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妓蘇三(玉堂春)與吏部尚書之子王景隆結識,誓偕白首。王景隆錢財用盡,被鴇兒轟出妓院,蘇三私贈銀兩。鴇兒把蘇三騙賣給山西商人沈燕林作妾。沈妻妒,定計害之,不料卻讓沈燕林誤食毒面而死,蘇三被誣。定為死罪。起解途中,解差崇公道同情蘇三,認為義女?王景隆得官,巡按山西,調審此案,知犯婦即為蘇三?後得藩司潘必正、臬司劉秉義之助,與蘇三團圓。
全劇包括《嫖院》、《廟會》、《起解》、《會審》、《探監》、《團圓》等折,幾乎囊括了京劇旦角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尤以《女起解》、《三堂會審》二折精彩備至,聲腔藝術成就極高。尤其在王瑤卿的指導下,梅、程、荀、尚四大流派依不同稟賦所創之新腔,各具特色。
擴展資料
1919年4月7日,男班王永春、白玉梅戲班上演於上海第壹戲院。合作越劇團於1952年12月編演。紅楓、孫旭、傅駿、金風、李卓雲等集體編導,劉如曾編曲。戚雅仙飾蘇三、畢春芳飾王金龍,陳金蓮飾劉秉義,魏蘭芳飾鴇母,水青蓮飾石榴,張鎖英飾金哥,丁兆豐飾崇公道,黃月明飾潘必正。開始演出時受當時思潮影響,認為王金龍是做了官的統治階級,蘇三是苦難妓女,階級不能調和,戲演到“三堂會審”結束,不讓兩人團圓。後來才到“監會團圓”結束。
《玉堂春》演出後,因故事情節群眾熟悉,在“起解”、“會審”中有大段唱腔能發揮戚雅仙的藝術特色,故受到觀眾歡迎。1959年再度復演,成為劇團保留劇目之壹。1980年靜安越劇團重建以後,復演《玉堂春》,仍由戚雅仙、畢春芳主演,劇本由傅駿整理,導演李卓雲、孔敏,編曲賀孝忠。從劇本到唱腔都作了加工提高,幾經修改,成為該團演出場次最多、觀眾最為歡迎的保留劇目。
該劇藝術特色主要在於唱腔,劇中有[四工調]、[弦下調]、[男調]、[連板]、[倒板]、[清板]、[囂板]、[二凡]等腔調板式。“蘇三起解”和“三堂會審”的唱段,20世紀50年代,由中國唱片社出版唱片。80年代又由中國唱片社出版全本《玉堂春》錄音帶。
百度百科-玉堂春 (傳統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