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白話譯文:永元年間,他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多次被公府征召,都沒有就任。 2、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白話譯文:大將軍鄧騭對他的才能感到驚訝,屢次征召他,他也不去 *** 。 3、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白話譯文: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 4、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白話譯文:從古籍的記載中,從來沒有這種事。
擴展資料:
這篇傳記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張衡六十二年中善屬文、善機巧、善理政等方面的傑出成就。全文以時間為序,敘其壹生;以“善”為綱,統率題材;以“妙”為目,傳其精神,因而所寫方面多而不雜,事跡富而不亂,文雖簡而概括全。
以翔實的文筆全面記述了張衡的壹生,描述了張衡在科學、政治、文學等領域的諸多才能。而且詳略突出,重點介紹了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其間貫穿了作者對張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
層次清晰,條理分明,壹位博學多才、從容淡泊的文人學者形象如在眼前。
2. 以下的只要文言句式,固定用法什麽的,不要句子翻譯~1、得無教我獵1.這難道是告訴我捉蟲的地方嗎?---疑問句2.(要是他)得到了我的玉璧,(卻)不肯割讓城池,怎麽辦?----疑問句3.(按如今形勢),人家就像切肉的刀和砧板,而我們就像那(任人宰割)的魚和肉,還告辭什麽呢?------固定格式4.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出兵的原因,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的緣故罷了----- 陳述句5.為什麽搜刮財寶時連壹分壹厘也不放過,揮霍起來卻把它當作泥沙壹樣呢----反問句 6.妳認為廉頗將軍和秦王比,哪個(厲害點)----倒裝句 7.軍隊(因長途跋涉),已經筋疲力盡,而鄭國又做了準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反問句8天下的國家憑借什麽來圖謀秦國?疑問助詞(何)前置,加強語氣9希望不要把我趕走.(幸勿棄我.)10應該立為王的人是公子扶蘇.11就是現在聚集在墓中的人啊.傫(lěi壘)然:聚集的樣子.12仔細看它,立刻覺得不是之前的那樣東西.13屈平疾(人名)公正得不被人包容.(因為太公正得罪人)15(張衡)被推薦為孝廉,沒有去應薦;三公官署屢次召請去任職(他)也不去 *** .16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擔心的是自己能不能了解別人.(孔子)17可悲啊,楚國沒人了解我,明早我就要渡過長江和湘水了.(屈原)18沒有這樣的人,我又和誰壹起回去呢?19只拿妳問話.20詩經三百篇,可以用壹句話來概括,就是“無不出自真情”.(孔子)21杞子從鄭國派人向秦國報告22死馬都用五百金買下了,何況活馬呢?(千金買馬)23又用雞來試驗它,果然像他所說(呆若木雞)24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麽樣呢?25虞姬啊虞姬,我該拿妳怎麽辦呢?(項羽)26妳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27山嶺南面梅花開得早,還是北面春天先到?28有過錯(卻)不治罪,無功勞(卻)受到獎賞,即使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29我是英王,為什麽要給妳下跪呢?30秦國不為我們的新喪舉哀,卻討伐我們的同姓之國,秦國就是無禮,我們還報什麽恩呢?31.成名反復自言自語,(這畫)莫不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嗎?32.部隊(因長途行軍)筋疲力盡,鄭國又有了準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33.現在您大王退守到會稽山之後,才來尋求有謀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 34.李白在宣州請見,於是征召他為李璘的從事.43.如果想要妳父親死44人生遭際都是由命運決定的,我只是守自己的本份罷了45從那時算起,到現在,已經有二十壹年了46用舊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國家,正和這個(故事)相同47所以治理國家沒有法則就會亂48說康熙、乾隆、鹹豐三朝都有開懋勤殿的先例49我很幸運得到妳,又怎麽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國 50徐公怎麽能比得上您呢?。
