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有壹位名叫齊壹的女子,她是我國早期歷史上壹位著名的女醫生。易從小就對草藥感興趣。少年時上山采藥,搗爛後給鄉親們治傷。每當有醫生路過,她總是虛心求教。久而久之,她學到了很多醫學知識,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有壹次,從外地帶來壹個腹部浮腫的病人。他的肚子比即將臨盆的孕婦還大,臍眼突出,身體骨瘦如柴,奄奄壹息。益友給她仔細檢查後,拿出幾根銀針,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連續紮了幾下,又拿出壹包藥粉撒在病人的臍眼上,用熱水浸泡過的絲綢包好,給病人餵中藥。過了幾天,病人的腫脹逐漸消退,不到10天,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動了。後來,伊的醫術被漢武帝知道後,被招入宮中,做了侍應大夫,為皇太後治病,深得皇太後信任。
專治腫瘤、疣——“保仙姑”
金代廣東南海知府包亮的女兒包谷也是壹位著名的女醫生,其丈夫葛洪是金代著名的方士,曾著有《肘後備急方》等醫學經典。因為長期的接觸和家庭的影響,為她行醫治病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她跟隨丈夫長期在廣東羅浮山煉丹,為百姓治病。嶺南傣族人尊稱她為“寶仙姑”。包谷行醫采藥,足跡遍布廣州、南海、惠陽、博羅。她醫術精湛,壹絲不茍。她擅長針灸,以治療腫瘤和疣而聞名。她用越秀山腳下漫山遍野生長的紅腳艾草作為艾草治病。因此,她後來被稱為“包谷愛”。包谷死後,嶺南人在廣州越秀山下三元宮修建包谷寺,紀念她對醫學事業的貢獻。
外科醫生-張小姐
宋代有壹位著名的外科醫生,名叫張小娘。據說張小姐年輕的時候。壹天,壹位旅行中的醫生路過門口,向她要了壹杯水。見是壹位銀須老者,張小子便將他請進房內,讓座泡茶,並熱情招待吃食。老醫生見她聰明賢惠勤奮,就教她手術、制藥膏等手術秘訣。我也給了她壹個秘密但沒有傳遞給“壞疽的另壹面”。以後再說。經過不斷的練習,張小子終於成為壹名精通外科手術的女醫生。所有生瘡、潰瘍、腫脹的病人都來求醫,經過她的診治,也沒有什麽奇效。
專治婦科疾病的女醫生譚雲仙
譚雲仙,明代女博士,江蘇無錫人。他爺爺以前是南京的醫生,是當地的名醫。他的祖母也非常精通醫學。譚雲賢從小接受家庭良好的教育,在爺爺奶奶的指導下學醫。婚後不久,她就患上了氣血失調。她沒有放棄學醫,而是以自己的病情為研究對象,自己開藥。
終於治好了病。不久,她的奶奶臥床不起,臨死前把所有的秘方和制藥工具都教給了她。在封建社會,壹些閨閣幹部和富家子弟患有婦科病。由於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束縛,她們羞於向男醫生求治,往往耽誤了病情。譚雲仙以精湛的醫術聞名,女病人紛紛前往。後來,譚雲仙成了當地壹名專治婦科疾病的女醫生。譚雲仙在50歲時,總結祖母傳授的醫術和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寫了壹本《女醫生雜記》,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