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賴輝東《論語史鑒》14.2好男不懷居,當誌在四方!

賴輝東《論語史鑒》14.2好男不懷居,當誌在四方!

第2章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士:“士”字是象形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士”字構型與“王”字構形相類似。“士”的金文字形看起來像是壹把斧鉞。也有人認為“士”像壹頂官帽。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王國維認為甲骨蔔辭中牡字所從“丄”,就是“士”字。郭沫若也有同樣的看法,並認為“士”像男性生殖器官。所以“士”指成年男子。商周考古學家林沄先生認為甲骨金文中“士”與“王”兩字同形,像橫放的斧鉞之形。

“士”的稱謂經歷過許多的變化。據古籍記載,早在“五帝”時代,“士”是治獄的刑官。《尚書》中說“臯陶,汝作士,五刑有服。”說的也就是刑官之義。這也是“士”的本義。在本義中包含了理刑獄的司法官。故用像斧鉞的字符來記錄。

典籍中的“士”也指對未婚青年男子的稱謂。《字匯·士部》說“士,未娶亦曰士。”這裏的士說的便是此義。後也引申指古代貴族的最低壹級。

許慎的《說文解字·士部》:“士,事也。數始於壹,終於十,從壹,從十。孔子曰:推壹合十為士。”意思是士是會辦事的人,能力強的人。數目從壹開始,到十結束。由壹、十會意。孔子說:“能夠從眾多的事物中推演歸納出壹個簡要道理來的人就是士。”

從古文字字形來看,“士”並非從壹、從十,因為甲骨金文中“十”作“丨”形。甲骨文中沒有出現單獨的“士”字,兩周金文“士”字與現在楷書的寫法壹致。對“士”字的本義解釋其說不壹。

也有人認為,“士”字型就像秧苗插在田裏,“士”就是種田的人,後變成古代男子的通稱。士女,指成年男女;也指美人圖,這個意義也寫作“仕女”。由男子義又引申出對男子的美稱義,即指道德高尚、知識淵博和能力超群的男人。如現代漢語中有復合詞力士、勇士、誌士、國士。力士指力量超群的人,勇士指勇氣、力量超群的人,誌士指誌向遠大超群的人,國士指壹國之中超群的人。自古及今,可以說學而優則仕。

“士”又是我國古代的壹個社會階層,屬於最低級的貴族。在商周時期,天子之下分為三等,即諸侯、卿大夫、士。諸侯從天子那裏接受封國,卿大夫從諸侯那裏接受采邑,士從卿大夫那裏接受俸祿。文獻裏常把“士大夫”連稱,原本指的就是居官有爵祿的人。春秋之前的士多為武士,春秋以後的士多為文士,逐漸成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知識分子的通稱。

士林,泛指有文士身份的人。“士”又是古代四民之壹。古代稱士、農、工、商為四民。《漢書·食貨誌》:“學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古代軍制中,兵卒稱士。後多指車上的兵卒,以區別步卒。《司馬法》:“兵車壹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士”又是現代軍銜的壹級,在尉之下,分上士、中士、下士。今有成語“士飽馬勝”,意思是軍中糧餉充足,士兵氣勢旺盛。“士”也指學位,如學士,博士。“士”也指具有某種技能的人,如護士等。

懷:從心從褱,形聲字,金文本作“褱”,後加義符“心”。懷的原意就是懷念,思念。後延伸為懷抱,胸部。如《論語-陽貨》:“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也指胸懷,如“虛懷若谷。”也指心意,情意。如“正中下懷。”也有心裏有,懷藏等意,如《戰國策》:“懷怒未發”。

“懷”也有安撫的意思,如“懷敵附遠。”也有依戀的意思。如“懷服”,“懷化”等,《國語-晉語》:“戎狄懷之”。

懷也是壹個中華姓氏,如:懷素(公元737—799,唐代名僧,字藏真。善草書,以狂草出名,繼承張旭筆法,世稱顛狂素)。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壹個‘士’人如果依戀安逸舒適的生活,不去為理想而努力奮鬥,是不配稱為‘士’的。”

孔子的思想是積極的,入世的現實主義的思想,他認為,每個人都要修為自己,成為有誌向,有理想的“士”,然後“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壹個“士”,要有社會擔當和責任感,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好逸惡勞,沒有理想的人是有愧於“士”的稱呼的。《左傳》有雲:“懷而安,實敗名。”意為懷居者,感覺很安逸,其實名聲被自己敗壞了。

《論語》中之“士”,多與君子並稱。通過弟子問、老師答的方式,記載了“士”多種品質:如子貢曾經問孔子怎樣的人才能稱得上為“士”,孔子回答“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子路亦常問此,孔子回答“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既能在壹起切磋,又可以相處和悅。士有很好的道德修養,所謂“君子懷德”,且有壹定的誌向。

