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讀作:gè,筆順為:撇,捺,豎.
壹、基本解釋
1、《說文解字》:"個,竹枚也。"段玉裁註解:"個或作個。半竹也。雙立為竹,單立為個。竹象林立之形,壹莖則壹個也。"。半竹字是個之範式;
2、本義:用作量詞。如:三個月、壹個人;
3、衍義:引申指"單獨的":個人、個性、個位。衍義:引申指"身材或物體的大小"。如:高個子。衍義:引申指"用在動詞與補語中間,以加強語氣"。如:笑個不停。吃個飽。衍義:又用作姓。衍義:引申指"自個兒",即自己。註:該量詞不可用於動物。
二、通假參考
通"介",個、介--《左傳·襄公八年》:"亦不使壹介行李,告於寡君。"介讀為"個"。古字個、介通用。(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入門》(油印本),廣西師範學院教材部,1962年2月;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75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三、古籍釋義
1、《左傳·昭三年》齊公孫竈卒。晏子曰:又弱壹個焉。又物數。《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廟門容大扃七個。《註》每個長三尺。又四面偏室。
2、《禮·月令》孟春,天子居青陽左個。季春居右個。《註》明堂旁舍也。又《禮·檀弓》有若曰:國君七個,遣車七乗。大夫五個,遣車五乗。《註》個謂所包遣奠牲體臂臑也。折為七段五段,以七乗五乗遣車載之。又《昭二十八年》君亦不使壹個,辱在寡人。卽壹介,互通。又《集韻》古案切。
3、《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為侯,上兩個與其身三,下兩個半之。《註》上個,最上幅也。射侯之制,上廣下陿,自棲鵠而上,以侯為三分,身居中,兩個為兩邊,其大小皆同。自鵠而下,則其身與上身同,而兩邊惟得其半,蓋下陿也。又《六書本義》個,竹壹枝也。《史記·貨殖傳》竹竿萬個。從竹省半為意。《韓愈·合江亭詩》栽竹逾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