓是怎麽來的?

壹、 崔姓的起源: 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姓氏的來源有多種。其中,崔姓的起源是因先祖讓國,以邑為氏。 曾參考《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崔姓出自姜姓。齊丁公伋嫡子季子讓國叔乙,食采於崔,遂為崔氏,濟南東朝陽縣西北有崔氏城也”。 又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長慶集》載《虢州刺史贈禮部尚書崔公墓誌銘》中有:“公諱元亮,字晦叔,其先出於炎帝,至裔孫穆伯(即季子之子)受封於崔,因而命氏”。 約在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得天下後,封姜尚(即子牙)於齊國為君,都營丘即在現山東臨淄北,姜尚為齊的開國國君,史稱姜太公。姜太公有個兒子叫伋,周成王時為朝廷重臣,周康王時為顧命大臣,死後謚號為齊丁公。 齊丁公有個嫡子——季子,本應繼承齊國國君之位,或許出自寬厚與世無爭的秉性;或許厭倦了紛爭的人世;或許懼怕相互傾軋,爭權奪利,擔當兄弟反目為仇相互殘殺,骨肉相殘,殺庶逐弟的罪名;姜季子把父親傳給的齊國國君的位子拱手讓給了弟弟姜乙(即叔乙)自己甘願要了壹個叫崔的地方為食邑,過壹種田園生活。朝陽西北崔邑即史書所記山東濟南東崔氏城。 從此姜伋子以邑為姓,改“姜”姓為“崔”氏,他也就是崔姓的始祖——崔季子。 崔姓以邑為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二、 崔氏城今在何處: 據《章丘歷代沿革》考證,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崔邑駐地土城,隸屬齊國”,經秦到西漢,章丘壹帶“設立朝陽縣,駐地為魏王城遺址,隸屬濟南郡”(西漢時濟南郡駐東平陵城)。 朝陽城在西漢後先後沿革隸屬呂國;三國時(公元220——265年)隸屬濟南國;西晉時(公元265——316年)隸屬樂安國;隋代屬齊郡。 朝陽縣隋末撤消後並入章丘。 縱觀崔邑因崔氏始祖崔季子食邑為氏後稱崔氏城。上迄春秋時崔邑的治所駐地就在土城。 查《章丘地名誌》“土城,古名崔氏城。”《章丘縣誌》載:“崔姓城在縣治(舊章丘城)西北70裏,大清河(今黃河,清鹹豐五年即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陽,今蘭考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道入海,大清河河道改為黃河河道)之濱,俗名土城。”《水經註》雲:“漯水又東北經著縣故城南,又東北經崔氏城北。”按:“大清河即濟水,自西南來,經濟陽南關外,繞城而東北,其南之上即章丘界,俗呼土城,乃崔氏城也。” 今土城位於山東省省會濟南所轄章丘市(縣級市)黃河鄉西南5公裏處,村西靠黃河大堤,品字形聚落有四十來戶人家。這裏就是崔姓的發祥地。 三、 土城尋根: 筆者姓崔,祖籍山東利津縣陳莊鎮南淤村,自幼生活在濟南,現已年近花甲。從家堂上知,我的遷始祖崔普是明初洪武二年從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來山東的,距今600多年,至我已是18代了。 多年來,很少了解自己姓氏的歷史發展情況。經過壹番調查考據,了解到我所生活的這座城市轄區內的土城村竟是我們崔氏家族的發祥地後,我懷著濃厚的尋根問祖的興趣訪問了遠古的崔氏城。 2003年深秋的壹個星期天,我驅車從濟南遙墻機場門前西行不遠,取道機場路,上了黃河大壩公路。從機場到黃河大壩僅有十多公裏。沿大壩公路北行(黃河在這壹段是南北走向),左邊是河面寬闊的黃河水,水邊的大壩遍植護堤的柳樹,壩上的公路平坦而彎曲,說平坦它是伸向遠方的省道,說彎曲它隨黃河河床伸展。所以,手中的方向盤須不停的修正。在大壩右邊滿眼平展展,綠油油的麥地。壩坡上偶有羊群,綠白相間,風景宜人。沒行幾裏,見壹座瓷磚琉璃瓦的建築立於壩左側,我停下車來壹看:土城子引黃閘。閘的東邊是引黃的分水處,從黃河上堤出來的水從這裏壹分為三,向東、北、南三個方向緩緩流去,灌入農田。這是壹個公園,有大片的草坪,草坪上有壹抱多粗的柳樹和梧桐。從壩上沿百十層的臺階,拾級而下,是壹面花崗石石碑,上刻著“土城子引黃閘”及碑文,介紹建閘的過程。夏日裏這是風光特別美,綠蔭下石桌石凳自然是當地村民納涼的好地方。 穿公園行百余步便是土城村,村外是水渠緩繞,還有壹片大池塘,池塘裏的荷葉已枯,下面的藕尚未收獲。婦女們在池塘邊浣洗衣物,好壹幅田園風光圖,好壹處風水寶地。 我進了土城村,村裏有三四十戶人家,小村房舍庭院十分整齊。與幾位上了年紀的農民攀談,他們向 我介紹了村子的歷史。但他們沒有壹人知這裏是古崔氏城遺址,這也難怪,已經三千年了……。 村子裏沒有壹戶崔姓人家,我在村裏轉來轉去,用心去體驗崔氏先民幾千年來在這裏農耕勞作,繁衍生息的情景……過了挺長的壹段時光,我又回到大壩上,看到幽靜的土城村和奔上大海的黃河水,仿佛看到了壹個占國人百分之三的崔氏族人在用他們的勤勞智慧創造著中華民族的燦爛的歷史文化,生生息息,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