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在古代,書法和繪畫,哪個地位高?

在古代,書法和繪畫,哪個地位高?

在古代,書法和繪畫,哪個地位高?下面我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人們為什麽認為書法的地位高於繪畫?

 在1600年前,它以後世難以企及的高峰形象橫亙在世人面前。在古籍的記載中,那時的人們身穿寬袖大袍,生活散淡不羈。正是這樣壹群不拘形跡的文人,用他們神奇的筆墨,把漢字實用性的書寫帶到了壹個藝術自覺的書法時代。

 他們流傳至今的作品,多數只是當年隨意塗抹的書信便條或是文章草稿,上面的文字通常缺失不全,而且文意多數不可考證,正是這樣的壹些只言片語,構成了影響後世數千年的“魏晉書風”。

 這裏是中國文化的家園,也被後世的書法愛好者當作書法藝術的起源地。河南安陽殷墟的考古發現為人們展示了距今三千多年前中國人的生活狀態。中國古文明最輝煌的發明除了大量的青銅器外,就是這些體系完備的文字。記錄這些文字的人,在當時被稱為“貞人”。 這種貞人,賦予了較高的地位,極被重視。

 “貞人”形象是中國獨有的記事文化,於是,書法的實用性,在熱衷歌宗頌祖以及傳承萬代的歷代朝廷裏,十分得寵。盡管久遠的歷史給後人設置了重重的謎團,但壹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古老的漢字在藝術性的書寫上正日漸成熟起來。距離殷商甲骨文1000多年後的魏晉時期,壹個真正隸屬於書法的時代來臨了。

 國畫在古人看來,和書法不大壹樣。古人將國畫分為專業畫家和業余畫家,因此畫風也產生了匠體和仕體兩類,而專業畫家多數不受人重視。因為他們是匠人,是“畫匠”,而業余畫家多數是文人,所以,匠人的地位始終不能和仕人相比。中國歷代承學孔子,孔子曾說:“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說藝術是壹種遊戲,而國畫作為典型的中國藝術,被列入“遊戲”。因為它對治國平天下沒有什麽關系,所以繪畫為小道。

 而漢字,並不僅僅是實用的,當作為文字的漢字在逐步完備的同時,書法藝術也在壹點點推進。實用與審美始終是漢字兩條並行不悖的脈絡。關於字體的演變曾經出現過壹個無法解釋的空白期。從外形上看,篆書和隸書,幾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字體,他們二者之間的演變應該有壹個漸進的過程,這個至關重要的銜接環節直到最近幾十年才得以發現。

 在近代的壹些考古發現中,出土了大量秦漢時期的竹簡和帛書,正是這些彌足珍貴的古代墨跡,讓後人看到了字體演變的關鍵環節。這些造型獨特的字體既像篆書又像隸書,它正是古人出於便捷的需求,逐漸簡化篆書的繁復,而開始走向壹種全新的隸書字體。隸書的簡便性為書法藝術提供了巨大的創作空間。所以,書法在古代,不僅是實用的,還是藝術的。

 在兩漢時期,人們還沒有書法藝術的自覺意識,藝術的創造都是在無意書寫時完成的。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五種字體都已發展完備,博采眾長成壹代宗師的書法名家也開始出現了。比如鐘繇、王羲之、王獻之。長時間的無意書寫終於轉變成為自覺的創作,針對書法的各種理論也在這個時期逐漸形成體系。書法和繪畫壹樣,進入到中國文人的文化生活中,成為壹門自成體系的藝術類別。

 中國畫畫都用壹支筆寫在同樣的宣紙上,中國的文人將這些當作是業余玩玩而已,所以也趕不上專業書畫匠。當然文人也不願意被人稱作什麽畫師,比如宋代最偉大的畫家李成有壹個故事說,有壹個王室成員請他畫了壹張畫,他卻大罵此人,他認為他糟蹋了自己的名聲。王室成員後來找了壹個文化人與他交了朋友,這個人就騙取李成畫了壹幅畫送給了王室成員掛在大廳裏宴請他來看,其結果他感到很是慚愧後悔郁悶而死。後來李成的孫子當了官,將李成的畫買來統統燒掉,他覺得自己的祖父是個畫家恨不光彩。過去文人畫畫寫字都是小篇幅小尺寸的以供朋友們把玩。如果被掛在大廳為王室做裝飾是感到恥辱的,因為那是匠人幹的事情。所以國畫在那個時候,並沒有那麽的值錢。但是書法的價值境遇好得多。

 據史籍的記載,王羲之在世的時候,他的書法就已經價值連城。在當時,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以模仿王羲之書體為榮,以至於在東晉就有人模仿他的書法在市井間叫賣。王羲之書法經過歷代的追捧,到唐代達到了巔峰。唐太宗李世民由於酷愛王羲之書法,命百官四處搜尋,並進行摹寫保存。史書上說,當時世間的王氏書法都已被收購殆盡。今天的人們能看到的王羲之書法,多數也都已是唐人的摹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