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無論是身前還是身後事,皇帝都極其在乎。尤其是身後事,即便在歷史上籍籍無名的皇帝,對於其死後的陵墓修建極為重視,首先陪葬物品要夠多夠珍貴,陵墓所在地的風水要好,且防盜墓機關要做的好,所以這也導致了皇陵被發現的比較少。
關於這樣的風俗,大概是從秦始皇開始,據野史記載,秦始皇征用三十萬民夫為其修建皇陵,並且妄圖到黃泉路上征戰,建造大量的兵馬俑,目前已經發現有三個兵馬俑坑,***計八千余個。另外以大量水銀灌註墓穴,使得墓穴內幾千年無菌不腐,可以說是中國皇帝陵墓最豪華的壹個。
自秦始皇之後,無論是王侯還是帝皇,對於自身陵墓都極為重視,其中不乏有幾點原因。壹是作為皇帝,身份極為尊貴,是天下第壹人也是?代天受命?之人,再加上古代對來世的觀點,死後修建皇陵,挑選風水寶地,來世還會富貴。
二是中國禮樂制度中,對於祭祀極為重視,壹是祭祀上天,二是祭祀大地,三是祭祀先祖,對於帝皇而言,只要王朝不傾,他們就是被祭祀的對象,陵墓自然要在各方面都彰顯不壹樣。
如此看來,皇帝陵墓是重中之重,而且按照習俗,皇帝還在世時就要修建皇陵的。歷史卻有壹樁懸案?元朝皇帝到底有沒有陵墓?
現在史學家為了了解古代文明,除了古籍和史料的記載,還有壹個最重要的方法,通過陵墓的陪葬品以及修建風格來了解歷史,到目前為止,各朝各代皇帝的陵墓都有被發現,即便是秦始皇的陵墓(不論世人所認為的真假秦始皇陵)也被史學家發現,卻唯獨沒有發現任何關於元朝皇帝的陵墓,所以有人覺得,元朝皇帝沒有修建陵墓。
關於這點,筆者查過史料,元朝是遊牧民族,向來沒有中原百姓落葉歸根的思想,所以也就沒有中原地區皇帝對於陵墓那樣的重視,他們認為死後該回歸自然,修建陵墓與這理念不符。而且他們對於肉體也沒有太多敬畏,甚至他們那時候已經有了火葬,由此看來,元朝皇帝沒有陵墓似乎有點可能。
不過中原水土養人,成吉思汗最初建立大壹統,而後忽必烈定都北京,經過幾代人的影響,雖然是蒙古族,再加上中原禮儀的沖擊,皇陵的重要性應該不言而喻。定都之後,原本遊牧民族的的風俗就已經變成了定居的形式,而且由於沒有宗廟,祭祀就少了壹項,於禮不符,元朝皇帝更該明白修建皇陵的重要性。
所以筆者猜測,應該是元朝皇帝修建皇陵與中原皇帝修建皇陵理念不同,且太過隱秘,壹直沒被後世發現。
針對這個現象,筆者查找史料,最後得出可能的原因。壹是元朝由忽必烈建立並定都北京,成吉思汗雖然統壹蒙古族,卻沒有以中原皇帝自稱,所以並沒有受到中原禮儀的影響,也就沒有修建皇陵,而是以蒙古族的傳統形式下葬。
為了保證蒙古的天可汗死後千百代不被打擾,對外宣傳成吉思汗墓葬壹切從簡,且參與陵墓修建者全部殉葬,再由萬馬踏平痕跡,且禁止任何關於成吉思汗墓的書籍記載如此經過幾代後,蒙古族又已經建都北京,所以成吉思汗墓葬地就慢慢成了秘密。
沒有絲毫典籍記載,又與中原皇陵修建方式不壹樣,新中國成立後所有墓穴的發掘都是以中原皇陵修建禮儀去尋找的,所以沒有發現成吉思汗的墓葬,也就導致有人以為成吉思汗沒有墓葬。
再看元朝其他皇帝,從元朝忽必烈到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至今沒有壹個皇帝的墓穴被後世發現,且不論前面七八百年的盜墓者,今世科技發達到壹定程度,史學家為完善史書,不遺余力尋找各朝各代的皇帝陵墓,卻依舊沒發現元朝皇帝陵墓。
筆者查到壹個關於蒙古族下葬的習俗,為了防止死後被人打擾,蒙古族無論以哪種形式下葬,只要有固定墓地,就會把墓穴封死,不同與中原陵墓的修建,總會留有出入口,雖然為了防止盜墓者,設立了很多機關暗道,卻依舊有被盜的風險。蒙古族這種封死的墓穴,外人無法進入,再加上在表面的後期處理,更不易被發現陵墓。
如果後人需要祭拜,會在下葬之後尋來壹頭母羊壹頭小羊,然後在墓葬地當著母羊面殺死小羊,祭拜之時只需要將母羊放出來就可以尋到墓葬地。且當這種做法可行,但是母羊壽命最大不過十幾年,即使是每隔幾年就以這種形式來壹次,經歷帝皇更替,朝代更叠,歲月流逝,又禁止任何關於陵墓的文字或者圖像記載,所以陵墓地點就不甚明了。
如此看來,以現代所知的記載,對元朝修建陵墓沒有任何了解,想要尋找元朝皇帝陵墓簡直難如登天,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現代建國幾十年,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依舊沒有尋到任何壹個元朝皇帝陵。
所以總得來說,元朝皇帝沒有陵墓,並非真正的沒有,而是難以被後世發現。因為元朝是並非漢族,而是蒙古族,蒙古族壹直被稱為馬背上的遊牧民族,對於家國的概念不如中原漢族來的深刻,所以皇陵中的傳承與宗廟的概念對他們而言太過虛幻,沒有太大意義。
他們認為人是天生地養,下葬形式不需要大興土木去修建陵墓,只要不被後世打擾,能安心長眠,歸墟於天地便是對身死之人最大的尊重。在這樣的思想下,元朝陵墓必定是極為隱秘,所以後世無法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