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古代帝王的印章稱為“璽”?
印章是中國的壹項傳統文化藝術,歷史悠久,集實用與玩賞於壹身。早在殷商時期就已存在,方寸間充分體現了古人超凡的智慧、精湛的雕刻技巧。
那麽,為什麽古代帝王的印章稱為“璽”呢?
印章,又稱為圖章,古人稱“璽”。如《小爾雅》上載︰“璽謂之印。”及東漢蔡邕《獨斷》曰︰“璽者,印也。”秦朝前,無論尊卑印章都泛稱為“璽”。秦統壹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章專稱為“璽”,臣民只能稱“印”。
清康熙禦用碧玉璽“康熙禦筆之寶”(網絡圖片)
此外,據考證古代用玉作印始於戰國時代。秦時,皇帝用印多為美玉刻成,並飾以龍紋及虎形印紐,故又稱為“玉璽”。如蔡邕《獨斷》中載︰“天子璽以玉螭虎紐。古者尊卑***之……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也。”及《說文解字》︰“璽,王者印也。”
另據《後漢書?徐璆傳?章懷太子?註引衛宏》上記載,秦始皇獲藍田玉雕為印信,其印紐上盤有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寫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稱為“秦璽”。
蟲鳥篆字所刻的“秦璽”。(網絡圖片)
到秦王子嬰降漢時獻出了“秦璽”,漢高祖即位後就佩帶此印,世世相傳,稱“漢傳國璽”。後來,唐朝時改稱為“傳國璽”。歷代帝王都以得到此“傳國璽”為符瑞,視為“君權神授”的正統象征。然而歷經多次改朝換代使“傳國璽”屢易其主,也因而輾轉流失,實令人惋惜。
據專家考證,印章出現始於商朝後期或商周之間,在戰國時代逐漸盛行,而完備於漢朝。印章可分為官印、私印,各代表了官府及私人的往來憑證。印章隨著朝代不同,也有多種不同名稱。
先秦前,官、私印都稱“璽”,是印章最早的名稱。“印”,最早出現於秦官印中,而漢朝有官印制度,諸侯王用印稱為“璽”,列侯、禦史、中二千石官吏稱“章”,千石至四百石官吏則稱“印”。
漢朝的將軍用印,壹般都不稱“印”而叫“章”,故漢印中比較特別的是“將軍印”。將軍印往往於軍事行動中因需要而臨時任命將軍,並以刀在印面倉促鑿成印章,故稱之。唐朝時,以印的大小來區分官位高低。武則天篡位後,認為璽與死近音,故改璽為“寶”。唐以後,璽、寶並用,官、私用印又有記、押、關防等名稱。
古籍《釋名》曰︰“印,信也。所以封物為信驗也。”另東漢蔡邕《獨斷》雲︰“璽者印也,印者信也。”及《說文》上載︰“印,執政所持信也。”所以傳國要玉璽印,皇帝詔策、官爵任免、命令發布、通關邊防都要用印,私人交易往來合契、書畫落款也要用印。
由此可知,印的內涵就是“信”,即昭誠信,代表本人,也是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重要的壹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