3. 文言文重點句式文言文重點句式:(壹)文言特殊句式:1、判斷句文言文判斷句的顯著特點,是由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現代漢語的判斷句壹般要用判斷詞“是”,而古代漢語中的“是”主要作指示代詞用,漢魏以前壹般不用來構成判斷句. 文言文判斷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幾種: (1)用“.者,.也”表示.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2)用“.,.也”表示.如:“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3)用“.者,.”表示.如:“愽雞者袁人,素無賴.”(4)用“.,.者也.”表示. 如:“晏嬰,齊之習辭者也.”(5)用“為”“乃”“則”“即”等詞表判斷.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6)用在謂語前加“非”表示否定判斷.如:“此非空言也.”(7)用“是”表示判斷.如:“巨是凡人.”2、被動句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行為的受動者的句子,叫被動句.其常見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用“於”作標誌.如:“內惑於鄭秀,外欺於張儀.”(2)用“見”作標誌.如:“秦城不可得,徒見欺.”(3)用“見.於”作標誌.如:“臣誠恐見欺於王.”(4)用“為”作標誌.如:“兔不可復得而為宋人笑.”(5)用“為.所.”作標誌.如:“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6)用“被”表被動.如:“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7)主謂之間直接構成被動.如:“舉孝廉不行.”3、倒裝句(1)主謂倒裝:如:“甚矣,汝之不惠!”(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如:“時人莫之許.”()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卿欲何言?”()用“之”“是”“之為”“唯.是.”把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3)定語後置:()中心詞十之十定語十者 如:“馬之千裏者”()中心詞十定語十者 如:“求人可使報秦者”()中心詞十數量詞 如:“嘗貽余核舟壹”(4)狀語後置:()用“於”構成的介賓結構做狀語,放在動詞謂語後. 如:“戰於長勺”()用“以”構成的介賓結構做狀語,放在動詞謂語後. 如:“覆之以掌“4、省略句(1)省略主語,如:“度我至軍中,公乃入.”(2)省略謂語,如:“壹鼓作氣,再而衰”.(3)省略賓語 如:“余聞而愈悲.”(4)省略介詞 如:“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練習:指出下列句子屬於哪種句式?1、子瑜者,亮兄瑾也. 2、臣之所好者,道也. 3、梁父即楚將項燕.4、而君幸於趙王. 5、使不辱於諸侯. 6、信而見疑,忠而被謗.7、行將為人所並. 8、牧以讒誅. 9、痛哉斯言.10、不腆敝邑. 11、未休關西卒. 12、古之人不余我欺. 13、卿欲何言?14、沛公安在? 15、石之鏗然有聲者. 16、人馬溺死者甚眾.17、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壹蟲. 18、玉鬥壹雙. 19、師不必賢於弟子.20、與備會於當陽長板. 21、具告以事. 22、王語暴以好樂.23、欲以擊柱. 24、收天下之兵,聚於鹹陽. 25、度我置軍中,公乃入. 26、莫我肯顧. 27、唯余馬首是瞻. 28、何辭為? 29、當是為谷中溪水沖激而成. 30、劉備天下梟雄.(二)文言固定句式所謂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達中的壹種習慣用法.它用在相對穩定的語言環境中表達壹種通常是較為固定的意義.下面就文言常見的固定句式做些歸納說明.1.不亦……乎這是古漢語中常用的表示反問的慣用句型,它是以反問的形式,表達肯定的內容.可譯為“不是……嗎”或“不也是……嗎”.如:(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學習了又按時去復習它,不是很高興的事嗎?(2)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史記?淮陰侯列傳》)——天下已經安定,竟然策劃叛逆.被夷滅宗族,不也是應該的嗎?2.何以……為(惡用……為、奚以……為)“何”是疑問代詞,“何以”的意思是“怎麽用得著”,“為”是語氣助詞.“何以……為”可譯為“要(拿、用)……做(幹)什麽呢”,或譯為“怎麽(為什麽)用得著……呢”.如:(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顓臾是魯國的臣屬,為什麽要攻打它呢?(2)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劉邦也醒悟了,於是又罵道:“大丈夫安定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麽?”3.何……為“何”是疑問代詞,放在動詞之前作狀語,可譯作“為什麽”或“怎麽”;“為”是表反問的語氣詞,放在句尾,可譯作“呢”.如:(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好比)是魚和肉,(這種情勢)怎麽能告辭呢?(2)今牛,禽獸耳,更何問為?(馬中錫《中山狼傳》)——這牛不過是禽獸而已,又為什麽問(它)呢?(3)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史記?項羽本記》)——上天讓我滅亡,我為什麽要渡江呢?4.何……之有這是表反問的慣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誌.“有”是動詞,“何……”是它的賓語.可譯為“有什麽……的”或“有什麽……呢”.特別註意,“何”並不是賓語,而是賓語中心的定語.如:(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宋國有什麽罪?(2)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這好比把肉投給餓虎,有什麽功效呢?5.何……之……在古漢語中,這是壹種常見的慣用型,用來表示反問,這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