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又是壹條河。難!
民族(英Ethnic group或Ethnicity)
是指壹群基於歷史、文化、語言、宗教、行為、生物特征而與其它有所區別的群體。民族有“客觀”的特質,這些特質可能包括地域、語言、宗教、外貌特征或***同祖先,也包括“主觀”的特質,特別是人們對其民族性認知和感情。[1]
雖然中國古籍中早已有“民族”壹詞來指涉人群***同體,早在公元六世紀《南齊書》列傳之三十五《高逸傳·顧歡傳》中,有“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語句,但中國現代民族觀念主要受到日譯西書的影響,據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學者郝時遠考據,古漢語“民族”有可能在近代傳入日本,然而現代意義的賦予主要是在日譯西書(主要是德人著作)中對應了"Ethnic group"和"Nation"等名詞。[1]
中國是壹個多民族國家。按照中華人民***和國官方的劃分,中國目前有漢族、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壯族、滿族等56個民族。漢族是中國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廣的民族。漢族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甘陜以及雲貴川渝等地區。根據中國大陸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大陸總人數中漢族占91.51%。其他55個民族統稱為“少數民族”。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和雲南等地;滿族分布在東北;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回族主要分布在寧夏;壯族主要分布在廣西。臺灣當局將大陸通稱的臺灣高山族稱為原住民,並將其劃分為12個民族。[2]
中華民族雖然僅僅是壹個政治概念和政治宣傳,並非人類學社會學裏的民族。但全球華人在“中華民族”這壹大背景、大前題下團結奮進,氣壯山河的歷史卻堪與天地同壽,日月同輝!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不得益於炎黃子孫始終以國家民族大義為己任、敢為天下先、善為天下先、屹立潮頭、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