《禮記·內則》記載,國君世子生,“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象征男兒誌在四方。若留戀當下安逸的現狀,而忘卻自己本來的目標,則“偷安而無意人世”,漸漸廢棄“進德修業”。或貪戀非義之利而不覺,與“小人懷土”“懷惠”無別。

《管子》有雲:“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意思就是說“士農工商”這四類人,是國家的柱石,是國家建設的主力軍,排在第壹的“士”不務農,不做工,不經商。他們有更高遠的誌向,為國家,為人民謀福祉。

望夫成龍的齊姜

春秋時期的齊國是個盛產美女的地方,而且個個都極具魅力,影響著歷史進程,比如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壹位女詩人的莊姜。她是春秋時齊國公主,衛莊公的夫人。《詩經·衛風·碩人》中描寫莊姜時說:“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由於莊姜無子,晚年比較淒涼。

除了莊姜還有夷姜,宣姜(有兩個),文姜,哀姜(有兩個),叔姜,棠姜,孟姜,齊姜(有兩個)。

晉武公娶了個齊國公主叫齊姜為妾,這個齊姜長得非常漂亮,而且生性風流,她竟然和自己的非親生兒子偷情,這個兒子後來成了晉獻公。

晉武公去世後,晉獻公就公開娶了齊姜。巧的是,重耳後來也娶了個齊國公主,也叫齊姜。

這個齊姜卻是壹個非常賢惠,有膽識的女人,如果沒有她,晉國公子重耳可能坐不上國君的位置,歷史上也就沒有晉文公稱霸的事件。烈女傳中稱贊她:“公正果斷,言行不怠,勸勉晉文,返回無疑。公子不聽,強與謀議,醉而載之,卒成霸基。”

晉文公(公元前697年——628年),姬姓晉氏,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北方遊牧民族狄國國君狐突的女兒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另四個是夏朝的昆吾氏,商朝的大彭氏和豕韋氏,齊國的齊桓公)之壹,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晉獻公曾攻打西邊的犬戎部落,俘虜了部落首領的壹個女兒叫驪姬,並把她當成了妾,生了個兒子叫奚齊,驪姬想讓自己的兒子做太子,於是使用離間計讓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去外地居住。年老昏聵的晉獻公竟然被驪姬蠱惑成功,壹壹照辦。然後驪姬又設計陷害他們,太子申生自殺,夷吾和重耳繼續走上了逃亡之路。這段歷史被稱為“驪姬之亂”。

這年已經43歲的重耳帶著壹群親信好友: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犨、狐毛、介子推等人走上了長達19年的逃亡之路,他們逃亡的第壹站就是母親的祖國狄國,狄國國君是他的舅舅。為了讓重耳長期生活在狄國,他的舅舅還把俘虜來的兩個美女送給了重耳,其中壹個又送給了趙衰。

重耳在狄國的日子過得非常安逸,白天逐狐射鳥,晚上有年輕貌美的美女相伴,不久,他的兩個兒子相繼出生,他以為他們就這樣在狄國終老了。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晉國內亂後,重耳的弟弟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繼承了君位,由於他害怕重耳會回來爭奪國君之位,所以派人來殺他。重耳得到情報後,準備繼續逃亡,但看到年輕貌美的妻子和兩個可愛的兒子後,猶豫了。隨從們提醒他:我們之所以流亡,是為了國家大事,不是為了娶妻生子。重耳含淚告別了妻子,離開了這個生活了13年的狄國。

接下來該去哪裏呢?趙衰認為,齊桓公喜好善行,體恤諸侯。現在聽說管仲、隰(xi第壹聲)朋去世,齊桓公也想尋找賢能的人輔佐,我們為何不前往呢?"於是,重耳又踏上了去齊國的路途。

重耳壹行先是來到了衛國,衛文公看他落魄沒有好好的招待他們,他們就離開了衛國。壹路走到了五鹿(今河南濮陽東南)時重耳餓得實在沒有辦法,就向沿途的村民討要點吃的,村民看到他那落魄的樣子,就給了他壹塊土讓他吃。重耳大怒,趙衰安慰他說:“土,象征土地,他們是表示對您臣服,妳應該行禮接受它。”重耳拜謝村民並把土塊裝在車上去往齊國了。

齊桓公是個非常大氣的人,他不但好酒好菜款待重耳壹行,還把公主齊姜嫁給了他,還陪嫁了很多金銀珠寶,馬匹車輛,重耳又過上了安逸舒適的生活,齊姜溫柔漂亮,55歲的重耳早已厭倦了流亡生活,他準備終老在齊國。

