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道教對傳統中國的影響?

道教對傳統中國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體系中,道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如果像有些學者認為的那樣,文化思想分為剛柔、明和隱,那麽,相比之下,儒家的剛健、有為、進取、入世的精神更為突出,而道家強調的則是臣服、無為、隱退、隱蔽的精神。人們常說秦漢以後沒有“純儒”,也可以說秦漢以後沒有“純道”。儒道兩家互相排斥,互相吸收;兩者相互對立,又相互交融。它們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從這個意義上說,儒道是壹家。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來說,它們就像汽車的兩個輪子,鳥的兩個翅膀,缺壹不可。即使在儒家思想壹統天下的時期,道家思想也沒有消亡。它以各種形式滲透到儒釋道之中,滲透到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無形中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態度,體現了道家思想的隱性特征。

儒家和道家,壹個是剛健有為,壹個是逆來順受;壹個是入世後的進取,壹個是隱退,這才是他們實現溝通互補的真正前提。所以,中國古代文人很多可以入世後成儒,出世後成道,或者融儒道於壹爐,逍遙自在,自由前進。

從歷史淵源上看,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奴隸制的逐漸瓦解,中國進入了壹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壹些奴隸主和貴族逐漸失去了原來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特權地位,淪為窮人或奴隸。他們有的把草當茅屋,壹起犁地,隱居起來。在《論語》中,他們被稱為“隱士”或“隱士”。這些人對弱肉強食、混亂不堪的現實社會強烈不滿。和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壹樣,痛斥“天下無道”!同時,儒家和道家走了兩條不同的道路。

儒家面對現實社會,試圖探索壹條改造客觀世界的道路,哪怕是個人修身養性,最終也是為了治國平天下。孔子認為他和那些隱士的區別在於他是“不可或缺的”(《論語》)。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孔子能為官,止之,久止,速止。”孔子壹直主張:“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但事實上,無論世上有沒有路,他似乎都無意隱退。為了改變這個“無路可走”的世界,他雖然處處碰壁,卻百折不撓,骨子裏依然有著同樣的力量:“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麽。”在這方面,孟子並不遜色於孔子。在他看來,無論成功還是不成功,無論什麽時候遇到麻煩,什麽時候開悟,都不應該逃避這個世界;他主張用自己的方法“統治世界”,實現自己的“王道”理想;並揚言“要想統治世界,當今世界還有誰?”(《孟子·公孫醜》)他無意隱退。

面對殘酷的現實,道教深入人心,從自然中尋求壹條自我救贖的人生道路。根據《史記》、《老子列傳》和《莊子》對朝鮮的適用記載,老子本人是壹位“隱逸君子”。相傳他在周朝做圖書管理員,孔子向他要“禮物”。後來他退休了,寫了壹本書《老子》。莊子曾在宋代擔任漆園的管理員。辭職後,他說自己“壹輩子不做官,好快我的誌向”。他寧願隱居在簡陋的胡同裏,借米充饑,自己做草鞋,過著清貧的生活,也不願在楚威王的高薪邀請下,走到楚湘的位置上。從老子的無為自然、自私無欲、溫柔守女的思想,到莊子的無為無我、無名無欲、逍遙自在的精神境界,無不顯示出道家與儒家的不同。道教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頑強地守護著人類精神的尊嚴,孜孜不倦地開墾人類精神的荒漠,拯救生命於壹切無法消除的痛苦和災難之中,超越生命和世俗情欲的困境,使人獲得壹種寧靜、自由、聖潔的心境。老子和莊子都是隱士,但又不同於壹般的隱士。他們的隱退不僅僅是為了逃避無法改變的惡的現實,也不僅僅是為了避免作惡和幫助他人,更重要的是尋求壹種超越現實的精神自由。也許正因為如此,在《韓非子》的傑出學者名單中,道教已經從孫山中掉出來了。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湧現出的大量隱士的現實生活,以及以老莊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個人經歷,是道家思想產生的社會基礎。而孔孟則遠離隱士的生活體驗,所以他們的思想歷程必然與老莊不同。

參考資料:

/zzzb/zzq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