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仁
朱(1130 ~ 1200),字惠(壹字鐘惠),名惠安(又名惠翁),又名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生於南澗府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南宋儒生,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哲學家、學者之壹,宋代理學大師,南宋“薛敏”創始人。
朱是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曾任全州同安郡主簿,知縣南康軍,推動東部茶鹽生意,知縣漳州,知縣潭州,還掌閣等職我不喜歡當壹輩子官。“在國之外者,只考九科(* * *九年),而在朝四十日者”(《薛案》。薛案),而我壹生的大部分時間(大約四十年)都在福建講學。晚年卷入當時正在進行的政治鬥爭,被帶離崗位,去了神社。他的研究被歸類為“偽研究”,他的人也被歸類為“偽研究的領袖”。直到他去世,“指控”仍未解除。然而,朱死後不久,“黨禁”解除,朱的地位開始日漸上升,最終成為享有夫子廟的“孔子十哲”之壹,在歷代儒生中的地位和實際影響僅次於孔孟。他的思想和理論從元代開始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且傳播到國外,如李朝的朝鮮和德川時代的日本。“齋藤優子研究”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朱年紀輕輕就繼承了家學,父親朱嵩是羅從彥的弟子。他年輕時曾師從胡仙、劉綿之、劉子三位屬於“洛學”流派的弟子。早年,他對各種學問興趣廣泛,字斟句酌,章法十足。自二十四歲起,師從羅從言弟子董。才真正走上了理學的發展道路。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朱終於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最有影響的哲學家和學者。朱的學識是淵博的,他知道關於學問的壹切。他在先秦諸子、佛道、歷史文獻、天文地理、文字音韻、訓詁考據、法律法規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朱以繼承程爾之“洛學”為己任,廣泛吸收了北宋周敦頤、張載、邵雍等理學家的思想養分,成為理學大師。他的理論構建了壹個復雜而細致的思想體系。
壹、理氣論:朱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理”和“氣”構成的。氣是構成萬物的物質,理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現實世界中,理與氣是分不開的,但從根本上說,理先於氣而存在,這是壹種客觀的唯心主義觀點。從理氣論到董事論,朱進壹步發展了程頤的董事論,即萬事皆合理。雖然沒有理性的痕跡,但包含了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的可能性。朱還發展了程頤“壹理不同”的思想。他把“理”的整體稱為“太極”,是壹,是宇宙的本體。就壹切而言,他們已經完全接受了這個原理(太極)作為自己的本性,就像天上只有壹個月亮,卻完全映在每壹條河流上。
二、心性論:朱認真研究了《中庸》中關於“發達”和“不發達”的思想,以及二程以來各家儒家對這個問題的論述。四十歲左右他的觀點就不壹樣了。前期認為“心已發達,性未發達”,受胡宏影響;後來他修正了自己的觀點,認為“發達”和“不發達”是指心理活動的不同階段或狀態,以“不發達”為性質,“發達”為情緒。在心性論中,朱提出了“心統性情”的重要理論,這是對張載思想的發展。他認為性是心靈的身體,情感是心靈的使用,心靈是包括身體和使用的總體。對於“性”的概念,朱區分了“天命之性”和“性情之性”。前者指人出於理性而生,專以理性說話,純潔完美的本性;後者指人與生俱來的有形之性,是程頤思想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朱提出了“道心”和“人心”的範疇,認為道心即“義”,人心即“欲”。
3.認識論方面:朱在大學中充分發揮了“向物學習”的思想,並對“物”的概念進行了闡釋。朱認為“物”即聯系事物,“窮理”即研究物理,“極理”即極端貧窮;朱對“知識”的解釋是“將我的知識推至極致,欲使其無所不知”(大學篇),即擴大和豐富知識,知識是學習的目的和結果。總的來說,朱的學說是對程頤認識論的發展。朱為了充分發揮其思想,在《大學》壹文中提出“以物知人”的解釋有所欠缺,因此還專門編了壹部以物知人的傳記。與認識論相關,在知行觀上,朱提出了“先知後行”的觀點,認為知的目的在於實地實踐。要修行就要先知先覺,但朱也強調知行不可偏廢,要“知行合壹”;與傳統儒家觀點壹致,朱的知行觀主要強調道德實踐,而不是知識的來源。
四、功夫論:在修煉功夫上,朱主張“尊修”;他不僅發展了程頤“修身須尊”的思想,而且吸收了程門的弟子和自己的修身經驗。朱的“主尊”論,強調的是“不發展”,即人在輕率、沒有情緒的時候,仍然要保持壹種收斂、恐懼、戒備的感性狀態,最大限度地平復自己的思想和情緒,這樣才能培養壹個人的德性。此外,朱還註重動態中的“主尊”,即貫穿於“不發展”和“發展”之中的人的學習和道德修養的目的,朱認為,在於“存義滅人欲”。這壹結論壹方面具有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意義,但另壹方面又具有在倫理學上把理性原則作為普遍的社會道德法則的意義。
在經學方面,朱著有多部著作,如:收錄《周易本義》、《易悟》、《卦考辨》、《易傳》、《古易》、《損益相說》、《易答》、《朱文公易說》等。該書包括《蜀》、《蜀傳集說》、《蜀說》、《文公說》、《舒靜問答》等。《禮記》包括《禮記通解》、《禮記闡釋》、《朱子雷區傳》、《禮記之辯》、《禮記通解》、《朱子匯編》等。《孝經》包括《孝經》的出版錯誤和《孝經》的存異。四書包括《四書註》、《四書或題》、《論孟經義》、《中庸概論》、《大學傳》、《大學詳解》、《大學啟蒙》、《論語精要(兩種)》、《論語·孟子解》。以上統計尚不完全,但以上書目足以說明朱在經學方面的成就。在這些作品中,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四書筆記》。從元代中期開始,這本書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解釋,直到清末取消科舉考試。朱幾乎把壹生都獻給了四書。他早年潛心研究《論語》、《孟子》,晚年潛心研究《大學》和《中庸》,遠在《易·伊本》和《詩傳》(這兩部書在明清時期被稱為科舉)之上。至於大學,是出於他在經學研究中“宋學”的主觀立場,雖有商榷余地,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舉動。
朱的經學既重視漢唐註釋,又不盲目推崇尊經。其方法如他在《論語》中所言:“註釋儒家經典之精華,以明訓詁,釋文以正音,然後講給老先生聽,使之精微。”自義理之學興盛以來,多數學者認為孔孟不會傳統,對漢代經學詮釋頗為輕視,朱認為不妥。因此,他試圖將訓詁與義理結合起來,這是朱對經學的壹大貢獻。正如錢穆所指出的:“朱學經學,雖以漢唐古註為主,但也采北宋儒學,也采理學之言,也采與南宋朱同時代的人。其意圖是融合古今,吸納人群,采集華英,釀造新果。在儒家傳統中,鄭玄是唯壹壹個有大氣魄和大氣度的人。但兩人所處的時代不同,朱下午追隨鄭宣儀,學術思想傳承,越厚越新。朱不僅要創立壹種新的經學,而且要發展壹種新的理學。經學和理學的結合,增加了文史百家。”(《朱新學案》)
朱壹生著述甚豐,是中國歷史上最多產的儒生之壹。宋史中有記載的有40多種,無記載的有20多種,他的弟子或後人編纂的有20多種。全在宋元時期所說的他“對廣大群眾,至精至微,盡其所能”並不是壹句空話。朱最重要、影響最大的著作是《朱文公文》、《朱子流派》、《朱子家法》,此外還有《四書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