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薛幹部,屬於以部落名稱字訛改字為氏。薛幹部,在古籍中有許多處均寫為“薛於”,其實就是鮮卑族薛幹部,又漢譯為“叱幹”,遂稱為叱幹氏,或薛幹氏。據史籍《魏書》記載,薛幹傳“於”當作“幹”,蓋即叱幹部也。按《魏書·太祖紀》、《劉虎傳》、《通鑒》中的解釋:此字諸本亦“幹”“於”雜出,然“薛幹”即“叱幹”,《魏書·官氏誌》中也記載,“叱幹氏後改為薛氏”,金石萃編有《唐資州刺史叱幹公道場碑》,以“叱幹”之作“幹”,可知“薛於”為“薛幹”之訛無疑,今據《魏書·高車傳》改。至北魏王朝壹統中國北方後,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北魏高祖孝文皇帝拓拔·宏(元宏)為進壹步強化統治,鞏固政權,爭取中原漢族地主支持,決定順應形勢,推行了壹系列的漢化改革,促進胡漢融合。在定都洛陽後,拓拔·宏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並強令鮮卑族人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迅速漢化,並將鮮卑族各個部落的二字和三字以上的復姓改為單音漢姓,他首先將皇族拓跋氏改為元氏、獨孤氏改為劉氏,自稱“元宏”,“其余所改,不可勝紀”。為此,他殘酷鎮壓和屠戮所有反對漢化政策的臣民,包括自己的兒子拓拔·恂(元恂)。
在那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漢化改革浪潮中,鮮卑叱幹氏部族人被改為漢字單姓“薛”,成為薛氏成員之壹,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末年秦國少年宰相甘羅,屬於避難加字合姓為氏。戰國末年,秦國的少年宰相甘羅遭朝中重臣呂不韋的陷害,身死家抄,全族遇難,整個甘府唯有壹人逃脫。壹日,這脫難之人跑到壹處荒郊野外,天色過午,他腹中饑餓難當,卻又不敢四處尋吃的。不久,只覺頭昏眼花,栽倒在路旁。不知過了多久,追他的壹夥秦國士兵來到他跟前,把他推醒,問他姓啥。這人已經餓得連話也說不出了,只是用手指著口,壹付想要吃東西的樣子。追兵以為這人指著口,那意思是說姓“吃”,便放過了他。
這人後來流落到邠州(今陜西彬縣),落戶在今永樂鄉叱家村,娶妻生子,繁衍了壹大家人。想當初,多虧壹個“吃”字救了命,他便將原來“甘”氏與“吃”字結合起來,讓後代皆為復姓吃甘氏,後人嫌這“吃甘”顯得不雅,遂改“叱幹”,成為叱幹氏之始。 (生卒年待考),鮮卑族;膚施人(今陜西延安)。著名十六國時期後秦、胡夏國重臣。五胡十六國時期,猖獗壹時的後秦國遭到北魏政權強大遏止,不得不收斂起來。後來,後秦國朝中的主戰派大臣即後秦國君主姚興的叔叔姚碩德病死了,少年時曾經英風銳氣的姚興便再也懶得舞刀弄棒,只求己國安穩。後來,柔然部落入侵北魏。為了避免兩面作戰,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主動向後秦國要求講和。這正中姚興下懷,他趕緊同意簽署停戰協定,雙方握手言和。北魏和後秦壹停戰,後秦國中卻惱了兩位大將:赫連勃勃和叱幹阿利。當年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滅掉匈奴鐵弗部後,曾滅絕了鐵弗部首領劉衛辰滿門,只有小兒子赫連勃勃因為在外狩獵而逃過壹劫,投奔位於今陜北地區的鮮卑族叱幹部。叱幹部大酋長叱幹他鬥伏膽小怕事,準備把赫連勃勃獻給北魏。他的侄兒叱幹阿利當時駐守在大洛川,知道此事後快馬奔來勸阻酋長說:“鳥雀聽到雷電的聲音,也會跑到民房裏尋求庇護,更何況郝連勃勃已經國破家亡了?他是信任咱們才投靠而來,您就算是不能容納他,也要任其自去,但若是將他抓起來送給他的敵人的話,就不是大丈夫之所為了。”然而,叱幹他鬥伏懼於北魏的強大勢力,不同意侄兒的主張,堅持要八赫連勃勃送給北魏。晚上,叱幹阿利只好偷偷地將赫連勃勃放出,壹起逃命到後秦國,在後秦國的邊防軍裏當了兩個普通的小兵。叱幹阿利的這個舉動,果然在後來連累了整個叱幹部,使得叱幹部被北魏大軍所滅,族人紛逃四方。赫連勃勃和叱幹阿利兩人因而發下重誓,要和北魏鬥爭到底。從此,叱幹阿利就成為赫連勃勃壹生中最得力的大將。
