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秦始皇怎麽實現大壹統的?

秦始皇怎麽實現大壹統的?

秦始皇為統壹人們思想,采取壹系列文化措施,形成大壹統的壯觀局面。

第壹,整頓文字的雜亂,建立規範的書體。戰國之時,文字異形,造成各國文化交流的不便。尤其是秦統壹天下後,妨礙了中央政府的法令條文的有效推行。因此秦始皇把統壹文字作為當務之急,責令李斯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汲取六國文字中筆畫簡省的優點,創制出壹種形體勻整劃壹、線條圓轉流暢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這是“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之後的新成果,作為官方文字頒行全國。與此同時,獄吏程邈因罪入獄,根據當時頗為流行的通俗字體,潛心創造出壹種更為簡便的文字。他將小篆的瘦圓字形改為橢方,勻連筆畫改為斷折,書寫更為便利,很受徒隸歡迎。這種字體流布開來,被人稱為“隸書”。兩種形體的文字在當時都得以推廣,但小篆作為書寫皇帝詔書和官方文件的標準文字,而隸書主要用於非正式文件的日常抄寫。不過此時的“隸書”是指秦隸,可以視為“小篆”的簡率寫法,因而字體、筆勢仍帶有篆意。這與後來的“漢隸”不同,“漢隸”字形再變為扁平,筆畫再變為粗肥,改變了漢字形、筆的面貌,提高了書寫的效率。漢字由此擺脫了圖畫性質,成為純粹符號性的方塊字。然而秦始皇時的小篆、隸變畢竟是漢字歷史上的壹大變革,推動了漢字發展的步伐。許慎《說文解字》中提到,秦始皇時定書體為8種,稱“八體”,即大篆、小篆、蟲書、隸書、刻符、摹印、署書、殳書。其實,後4種是因用途而別,前4種才是不同字體,其中又以小篆、隸書最為流行。秦始皇下令統壹和簡化漢字,為推行法令、傳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消除方言差別、區域隔閡以及促成中華民族的***同心理做出了貢獻。

第二,打破關塞壁壘,修整交通要道。戰國之時,紛亂不息,諸侯互相防範,修築了眾多的隘卡和城堡。各國車輛形制不壹,道路寬窄有異,交通十分不便。秦始皇吞並六國後,這種局面嚴重影響了中央集權對所屬各地的控制,因而下令拆除各種障礙,並定車寬以6尺為制。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開始修建馳道。馳道以鹹陽為中心,主要有三大幹線。壹條向東直通過去的燕、齊地區,壹條向南直達吳、楚地區,還有壹條向北為加強對匈奴的防禦而築。馳道寬50步,平坦堅實。道旁每隔3丈,植樹壹株。除此之外,還在今雲貴地區修“五尺道”,在今湖廣地區修“新道”,使西南和東南地區加強了同中原的聯系;秦始皇在完成統壹大業後,為了顯示其煊赫的功德,就開始了在全國各地的巡行。從稱皇到去世的11年中,他興師動眾地在全國巡行5次之多。第壹次巡行是從鹹陽向西北,意在向邊郡宣揚國威。第二次出函谷關至泰山行封禪大禮,又至之罘、瑯玡立碑記德。第三次經博浪沙時遭到韓國貴族張良收買的義士狙擊,但其不“為盜所驚”,仍悠哉遊哉。第四次沿魏、韓、趙國界至碣石,照例刻石記功而還。第五次下東南上會稽山祭大禹,取道臨淄西歸,由於旅途疲乏勞累和平時縱情淫樂,身體虛弱壹病不起。秦始皇的巡行對威懾舊有貴族勢力、鞏固新興封建集權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借此拆除壁壘、修建馳道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則有利於全國各地的聯系,這無疑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和中國版圖的統壹。

第三,加強法制觀念,整肅人倫綱紀。秦始皇統治壹個前所未有的封建大國,必須依靠完備的法律來鞏固社會秩序,並以系統的倫理規範人們的心理。秦時法綱嚴密,條目繁雜,為我國歷史上所少見。秦律幾乎對人民生活的壹舉壹動均作出明文規定,進行嚴格限制並對違者治罪。秦國自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始,就強調法律的尊嚴和無情。《史記·商君列傳》載:“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其後歷代條文不斷充實、苛細,如“敢有挾書者,族”,“有敢偶語者,棄市”,甚至連穿鞋都作規定,致使百姓“毋敢履錦履”。百姓壹旦觸動法律,往往輕罪重罰。朝廷認為只有用刑才能杜絕犯罪,因而秦代酷刑甚多,如“黥”“劓”“笞”“戮”“宮”“梟首”“棄市”“腰斬”“剖腹”“族誅”“連坐”等,既有古代舊刑,也有自己新創。秦代據五行說從水德,也是實行嚴刑酷法的壹個原因,並借法律條款矯正陋俗蠻習。秦國本較落後,自孝公以來,善用人才,勵精圖治,移風易俗,循法務實,社會風氣很快扭轉。秦始皇為整肅人倫,“以吏為師”,“以法為教”,之罘刻石勒寫“建立法度,顯著綱紀”以歌聖明,會稽刻石嚴令“禁止淫佚”以糾蠻俗。秦時還在各地設置專掌教化的鄉官,負責道德思想的宣傳教育。由於秦代法制過於苛刻,壹方面鎮壓了社會的不滿情緒,但另壹方面也激化了遺留的歷史矛盾,自詡為“大聖”的秦始皇因而留下“暴君”的聲名。

