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時期經穴很少,往往只舉經名而不及穴名,載有穴名者僅有160穴左右,到《針灸甲乙經》增至349個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了354穴,《針灸資生經》、《針灸大成》為359穴,《醫宗金鑒》360穴,清代李學川的《針灸逢源》將總數擴展到361穴,目前針灸應用的人體腧穴361個,即是以此為據。
經穴是經脈線上的反應點,與經脈壹樣伏於分肉之間,經絡與腧穴是密不可分地聯系在壹起,經絡以穴位為據點,穴位以經絡為通路,經絡的功能主要是由腧穴來體現的。
有人就說了,不對啊!昆侖穴在腳上啊,而且膀胱經的經脈循行是從頭走向腳,也沒從腳上開始循行啊!其實,百會穴在最早的時候也叫昆侖穴,百會又被稱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六條經脈都匯聚於此。
壹條經脈的循行並不是按照單壹方向,否則怎麽又能出現雙向針感呢。就像人體伴行的動脈和靜脈它的流向是相反相對的,動脈血液從上流到下,相伴靜脈就要從下流到上。經絡的經氣也是這樣,可以雙向流通,所以膀胱經的循行也不是單單從頭走向足,也有經氣從足走向頭。
所以從膀胱經氣從腳向上的方向來看,昆侖穴處的經氣已經呈流動不居之態,蓄積能量沖向巔頂。
直到20世紀50年代,人們發現,在“針刺”中有些人會產生壹種沿“經脈”路線移動的感覺。後來,這壹現象被命名為“循經感傳”現象,能產生這壹現象的人稱為“經絡敏感人”。據說,這類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壹部分。然而,正是“循經感傳”的發現,才扭轉了人們認為經絡的認識。後來,人們發現循“經脈”路線的皮膚電阻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