當時後秦國邊軍的將領是後秦國的高平公沒奕於,他在偶然的機會看到赫連勃勃,就知道此人能力非凡,決定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並提拔他做自己的參將,經常擔任自己和姚興之間往來的使者。赫連勃勃身高八尺,英俊剽悍,口才又好,姚興百般詢問,郝連勃勃都對答如流。姚興暗自稱奇,就留下他擔任驍騎將軍,經常和他壹道談論軍國大事,赫連勃勃問壹答十,見解精辟,深得姚興的喜愛和信任。不久,姚興又準備加封赫連勃勃為安遠將軍。姚興的弟弟姚邕卻不看好赫連勃勃這個人。對姚興說:“赫連勃勃是鐵弗遺族,天性殘忍,身上又負著國破家亡大恨。陛下如此器重他,將來恐有隱患。”姚興聽了非常不高興,回答說:“赫連勃勃有經綸天下之才,正能為我所用,我準備讓他為我打天下,為什麽要疏遠他呢?”於是不聽姚邕的忠告,派赫連勃勃為沒奕於的副手,鎮守北方邊境,還要分撥給他鮮卑雜胡等三萬多戶人做部下。姚邕聽說姚興分撥給赫連勃勃重兵,急忙進諫阻止。姚邕說:“我和赫連勃勃交往過壹段時間,發現這個人對待上級傲慢無禮,對待手下殘忍嚴酷。他從不對人講情面,妳對他好了,他就看輕妳,妳對他孬了,他就背叛妳,將來必定是我族的心腹大患。”姚興認為弟弟說的還有些道理,就暫時將此事擱置起來。然而沒幾天,姚興又拾起那個計劃,還是加封赫連勃勃為安北將軍了。赫連勃勃得勢後,便把叱幹阿利調到身邊當心腹參將。從此,叱幹氏壹族又都紛紛聚攏於叱幹阿利周圍,逐漸興旺起來。所以,當赫連勃勃和叱幹阿利兩人聽到北魏和後秦通好的消息,都勃然大怒,因而赫連勃勃就起了反叛後秦的決心,並與叱幹阿利謀劃,壯大自己的力量,伺機反秦自立。不久,柔然部派使者向後秦國進貢八千匹戰馬,路過赫連勃勃的封地時,赫連勃勃便指使叱幹阿利將其全部沒收,據為己有。有了戰馬後,強大的騎兵隊伍便壹鼓而成。赫連勃勃隨即通知嶽父沒奕於,說明天要到高平川(今寧夏銀川)打獵,請老丈人過來娛樂。沒奕於壹聽女婿要請客打獵,趕緊興沖沖地帶著部下來迎接,結果被赫連勃勃收養的刺客殺死,其屬下都繳械投降。吞並了沒奕於的勢力後,赫連勃勃兵力達八萬余,就自稱天王大單於,和後秦國徹底決裂。之後,赫連勃勃自封為匈奴王(鐵弗部人就是南匈奴和鮮卑的混合種),任命叱幹阿利為禦史大夫、梁公,叱幹阿利之弟叱幹羅引為征南將軍、司隸校尉,叱幹若門為尚書令,叱幹以鞬為征西將軍、尚書左仆射,叱幹乙鬥為征北將軍、尚書右仆射,等等以次授任。
由於匈奴族人自認為是傳說中夏人的後裔,赫連勃勃就把“夏”作為自己的國號,史稱胡夏或大夏,所占據的地方從此稱為夏,也就是今天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前身。從此,中國北方境內有十國並立。二十四年後,赫連勃勃的繼承人、第五子夏世祖烈武皇帝赫連定在攻擊北涼國途中,被鮮卑族吐谷渾部首領慕容璝派軍襲擊,全軍覆沒並被俘虜,赫連定被送至北魏後殺掉,赫連勃勃壹手創立的胡夏政權就此滅亡,叱幹阿利壹族又被並回到鮮卑族北魏政權中。直到北魏王朝壹統中國北方後,第七代皇帝高祖孝文皇帝拓跋宏為進壹步強化統治,鞏固政權,以爭取中原漢族地主的支持,決定順應形勢,開始推行了壹系列的漢化改革,促進胡漢融合。在定都洛陽後,拓跋宏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並強令鮮卑族人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迅速漢化,還將本民族的二字和三字以上的復姓均改為單音漢姓,他首先將皇族拓跋氏改為元氏、獨孤氏改為劉氏,自己稱元宏。“其余所改,不可勝紀”。