不過,重耳的隨從可都是有宏大誌向的人,他們把榮華富貴寄托在了重耳身上,眼看著重耳在齊國住了五年,根本就沒有要走的意思,他們開始策劃如何讓重耳回國。他們的討論被齊姜的壹個侍女聽到了,齊姜唯恐這個侍女泄露秘密,所以殺了侍女,崔促重耳快點離開齊國。

可是重耳鐵了心不走,齊姜勸他說:“男人怎麽可以只圖安逸?男人要有遠大理想,要為天下人謀福祉。”不久,其妻再次勸告:“行也,懷與安,實敗名”,齊姜是個有胸襟,深明大義的女人,她何嘗不想自己的男人天天陪伴身邊?她何嘗不想有個安穩幸福的家庭?但是為了男人的事業,她寧肯犧牲自己。

無奈之下,齊姜和隨從們商量,把重耳灌醉,然後把他背到事先準備好的車上,強行把他帶有。隨從們非常感激齊姜的所作所為,揮手和她告別,就這樣,重耳還沒有和齊姜約定歸期,便在睡夢中踏上了繼續流亡之路。

重耳到了曹國,曹***公無禮,竟然想偷看重耳的駢脅(腋下手臂和肋骨之間有肉相連,像鳥的翅膀)。

重耳離開曹國來到宋國,宋襄公想稱霸,他的“仁義之師”在泓水之戰中剛剛被成得臣(字子玉,楚國名將,鬥子文弟弟)領導的楚軍打敗,並負了傷,聽說重耳賢明,就按國禮接待了他。宋國司馬公孫固與狐偃關系很好,就對重耳他們說:”宋國是小國,又剛吃敗仗,不足以幫妳們回國,妳們還是到大國去吧。”重耳壹行人於是離開了宋國。

重耳路過鄭國,鄭文公不按禮接待他們,重耳離開鄭國到了楚國,楚成王用對待諸侯的禮節招待他,此間,重耳承諾假如有壹天,晉楚之間不得已而交戰,晉國將“退避三舍”而表示對楚國國君的感激。

楚國大將子玉聽後生氣地對楚成王說:”君王您對晉公子太好了,今天重耳出言不遜,請殺了他。“楚成王說:”晉公子品行高尚,在外遇難很久了,隨從都是國家的賢才,這是上天安排的,我怎麽可以殺了他呢?況且他的話又有什麽可以反駁的呢?”子玉認為,晉國很可能會成為楚國爭霸的最大障礙,事實上,子玉的預言是準確的。

重耳在楚國住了幾個月後,在秦國為質的晉國太子圉得知晉惠公(夷吾)病重,太子圉急著要回去繼位,所以從秦國不辭而別。秦國特別生氣,聽說重耳住在楚國,就要把重耳邀請到秦國。楚成王說:“楚國距離晉國太遠了,要經過好幾個國家才能到達。秦國與晉國交界,秦國國君很賢明,您好好去吧!”成王贈送很多禮物給重耳。

秦穆公決定擁立重耳為晉國國君,並把太子圉的妻子改嫁給重耳,重耳覺得不妥,畢竟是侄媳婦,最終在隨從們的勸說下,還是答應了這門婚事,重耳成了秦穆公的女婿。重耳的行為讓秦穆公很高興,於是立即出兵幫重耳回國,在晉國大夫欒枝、郤(xi第四聲)谷等內應的幫助下,誅殺了太子圉,62歲的重耳終於登上了國君之位。

晉文公繼位以後就在晉國國內進行了壹系列的改革,他勤於修政,勵精圖治,任用賢臣能者,使得晉國在短短三年內便踏上了迅速發展之路。他認為晉惠公和晉懷公時代的某些政策得當,也會保留下來,有君主的容人之量,可貴。在位期間,晉文公有很高的政績,受到了後世之人的高度評價。可是,晉文公只在位了九年時間,於公元前628年便因病去世了。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後裔,晉朝政治家、文學家、音樂家和軍事家劉琨的《重贈盧諶》:“重耳任五賢,小白相射鉤。”意思就是重耳善於用人,小白敢於用人,他們才能成為春秋霸主。

孟子:“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意思就是,孔子及其弟子們沒有提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孔門不提倡霸道,主張行王道,我們還是聊聊王道吧。

有學者認為,晉文公的主要功績是城濮之役遏住了楚國,使他們不得向北發展。其子晉襄公的主要功績是崤之役遏住了秦國,使他們不得向東發展。有了他們父子,春秋時的中原諸國才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才漸漸孕育了後來諸子百家的燦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