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號“醫林怪傑”
1943年7月,上海民間團體《滬東公社》在舉辦“好癖展覽會”時,誠請宋大仁先生以營養、腸胃寄生蟲標本、表格、圖畫等參與展出。他在弁言中說:“予性好醫學,亦好書畫,第僅好而已,去癖尚遠甚,今好癖展覽會諸公不我遐棄,強列予於好癖之林,不亦愧乎……。”署名“醫林怪傑”,自此就有“醫林怪傑”之別號。
其實,在建國前後,宋氏壹生以個人舉辦或參與的展覽會,大小總計有7次。
第1次在1942年4月上海震旦博物院舉辦《第壹屆胃腸病病理文獻、醫藥書畫藝術展覽會》。時隔二年,1944年6月同時分別參與《上海特別市衛生運動大會》、上海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主辦的《上海市青年會衛生運動大會》提供胃腸病、寄生蟲標本及傷寒標本、書畫、藝術圖畫、表格照片等數百種。當時上海各大報刊競相發布采訪報道新聞,有壹定社會影響。
建國後,1955年第二屆全國美展在北京舉辦。宋氏與徐子鶴合畫的“李時珍事跡圖”四幅,被選入展出,並被推薦為全國巡回展品。
1955~1956年,先後協助籌備“南京中醫藥展覽會”、“廣東省中醫藥展覽會”、“福建省中醫藥展覽會”。1957年12月中央文化部指示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指名宋大仁代撰“重修偉大法醫學家宋慈墓”碑文。在各省市舉辦的展覽會上宋氏無償提供眾多有價值珍貴醫史文物資料。這在醫界中很少有如此博學多才而無私的學者。“醫林怪傑”,可謂名實相符。
學貫中西 擅治消化病癥
1924年2月宋氏初到上海。作為壹名澳門歸國年輕華僑投身於丁甘仁創辦的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學習。由於勤奮刻苦鉆研好學,深得丁氏的器重與厚愛。第二年因兄長突然病故,宋氏求學的唯壹經濟來源斷絕。在貧困無援的情況下,只好辭學告退。丁校長得知此情後,毅然決定分文不收且供膳宿,讓宋氏全免完成學業,終於在第八屆畢業生中名列前茅。曾與程門雪、朱振聲、陶可箴、錢乃振、劉佐彤等壹起協助丁濟萬編輯出版《丁氏醫案》四冊。後又協助丁濟萬主編《衛生報》,編輯《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畢業紀念刊》壹冊。
畢業後曾任上海南京放生局(善堂)及京滬、滬杭甬鐵路醫院中醫官工作,中央國醫館第壹、二屆理事。年輕的宋大仁在上海中醫界不但站穩了腳跟,且嶄露頭角。
1927年9月~1932年7月宋氏在上海東南醫學院半工半讀學習西醫。以“醫學士”資格為第六屆畢業生,被留任東南醫院胃腸科醫師,同時又受聘上海中醫學院教授,肩負中西醫雙職臨床教學重任。
1933年東渡日本深造消化器病專科,獲得日本國消化器病學會會員資格。
1935年2月在上海發起組織“中西醫藥研究社”,請朱恒璧任董事長,自己任常務理事、醫史委員會主席等職。主編出版《中西醫藥期刊》發行全國各地及港、澳、臺、東南亞各國。成為當時全國法定九大醫藥學學術團體之壹,影響廣泛。
1937年在上海設立胃腸病院,自任院長。引進壹流胃腸鏡攝像設備,能制作清晰的病理標本。成為滬上著名的消化胃腸病專家,發揮中西藥相結合的優勢,深受社會病家歡迎。
與王吉民誌同道合
王吉民先生是我國醫學史泰鬥,對宋大仁影響非常大。由於經歷相似,又是同鄉等因素,使宋王二人成為醫學史研究上的誌同道合,至死不渝的親密摯友。兩人居住處都相近於中華醫學會。筆者在50年代未期,當時為大二學生,自相識二位後,每逢周日拜訪,來往於王宋二家十分頻繁。那時的情景還仿佛在眼前。如今,人去樓空。宋氏舊居夷為平地,另築高層。遙相兩望,令人無限惆悵。
王氏年長於宋氏,宋氏視王氏為長者,王氏以長者的資歷視其為後起之秀,對宋氏頗多關照,切磋學術,推心置腹,***事默契,稱心滿意,兩人情誼篤深且厚。1956年7月兩人作為醫學史界人士同時出席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科學史第壹次科學討論會。這是建國以來最高層次的聚會,也是唯壹的壹次聚會,曾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並參加了郭沫若院長、竺可楨副院長、李德全部長、徐運北副部長的座談、宴請等活動。
1937年中華醫史學會成立日,王吉民、李濤、宋大仁在醫學會門口合影留念照已成為醫學史上重要珍貴文獻。宋氏在醫史學會中曾擔任早期幾屆的委員、會計等職,“文革”後第壹屆全國醫史代表會上產生的全國委員會中,宋大仁當選為顧問。
宋氏壹生撰寫醫史學術論文380余篇,編輯醫藥圖書90余種,出版醫史專著十余種,醫史科技繪畫、人物像200多幀。1953年翻釋日本醫史學家富永孟著《世界醫學史》上、下冊,約38萬字(未出版)。《偉大法醫學家宋慈傳記史跡和洗冤錄的研究》(未出版)。