在那場聲勢浩大的改姓浪潮中,叱幹阿利的族人被改為漢字單姓“薛”,成為薛氏成員之,也有沒改的留傳至今。 (公元?~444年待考),鮮卑族,叱幹辯之子,漢名薛謹,字法順;河東汾陰人(今山西萬榮)。著名北魏將領。叱幹謹為官期間,重視文化教育,在五胡亂華的特殊時代,為延續民族文化,做出了特殊的貢獻。河東薛氏是名門望族。最初,他們這個家族在四川壹帶,因戰亂遷到了河東壹帶。在那個戰亂頻仍的特殊年代,壹些名門望族,形成了壹種特殊的部落管理制度。壹個家族,等於是壹個部落,有首領,有軍隊,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傳承方式。薛氏在河東,***形成三個部落,世稱“三薛”。叱幹謹的曾祖父叱幹陶,就是壹位鮮卑族部落首領,當時另外兩個部落的首領是叱幹祖和叱幹落。他祖父叱幹強,後來也當了鮮卑族部落首領。因為叱幹祖和叱幹落的部落子孫積弱,難當大任,所以叱幹強也兼任了那兩個部落的首領。叱幹強很有統帥能力,受到家族和百姓的擁戴,實力越來越強。他們憑借黃河天險,在五胡十六國的時代,寧靜自保,平安生活,沒有被當時的少數民族政權吞並消滅。到了姚秦時代,叱幹強被封為鎮東將軍,官至尚書,叱幹氏家族成了姚秦政權的組成部分。叱幹強死後,叱幹謹的父親叱幹辯繼續擔任部落首領,並出任姚秦的尚書郎、建威將軍、河北太守。叱幹辯仗著自己有家族實力,性格驕傲,橫行壹時,為官時不大得民心。
南方東晉政權的劉裕,率兵北伐姚秦,生擒了後秦國主姚泓。叱幹氏家族因此歸順了劉裕,叱幹辯被東晉皇帝任命為寧朔將軍、平陽太守。在劉裕放棄長安,返回江南後,叱幹辯又投降了北魏政權,被任命為平西將軍、雍州刺史,並賜爵汾陰侯。史書評論,叱幹辯反復投降,並不是因為沒有氣節,而是為了保全家族實力。在那個戰亂年代,保家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叱幹謹當時被劉裕辟為相府參軍,跟隨劉裕回到南方,住在彭城。叱幹辯降魏後,寫信把叱幹謹召了回來,北魏世祖皇帝拓跋燾任命叱幹謹為河東太守。史書中稱,叱幹謹“容貌魁偉”,很喜歡閱讀史書。他降魏之後,先後參與了多次戰爭。叱幹謹雖然官拜河東太守,但實際管轄的領土很少,周邊有好幾股不同的勢力。比如他的領土與屈丐的領土接壤,雙方時有爭端,叱幹謹帶領部下軍隊,多次團結抗敵,取得勝利。拓跋燾派奚斤率大軍討伐赫連昌時,命叱幹謹謹為前鋒向導,攻克了蒲阪(今陜西永濟)。拓跋燾把蒲阪與汾陰兩地合為壹郡,命叱幹謹為河東太守,後來又升為秦州刺史。
北魏太延初年(公元435年),太行山區的少數民族吐沒骨首領白龍起兵叛亂,拓跋燾命令奚眷與叱幹謹帶兵平叛,取得了勝利。戰爭結束後,又給叱幹謹加了官職。叱幹氏的家族部落具有軍事機構性質,所以叱幹謹經常被北魏政權調去打仗。但戰爭之余,叱幹謹仍是河東壹帶的地方長官,要處理民政。史書稱他“威惠兼備,風化大行”。叱幹謹不僅是位勇敢的將軍,同時也是知識淵博的大儒。他有感於戰亂之後,百姓流離失所,文化典籍散失,漢民族的文化有失傳的危險。就在河東壹帶大搞教育,設立學校,要求民間的青年子弟,在農閑時候,到學校學習詩書。他還經常到各地巡察,親自主持經典考試。經過多年的努力,為河東地區培養了很多精通儒家經典和其他漢民族文化知識的人才。史書稱“河汾之地,儒道興焉”。北魏之後的許多年裏,河東地區仍然人才輩出,其中應該有叱幹謹的壹份功勞。
北魏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40年),叱幹謹被招還京師,除內都坐大官。叱幹謹經常參加北魏政權發起的戰爭,在北魏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叱幹謹為都將,隨從拓跋燾北伐,最後竟因為在戰爭中延誤了行軍期限,與中山王辰等被拓跋燾按軍法斬首,終年四十四歲。叱幹謹被殺後不久,北魏世祖皇帝拓跋燾又極其後悔,給他追贈為鎮西將軍、秦雍二州刺史,賜謚號為“元公”。 (公元?~484年待考),鮮卑族,壹名車輅拔,叱幹謹之長子,漢名薛洪祚;河東汾陰人(今山西萬榮)。著名北魏大臣。叱幹初古拔的性格沈毅有器識。年始弱冠時,司徒崔浩見而奇之。北魏太平真君中期,蓋吳擾動關右,薛永宗屯據河側,北魏世祖皇帝拓跋燾親子發兵討之。乃詔令叱幹初古拔糾合宗鄉,壁於河際,斷蓋吳、薛永宗二寇往來之路。事平,除中散,賜爵永康侯。拓跋燾開始舉行南征時,以叱幹初古拔為都將,從駕臨江而還。後與陸真壹起討伐造反的氐族仇辱檀、強免生起義,平之。
