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思想博大宏富,對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哲學、道德倫理方面都有深刻認識。
《管子》壹書在社會科學方面幾乎無所不包,而且對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的某些內容也有許多論述。像這樣全面完整的著作在先秦古籍中是罕見的。因此當時諸學派對管仲思想極為重視。往往成為討論的中心議題。
管仲思想對荀子的影響。荀子對管仲及其著作采取了既批判又接受的態度。荀子稱贊管仲是天下之大知(智廣,足以托國誰擁有他誰就會強大。另壹方面又批評他未及修禮,力功不力義,力知不力人,野人也/不可為天子大夫。但他還是肯定了管仲其人,認為雖不是大忠,也稱得上次忠。
管仲思想是儒、道、法思想的先驅。故對荀子思想也有很大影響。在管仲的自然觀思想體系基礎上形成了荀子的自然天道觀。管仲說: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春秋冬夏不更其節,古今也。荀子繼承這壹思想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管仲有人君天地的思想,即人以其能,善於用道、度天、度地、務地利。管仲註意天時地利變化規律,探索利用天地自然條件,提出了社會實踐的理論,荀子在人君天地的基礎上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論。理論突破了孔孟天人合壹的觀點。主張天人相分,強調了人的主觀作用。禮法並舉的觀點,管仲強調禮義廉恥,乃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提出禮法是鞏固政權的軟硬兩手。荀子也主張禮法並舉提出隆禮至法則國有常規。強調了禮與法的統壹性,並互為補充。
黃老學派也承襲了管仲的壹些思想。《管子》壹書中的《白心》、《內業》、《心術》上、《心術》下四篇,揭示了黃老之學的內容和特征,即道與氣、道與法、道與術及修身與治國的結合。
法家學派主要以闡發管仲法家思想為首要任務。管仲是歷代法家的先驅,其思想主要體現在治國稱霸的具體實踐中。該學派不斷完善管仲法治思想,繼承了禮法並舉理論,形成了較完整的法制思體系。
儒家學派在孔子之後以孟子為代表。孟子遊於稷下學宮,吸收了管仲的某些思想。如重民,重視人民物質生活條件,與民同憂同樂等。孟子也重視民眾生活,提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說明孟子對管子思想的吸收。又如經濟方面,管仲主張均地分力,實行分戶經營,以個體生產代替群體耕作,強調生產者積極性。孟子也提出制民之產的觀點,主張生產者有恒產,保護生產者的利益,調動勞動積極性。
兵家學派,發揮了管仲的軍事思想,形成了豐富的軍事戰略戰術思想。管仲學派重視戰爭,但決不窮兵黷武。認為:貧民傷財莫大於兵,危國憂主莫速於兵因此,不能輕易用兵。^另外,在軍隊建設、軍事戰略上都有發揮。
管仲學派的陰陽五行說,對管仲學說有了新的發展。管,陰陽五行說主要體現在《幼官》、《四時》、《五行》、《輕重》等篇中。其中主要明了五行相生的特色及聖王務時而寄政的根本性內容。即陰陽消長變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四時運行是根本規律,刑政和德政要適應四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