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乾隆是哪個時代

乾隆是哪個時代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年8月—1799),是清朝第六任皇帝,入關後的第四任皇帝。他是雍正帝第四子,屬兔,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於雍親王府。雍正元年(1723年),弘歷被立為太子,十壹年封為和碩寶親王,開始參與軍國要務。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弘歷即位,改年號乾隆。由此,他站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至高點,開始施展其“文治武功”。乾隆在位六十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無疾而終,終年89歲。葬於裕陵(今河北遵化西北70裏昌瑞山)。

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史稱乾隆皇帝。同時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他60年的穩定統治,是中國封建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經過漫長沈澱之後的集大成的時代。而乾隆末年,亦是清朝由盛轉衰的過渡。而到了乾隆末期,所謂歌舞升平,“十全武功”的“盛世”已經宣告結束。在60年漫長的“盛世”之後,是成倍增長的人口壓力和尖銳的民族矛盾及階級矛盾,以及統治集團的徹底腐敗。如同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說的:“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蘘卻已盡上來了。”清王朝已經像即將傾頹的大廈勢難支撐,而英國殖民主義者的炮艦卻正在隆隆地駛近,中國的歷史,即將翻開令人痛心疾首的壹頁。

乾隆帝執政60年後,雖禪位與其子颙琰(嘉慶),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進行了3年統治(壹說乾隆的實際統治期持續至其逝世)。乾隆六十年(1795年)底,乾隆決定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子。他下詔說:“我25歲時繼位,當時曾經對天起誓,如果能夠在位60年,就壹定自行傳位給皇太子,不敢與皇祖(指康熙)的在位年數壹樣。現在我在位已經滿60年,不敢食言,決定禪位與皇十五子颙琰。他如壹時難以處理朝政,由我訓政。”和坤等大臣極力勸阻,乾隆不聽,於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壹在太極殿舉行禪位大典,自稱太上皇,但仍掌握著朝廷實權。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雖經過不少名醫醫治,都不見起色,初三逝於養心殿。

所以,弘歷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實際執政63年

乾隆帝的“文治”表現於他在政治、經濟上的作為和文字獄上的“貢獻”。乾隆帝儒雅風流,精於騎射,壹生著文吟詩,筆墨留於大江南北,其詩作竟達四萬二千余首,幾與《全唐詩》相埒。乾隆本人是陶瓷藝術的愛好者,在其統治期間,中國的陶瓷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全國範圍內征集圖書,以著名文人紀昀為總裁,組織了包括戴震、姚鼐和王孫念等人在內的360余人,歷時15年,編寫了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四庫全書》***36000卷,含完整作品3450部,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篇幅之多可謂集我國古籍之大成。該書對以往學術作了較全面的總結,保留了大量有價值的古籍,對古籍整理和總結文化遺產有重要貢獻,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建築上,乾隆在北京西郊營造繁華蓋世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東造琳宮,西增復殿,南築崇臺,北構傑閣,說不盡的巍峨華麗。又經文人學士,良工巧匠,費了無數心血這裏鑿池,那裏疊石,此處栽林,彼處蒔花,繁麗之中,點綴景致,不論春秋冬夏,都覺相宜。又責成各省地方官,搜羅珍禽異卉,古鼎文彜,把中外九萬裏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寶物,壹齊陳列園中。因此圓明園也被全世界稱為東方藝術的博物館。同時,乾隆的視角僅限於中國本土,對同時期蓬勃發展的歐洲各國的科學文化尚無足夠的認識。

乾隆文化專制的突出表現就是大興文字獄,對知識分子的詩文吹毛求疵,捕風捉影,無中生有,上綱上線,動輒殺頭抄家充軍。文壇上,壹片肅殺之氣。康熙時,戴名世的著作《南山集》,被當局認為有“政治問題”,遭到嚴懲,主犯戴名世被殺頭,株連親戚朋友幾百人。五十多年以後,乾隆皇帝再次舊事重提,利用“南山集案”大興冤獄,殺害了71歲的舉人蔡顯,株連24人。

同時,乾隆擔心著作中的反動言論,因此下令對中國古代文化書籍進行了壹次大規模的清查和銷毀,像顧炎武、黃宗羲、黃道周和張煌言等人的著作都在違禁之列,造成我國傳統不可估量的損失。

乾隆仿效祖父康熙,六下江南考察民情。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旨在查堤防和了解東南地區的社會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儉樸。而乾隆南巡,雖然不能完全否定其對鞏固政治的作用,但他更偏重遊山玩水,奢侈豪華,所花費用超過了康熙10倍,不僅加重了百姓負擔,還造成了奢靡的社會風氣。

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平反。《清高宗實錄》載:“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案情始末終於真相大白。這些書都被乾隆帝統統燒掉或者改掉了,只保留他親自修訂的《明史》。

乾隆利用清朝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隔閡,兩次平定西北的準噶爾部,壹次平定新疆回部,兩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壹次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壹次出征緬甸,壹次出征越南和兩次出征尼泊爾的廓爾喀。其中對歷史影響最大的是西北方面的軍事行動,密切了中原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加強了中央集權。

乾隆非常重視和歡迎土爾扈特部的回歸伊犁。有的大臣卻認為:“自棄王化,按之國法,皆千嚴譴,事屬可傷,實則孽由自作”。不主張撫慰。有的大臣說:“以搶伊犁之故,其部眾悼於遠徙。”認為渥巴錫想趁準噶爾新亡,利用真空來搶伊犁,所以東歸。作為清政府也有這樣壹種考慮,擔心返歸土爾扈特部眾重返故地後,會擾犯邊地,破壞邊疆剛剛獲得的安寧。乾隆根據得到的情報,最後作出了符合實際的判斷:“明知人向化而來,而我以畏事而止,且反至寇,甚無謂也。”並進而制定了收撫土爾扈特部落的方針。

乾隆面對西方殖民侵略采取強硬的態度,斷然拒絕殖民者的無理要求。對於誠意譴使來華的國家,乾隆則采取友好態度,但仍然壹律拒絕通商。應該指出,乾隆帝堅持閉關鎖國政策,並以天朝自居,使中國科學技術與歐洲差距更大,以至於他逝世40年後,中國任人宰割百余年。

乾隆統治的中後期,隨著自身逐漸老邁,本性的好大喜功,更喜歡周圍人的頌揚,尤其得意自己的武功,親自撰寫《十全武功記》,並自號十全老人,陶醉於文治武功,聽任和珅貪汙弄權,朝政日益腐敗。乾隆登基時,清政府國庫尚有3,000,000兩白銀,1775年左右,乾隆到達了他統治的巔峰時期,國庫積有白銀73,900,000兩,甚至超過了康雍兩朝。但是長期且巨大的貪汙腐敗、數次遠征、諸多宮廷建造、個人六次南下、歷次平叛、緩慢孳生的鴉片以及個人浮華奢侈的生活,消耗了150,200,000兩白銀。1796年乾隆退位時,幾乎所有的國庫資金被揮霍壹空,使盛極壹時的清王朝開始下坡路。

1795年10月,清政府宣布乾隆將於來年春天讓位於其子颙琰,這意味著他在位的時間要比他的祖父康熙短壹年。在準備期間,乾隆搬出了在位皇帝使用的養心殿,搬入了紫禁城中另壹處居所。但是就如他並未離開紫禁城壹樣,乾隆並不想放開他統治了六十年的大權。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聽政三年,並實際統治至其駕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