這些學術上的成就,凝聚了宋氏50年研究、辛勤耕耘的心血。
與李約瑟友好交往
國際知名學者英國的李約瑟、日本的矢數道明等與宋氏交往頗深。李約瑟因著述《中國科技史》與宋大仁有過壹段友好交往史。
筆者至今保存著1963年、1964年李約瑟給宋氏的信各壹封。1969年李氏還贈給宋氏1幅照片,背面有其親筆題名。
李約瑟先後8次來華訪問。其中1964年、1972年二次指名欲與宋氏面晤,討論《中國醫學史》,因為李氏認為:“此卷的概念系統對西方人來說實在太難理解了,本來很普通的詞匯和哲學術語在賦予特殊的含義後,便構成了壹些微妙而精確的術語……所以要正確反映中國醫學史,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總之,他遇到了困難,故急於面晤宋氏進行交流探討的。但是由於極左幹擾,李宋不得會見。直到1978年5月李又來華訪問,再次提出與宋面晤要求。好在“四人幫”被粉碎,終於得到中科院的同意。據說這是得到胡耀邦同誌的批準,才安排在1979年5月14日上海宋寓會見的。
會見時李約瑟贈宋氏《中國科技史》。宋回贈拓片、影照及“六朝白銅錢”兩件,以及《中國偉大醫藥學家畫像》壹套24幅作答禮留念。
這次面晤後,宋氏曾作迎、送李約瑟、魯桂珍兩博士《浪淘沙》、《七律》二首詩詞,發表於1978年6月11日《光明日報》上,同時,又贈魯桂珍博士《西江月》(未發表)。李約瑟回劍橋後,向《東亞科學歷史圖書館》推薦聘宋大仁為該館中國醫史名譽顧問。
李約瑟77壽辰時,宋大仁贈《念奴嬌》壹首。詞雲:
萬流景仰,老權威,四海聲名洋溢。
愛好和平持正義,科學界中雄傑。
生化、胚胎、醫、工、史學,造詣尤突出。
寰球講學,長期多任高職。
文章振古爍今,追溯淵源,半世勤發掘。
寫成《中國科技史》,***贊輝煌業績。
研究相邀,天涯知己,友誼由來密。
高齡七七,青松永茂遙祝!
1980年秋,宋氏在北京中華醫史學會撰寫《李約瑟博士對中國科技史的貢獻祝李老八十壽辰》七言古體120韻,以示對李約瑟的敬意和祝賀。
宋大仁敬請李約瑟為自己的《中國原始社會醫學史》著作題字。李欣然用中文命筆疾書並留中文名印鑒。上述種種,均為中英兩國老壹輩科技史學家交流、友誼的見證。也成了李約瑟、宋大仁兩人交往的最後句號。
多才多藝多作為
宋氏自幼專門拜師習畫,打下了紮實基礎。又喜愛成癖,自成壹家。1943年6月由上海中西醫藥研究社出版發行《中國醫藥八傑圖》壹冊。請劉海粟署癩並序,沈信卿題詩,鄭午昌、範行準、朱天梵序。醫史四傑為:壹、稚川煉丹圖;二、仲景著書圖;三、元化刳腹圖;四、勛臣改錯圖。藥史四傑為壹、弘景審藥圖;二、蘇敬制圖圖;三、慎微徵方圖;四、時珍殉學圖。
該書費時三載,稿凡五易,勤求古籍,博考眾書,以冀有合於時代。圖冊皆仿南京畫法,神情逼肖,筆姿高古,竭宋氏之心力,古裝宣紙線訂,實為珍貴文物。
另外,宋大仁還精選上自周代,下迄晚清具代表性人物24位。計有扁鵲、倉公、華陀、張仲景、王叔和、皇甫謐、葛洪、陶宏景、巢元方、孫思邈、王燾、鑒真、錢乙、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李時珍、張景嶽、王肯堂、吳又可、葉天士、王清任、吳尚先。用國畫工筆法,加以透視彩色渲染;後附各人小傳,註明畫像來由,冠名為《中國偉大醫藥家畫像》。由宋大仁、李丁隴、戈湘嵐、徐子鶴4人合畫,並請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美術家、醫家如徐森玉、黃賓虹、汪聲遠、吳澤、郭若愚、束世贗、蔣維喬、尹石公、謝稚柳、葉勁秋、耿鑒庭、張贊臣等反復研討,予以審閱參訂。
1955年3月由上海大中國圖片社第壹版第壹次印刷4000套,上衛版添印1000套,1959年12月新壹版由上海科技出版社添印2000套,1963年6月第二次印刷2000套,***計存世9000套,可惜經歷文革浩劫,至今存世者寥寥無幾。
將近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參與這壹套畫像工作的著名學者,大多作古,被1999年國際美術家聯合會授予“國際藝術大師”光榮稱號的李丁隴先生也在前不久剛剛謝世,更顯《中國偉大醫藥家畫像》的藝術、學術、歷史價值彌足珍貴了。
1982年宋大仁受鄧鐵濤院長之邀,調入廣州中醫學院任教授、醫史博物館顧問兼醫史文物資料研究室主任,並捐贈大量珍貴文物。1985年2月15日榮獲中國
民主同盟廣東省委員會頒發從事文教科技50周年時祖國繁榮昌盛作出貢獻的表彰獎狀。這是宋大仁先生在走完人生旅途中最後亦是最高的殊榮。
上海市金山區中心醫院(上海,201500) 周明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