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怎麽樣
讀的是這本是八零年新壹版壹印的,實際上第壹版是在六二年。華中師大那本應該更好,還合印了《中國古代史籍舉要》壹書。 此書題為《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實際上絕不局限於史籍。序言第壹句就指出“過去有不少學者,整理本國文化遺產,很拘隘地守住著經、史、子、集的圈子,不肯擺開。”分類不過是編目的需要,想做點深入的研究,那要讀的書就真是豐富了! 如此繁多的書,怎樣去讀?序言有道“這都是目前閱讀古代歷史書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可見書題《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實際上是《中國古代歷史書籍校讀法》的簡稱。張先生此後就在書內淺談了些註意事項和具體方法。 從基礎技能,如識字、句讀、專研傳註等壹直講到了古書的辨偽和輯佚,其後所論皆有所深發,啟思明宜,對前人工作多有總結和客觀的評論。但這些又僅是基礎而已。建議和《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壹書對著讀,收穫更多。 評議高下,很多問題還得自己去實踐了才會有所體會。 挑些小毛病以供參考:p9,有舉例: 借“徑為經,而解者誤以為行徑之徑;《春秋 僖公二十五年 左氏傳》:“昔日趙衰以壺飧從,徑餒而弗食”這“徑”字當讀為“經”。經餒而弗食,是言歷甚久,寢餓而不敢食。 但是翻看《春秋左傳註》楊伯峻先生小行:“此謂趙衰為晉文公攜帶飯食,隨之而行,有時晉文行大道,趙衰行小道,趙衰雖餓,亦弗食。《韓非子 外儲說 左下》雲:”晉文公出亡,箕鄭挈壺飧而從,迷而失道,與公相失,飢而道泣,寢餓而不敢食。“雖誤以趙衰為箕鄭,然所謂”迷而失道,與公相失“,足證《左傳》”徑“字壹字為句,獨行小路也。說參《焦循補疏》。武億《經讀考異》主《杜註》,謂從徑猶從行,以“徑”字屬上讀;王引之《述問》申孔《疏》所引劉炫說,改“徑”為“經”,謂經歷飢餒,以徑屬下讀,皆不確。 我覺得楊伯峻先生的解釋更好,此處舉例不妥。 再後便談到古書的版本等問題。細談目錄學時,張先生的觀點現在看來未免有些陳舊了,他覺得單校讎學本身就可以囊括目錄學了,這裡他指的目錄學我們應當理解為古典目錄學。 又如整理史料壹般方法壹節,有以古文字證史壹法,所舉的例卻有些牽強。其中對於上古先祖名字詞的探究很有意思,但是對其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的分類卻很有問題,不能用現在的“新舊石器時代”的含義去理解。 總而言之這是壹本很基礎且陳舊的書,但不失為入門讀物。 最感念壹段,張舜徽先生在書內說:“單就二十四史三千二百五十九卷來計日量功,每天讀兩卷,四年便可閱覽壹周。其中還可除去天文、五行、祥瑞、災異壹類的誌,不必讀,又可節省壹部份時間,大約不到四年的光陰,可以讀畢全史。即連《新元史》、《清史稿》在內,也五年可了。年富力強的人,應該提起勇氣,耐心地通過這壹煩難的工作,來鍛煉自己,提高自己! 目錄第壹編 通論———校讀古代史籍的基本條件 第壹章 掌握壹些閱讀古籍的技能 第壹節 認識文字 第二節 辨明句讀 第三節 分析篇章 第四節 鑽研傳註 第二章 熟悉古代書籍的壹般情況 第壹節 古書的流別 第二節 古書的部類 第三節 古書的傳播 第四節 古書的版本 第二編 分論上———關於校書 第壹章 書籍爲什麼必須校勘 第壹節 何謂校勘,它的取材範圍怎樣 第二節 古書辭句誤奪壹字、誤衍壹字的關係 第三節 古書字體誤增壹筆、誤減壹筆的關係 第四節 古書叠經傳寫、翻刻,脫落文字太多的關係 第二章 校書的依據 第壹節 依據本書內在的聯系,發現問題、訂正偽誤 第二節 類書和古註的不可盡據 第三節 宋元舊本的所以可貴和不可盡據 第四節 明代刻本存在的缺點 第五節 儘量倚靠清代學者的精校本和精刊本 第六節 儘量利用近人校書的成果 第三章 校書過程中值得註意的幾個問題 第壹節 重視集體力量、分工合作 第二節 瞭解古代書籍中衍、脫、譌、倒的壹般規律 第三節 對通行的、常見的古籍,務求比較精熟 第四節 掌握歷代避諱方面的知識 第四章 怎樣進行校書 第壹節 不可再走過去藏書家們校書的老路 第二節 不可忘逞臆見,輕於改字 第三節 書籍致誤的來源弄清楚後,從廣泛的材料中找校勘的根據 第四節 校書的具體方法 第二編 分論下———關於校書 第壹章 瞭解古人寫作中的壹般現象 第壹節 遠古的書,都找不到作者主名 第二節 有些書原來本沒有篇題和書名 第三節 有些書是後世寫的,卻把作者遠讬古人 第四節 有些書的內容,雜入了後人附加的話 第二章 認識古人著述體要 第壹節 體現在編述工作中的所謂成壹家之言 第二節 古代歷史書籍中,有並存異說、變易舊文之例 第三節 古代歷史書籍中,有自加註語之例 第四節 古代歷史書籍中,不可能沒有疏忽、抵牾和錯誤 第三章 怎樣閱讀全史 第壹節 全史在史料中的價值和具體讀法 第二節 閱讀時,註意篇與篇之間、書與書之間的聯繫 第三節 歷代史中的表、誌,是和紀、傳互相經緯、彼此聯繫者的,務須詳究 第四節 取內容相同或相近的幾種綜合研究以後,只宜勤作劄記,未可輕言註述 第四章 整理史料的壹般方法 第壹節 多讀原本古書、勤考原始材料 第二節 把壹些內容相同、相近的書,合攏來讀 第三節 把內容豐富的書,拆開來讀 第四節 關於傳說時期史料的來源問題 第五節 從聯繫的觀點理解事物 第六節 有些重要文字,可手鈔以助記憶 第四編 附論————辨偽和輯佚 第壹章 關於辨識偽書的問題 第壹節 偽書是怎樣出現的 第二節 漢代學者替辨偽工作開闢了道路 第三節 辨識偽書的方法,和我們處理偽書的態度 第二章 關於搜輯佚書的問題 第壹節 古書爲什麼散佚了的 第二節 輯佚工作的展開和取材的依據 第三節 過去學者在輯佚工作中所犯的錯誤,和我們今後應有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