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竹簡《老子》三個節本看來,節錄者有自己的指導思想。很可能是“東宮之師”為了教育 年輕的太子,節錄《老子》而成的臨時教材,先從《老子》五千言中切近生活、易於明了的 觀點講起,有意地暫時回避比較高深的理論。故老子關於宇宙本源、辯證發展觀、直覺思維 等哲理性強的部分,未加節錄;對於老子的軍事思想,節錄者認為當另作研究,或者不甚同 意老子的觀點,故亦從略。關於民本思想、愛民治國理論,節錄者可能認為同傳統的統治思 想有較大分歧故略而不論。
總之,竹簡《老子》的確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老子》抄本。它同《老子》五千言有著很大 的差異,絕非《老子》原本。但它的思想文化價值,古籍考證價值,仍是不可低估的。
從文化思想上看,竹簡《老子》對統治者的批評不夠激烈,對儒家思想的批評也不突出,反 映了古代儒家同道家的分歧不如以後那麽明顯,更非勢如水火。
從古籍考證看來,竹簡《老子》在古籍校勘上有重要意義。通行本《老子》同帛書《老子》 矛盾的地方,竹簡《老子》更多同帛書《老子》接近,有些問題可以決千古之疑。不少學者 對此有充分論述。如:“長短相形”優於“長短期較”(王弼本);“萬物作焉而不始”優於 “萬物作焉而不辭”;“儼兮其若容”應作“儼兮其若客”;“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當作“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用之不足既”(王弼本)本是“用之不可既”;“ 直德若渝”(高亨)本作“質真若諭”,如此等等。凡通行本《老子》可疑之處,靠帛書《老 子》仍難釋疑者,校之竹簡《老子》,更富說服力。說明竹簡《老子》較帛書《老子》更古 ,二者更相近。通行本《老子》經過後人加工,有些地方失去原意。
尊重竹簡《老子》,肯定其重大文化思想價值,但不能因此就認定它是壹個完本。它不止在 字數上不完整,只及《老子》五千言的五分之二;而且在基本內容上不完整,老子思想中壹 些精粹的內容,不見於竹簡《老子》,其中必有原因。有人認為竹簡《老子》就是《老子》 原本,通行本《老子》比它多出的內容都是後人增加的。這種說法,有兩點欠妥。壹是與《 史記》關於《老子》“五千余言”的記載顯然不合;二是有擡高後代改作者(有人說是老萊 子),貶抑老子本人之嫌,於理頗欠公允,難以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