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姜戎子駒支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華夏起源於夏後氏,大禹即為夏後禹。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夏人、夏族,通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
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雲:“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裏的“華”亦即“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夏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
2、神州
古聖人以中國神州,上當辰極,下正地心,俗稱“神州大地”。神州即華夏、中國、中土。俗稱“神州大地”。中土為神州,黃帝為中央天神。黃帝以土德王。
相傳黃帝領治的土地稱為神州,赤帝統轄的土地稱為赤縣,赤縣和神州合稱“神州赤縣”或“赤縣神州”。神州雄屹九垓數千載,何以萬古相冠?不亦謬哉!夫萬古者,誠非精微象數也。
實寄吾輩之情思,托區區之遐想,祈與太清同始興而舍湮滅耳!春風放膽梳萬柳,夜雨瞞人潤百花。廿壹紀,九天居士擬春風夜雨為標範。
欲仙遊而觀萬仞,騁翰逸而致神飛。腕下汩汩瀉出“數泠清泉挾幾多珠玉”,化文以成《萬古神州賦》。
3、九州
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是中國漢族先民在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地域區劃。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
“九州”最早見於《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又有 壹說,為黃帝始創“九州”之說),於是九州就成了古代天下的代名詞。
九州區域於不同時期其範圍劃分也不同。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是指範圍。因此,“九州方圓”,即“中國這塊地方”。 即九州方圓、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壹種景象。
《尚書》中的《夏書·禹貢》記載,大禹的時候,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
其中冀州的範圍極大,按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並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
於是為十二州也。”即並州、幽州、營州是由冀州所分出來的,加上原來的九州,是以九州有時又被稱為十二州。
4、中原
中原是壹個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省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遊的廣大地區,這壹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
古人常將“中國”、“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壹般認為,古代中原系華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
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
壹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成康之治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
廣義的中原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陽,開封,商丘,安陽,鄭州,南陽)為中心,輻射黃河中下遊壹帶的廣大平原地區,狹義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中州河南。
5、契丹
中國之所以被叫做契丹,和壹個叫馬可波羅的老頭子也有關系,馬可波羅明明是來的元朝七日遊,回去後卻興奮的說契丹如何富庶、如何好。
此時也說明契丹的存在感已經超過了元,從此“契丹”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在俄語、希臘語,以及中古英語中,整個中國均被稱為“契丹”。
當然,這是因為契丹當時在世界上比宋更有存在感的緣故,在許多強盛的朝代,就不存在這種喧賓奪主的可能性,比如秦、漢、唐,外國人直接稱之為秦、漢、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