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的子時是幾點到幾點

古代的子時是幾點到幾點

夜間11點至次日淩晨1點,屬子時。

中國的十二時辰以子時為首,0時以前為前壹日,0時以後為次日。鼠在這時間最活躍。正子時為午夜12:00時,相對於 正午時中午12:00。

李淳風在唐朝制定《麟德歷》時,就在《新唐書·歷表》中明確指出:“古歷分日,起於子半”,以子時的0時,為壹日之始。

子:為。像孩子在繈褓之中。子的本義為:幼小的、卵。古代指兒女。二十三點至壹點為子時,正是夜深人靜的午夜時分,正是今明兩天的臨界,也可以說「明天」這個「產兒」就要誕生,或者已在繈褓之中。子時,是孕含著什麽孵化著什麽的時刻。

擴展資料:

古代勞動人民把壹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壹個時段叫壹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壹天,也可以指任何壹個時辰。十二時辰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根據壹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壹點為子時,壹至三點為醜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十二時由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構成。人們可以從先秦時代的中國古籍中溯尋出這些詞語的淵源。漢代之前,這些稱謂多有不同,直到漢代太初年間,中國實行了太初歷,“其以壹日分十二時,而以幹支為紀。”(趙翼《陔余叢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

百度百科——子時

百度百科——十二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