北魏皇興三年(公元469年),除散騎常侍,尚西河長公主,拜附馬都尉。其年,叱幹初古拔族叔劉彧徐州刺史安都據城歸順,敕拔詣彭城勞迎。除冠軍將軍、南豫州刺史。
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除鎮西大將軍、開府,進爵平陽公。北魏延興三年(公元473年),拔與南兗州刺史遊明根、南陽平太守許含等以治民著稱,徵詣京師。顯祖親自勞勉,復令還州。
北魏太和六年(公元482年),改爵為河東公。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農歷3月,詔拔入朝,因暴病逝世,終年五十八歲,贈左光祿大夫,謚曰康。 (公元?~499年待考),鮮卑族,叱幹初古拔之長子,漢名薛胤,字寧宗;河東汾陰人(今山西萬榮)。著名北魏大臣。少有父風。弱冠即拜中散,襲爵鎮西大將軍、河東公,除縣瓠鎮將。蕭賾遣將寇邊,詔叱幹胤為都將,與穆亮等拒於淮上。尋授持節義陽道都將。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文明太後公除,北魏高祖皇帝元宏(拓跋宏)詔諸刺史、鎮將曾經近侍者,皆聽赴闕,叱幹胤隨例入朝。屬開革五等,降公為侯。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元宏進行南征,詔趙郡王幹、司空穆亮為西道都半。時王幹年少,未涉軍旅。元宏乃除王幹假節、假平南將軍,為副軍。行達裒父,以蕭賾死,班師。後叱幹胤晉又為都將,***討秦州反賊支酉,生擒斬之。除立忠將軍、河北太守。當時河東郡壹帶山河,路多盜賊。有韓馬兩姓,各二千余家,恃強憑險,最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鄉閭。叱幹胤至郡之日,即收其奸魁二十余人,壹時戮之。於是群盜懾氣,郡中清肅。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秋,叱幹胤遇疾,病逝於郡位,終年四十四歲,元宏賜謚號為“敬”。 (生卒年待考),鮮卑族。著名南北朝時期北齊將領。史書記載,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天平元年三年(公元536年)農歷1月甲子,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率庫狄幹等萬騎襲西魏夏州。身不火食,四日而至。縛槊為悌,夜入其城。擒其刺史費也頭賀拔俄彌突,因而用之。留都督張瓊以鎮守,遷其部落五千戶以歸。西魏靈州刺史曹泥,與其婿涼州刺史劉豐,遣使請內屬。周文圍泥,水灌其城,不沒者四尺。高歡率庫狄幹,命阿至羅發騎三萬,徑度靈州,繞出西軍後。獲馬五十匹。西師乃退。高歡率騎迎泥、豐生,拔其遺戶五千以歸,復泥官爵。魏帝詔加神武九錫,固讓,乃止。農歷2月,高歡令阿至羅逼西魏秦州刺史建忠王萬俟普撥,高歡以眾應之。六月甲午,普撥與其子太宰受洛幹、豳州刺史叱幹寶樂、右衛將軍破六韓常及督將三百余人,擁部來降。
農歷8月丁亥,高歡請均鬥尺,班於天下。農歷9月辛亥,汾州胡王迢觸、曹貳龍聚眾反。署立百官,年號平都,高歡討平之。農歷12月丁醜,高歡自晉陽西討,遣兼仆射行臺、汝陽王暹、司徒高昂等趣上洛。大都督竇泰入自潼關。 陜西彬縣人,畢業於西安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