第四,征服邊境民族,擴展中華地域。自古以來,華夏族位居中原,在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交往中,加強了互相之間的了解和融合。秦滅六國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統壹的多民族國家。居住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越族,因為他們的分支很多又稱“百越”。百越地區與中原地區有著許多不同的文化特征,其中如“斷發文身”、“鑄銅為鼓”以及“無嫁娶禮法”。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滅掉楚國後,繼而降服了居住在浙江壹帶的越族,建置會稽郡。接著又征服了福建境內的閩越,設立閩中郡。後又進攻兩廣地區,最終攻取南越並設三郡。又遷50萬人戍守五嶺,與越人雜居,從此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緊密聯系在壹起。西南夷也有數十個少數民族,他們自成部落,很少來往。秦始皇派人修建了壹條通往雲貴地區的“五尺道”後,將陜、川、雲、貴連成壹片,使這些少數民族成為我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匈奴則是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仗恃騎兵行動迅速的優勢,經常深入中原搶掠財物。秦始皇為解除這壹威脅,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向河套征伐,壹舉奪回被匈奴占領的河套地區。為鞏固對這裏的統治,秦始皇還遷內地人3萬戶到此屯墾。這次大規模移民有效地制止了匈奴的南下侵擾,並促進了這裏的資源開發和民族融合。在與匈奴的鬥爭中,秦王朝為免邊患,於秦、趙、燕舊長城基礎上,修築起壹條西起臨洮東至碣石,綿延5000余公裏而舉世聞名的長城。長城對於抵禦匈奴的騷擾、保障境內的安定具有重要意義。這樣,秦朝完全徹底廢除了周代以來的封邦建國制度,將東至大海、西達隴右、北抵陰山、南越五嶺的遼闊版圖統壹於中央朝廷的權勢之下,形成多民族大帝國的壹統空間。

第五,焚書鉗制思想,坑儒弭止誹謗。秦始皇統壹天下後壹系列改革措施並非壹帆風順,當初以丞相王綰為首的壹批官吏就主張分封制,只是廷尉李斯持堅決反對態度。他認為,分封制只會造成諸侯紛爭的惡果,只有徹底廢除才能免除禍亂。秦始皇采納了李斯之見,認為“立封國”就是“樹敵縣”,於是在全國確定了郡縣制。事隔8年之後,於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在鹹陽宮舉行的盛大宴會上,這個話題又被重新提起。當時仆射周青臣在為始皇祝壽時,稱頌始皇“神靈明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並說始皇“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秦始皇很高興,但博士淳於越針對周青臣的阿諛奉承當場批評說:“臣聞殷周之王千余歲,封子弟功臣,自為輔枝。”“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丞相李斯當即進行反駁,他指斥淳於越為“愚儒”,譴責儒生們“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人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他認為這樣壹群儒生是壹種危險勢力,建議始皇堅決制止他們的非法活動,並提出了焚書的具體建議:“臣請史官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秦始皇批準了這個建議,於是在全國點燃了焚書的烈火。就在焚書的次年,又發生了坑儒的事件。起因為秦始皇在享有極尊崇的地位和極富貴的生活後,十分怕死,他大興土木,修築阿房宮和驪山墓,並在方士的蠱惑下異想天開地要尋求長生不死之藥。侯生、盧生見始皇殘暴,怕因大言不能兌現被處死刑,於是誹謗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等等,並借口求仙藥而去。始皇知後盛怒不止,遂以“妖言以亂黔首”之名進行追查,其後親自圈定460余人活埋於鹹陽。焚書坑儒是秦始皇鎮壓政治上的反對派的嚴厲舉措,目的是扼殺先秦以來的諸家學說,封堵現今之世的噪雜口舌,這對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的穩定的確具有極大的效力。但這種極其殘暴的手段也帶來十分嚴重的後果,它使先秦大批文獻古籍付之壹炬,給中國文化造成重大損失,同時使春秋以來蓬勃興起的自由思索精神,遭受到壹次致命的打擊。

秦始皇的壹系列暴政、酷斂、專制和荒淫建立在飽受戰亂的華夏廢墟上,固然以不可壹世的氣焰振策於六合、稱雄於海內,將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重又壹統起來,但是由此也激化了社會矛盾,促發了動亂。尤其是秦二世陰謀篡奪帝位之後,更為殘忍昏謬。他采取“滅大臣而遠骨肉”的手段,推行“殺人眾者為忠臣”的政策,更使天下不勝其苦、不堪其虐,終於導致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農民大起義,秦王朝於是在風雨飄搖中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