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án dǐng
2 英文參考Qiándǐng GV21 [中國針灸學詞典]
qiándǐng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V2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U2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前頂 漢語拼音 Qianding 羅馬拼音 Chienting 美國英譯名 Anterior Vertex 各
國
代
號 中國 GV21 日本 21 法
國 莫蘭特氏 VG20 富耶氏 德國 LG20 英國 Gv21 美國 Go21
前頂為經穴名(Qiándǐng GV21)[1]。出《針灸甲乙經》。屬督脈[1]。前即前方,頂即頭頂,此穴在頭頂之前方,故名前頂[1]。前頂穴主治頭面疾患等:如頭痛,目眩,頭風,頂中痛,面赤腫,瘈疭,高血壓,鼻炎,眩暈,鼻淵,癲癇,顛頂痛,鼻塞,鼻痔,鼻多清涕,目赤腫痛,中風,水腫,目痛,顏面浮腫,小兒驚癇,頭暈,目赤,小兒驚風,高血壓,中風後遺癥,偏癱等。
4 出處《針灸甲乙經》:前頂,在囟會後壹寸五分,骨間陷者中,督脈氣所發。
5 穴名解前即前方,頂即頭頂,此穴在頭頂之前方,故名前頂[1]。
6 所屬部位前頭[2]
7 前頂穴的定位標準定位:前頂穴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3.5寸(百會前1.5寸)[3]。
前頂穴位於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3.5寸處。正坐或仰靠取穴[1]。
前頂穴位於頭正中線,入前發際3.5寸;或於百會穴前1.5寸取穴[4]。
前頂穴在督脈的位置
前頂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前頂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前頂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前頂穴在前頭部的位置
8 前頂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頭部中線入前發際3.5寸處取穴。
前頂穴位於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3.5寸處。正坐或仰靠取穴[1]。
正坐或仰臥位,於前、後發際連線的前1/4折點向後0.5寸處取穴;或在百會與囟會連線的中點處取穴[5]。
快速取穴:正坐,由百會穴(正坐,兩耳尖與頭正中線相交處,按壓有凹陷處即是百會穴)向前2橫指即是前頂穴[6]。
9 前頂穴穴位解剖前頂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松組織。布有額神經,左、右顳淺動、靜脈及枕動、靜脈吻合網。
9.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松組織[1]。
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7]。
9.2 穴區神經、血管有滑車上神經和顳淺動脈分布[7]。
當額神經分支和枕大神經分支的會合處,並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4]。
10 前頂穴的功效與作用前頂穴有清頭目、潛肝陽作用[1]。
前頂穴具有熄風醒腦、寧神鎮靜的功效。
前頂穴有清神誌、正厥逆作用,主治癇證,頭暈,目眩,頭頂痛,鼻淵等。治癥略同後頂,只是前頂偏於治額,後頂偏於治項也。[8]
11 前頂穴主治病證前頂穴主治頭面疾患等:如頭痛,目眩,頭風,頂中痛,面赤腫,瘈疭,高血壓,鼻炎,眩暈,鼻淵,癲癇,顛頂痛,鼻塞,鼻痔,鼻多清涕,目赤腫痛,中風,水腫,目痛,顏面浮腫,小兒驚癇,頭暈,目赤,小兒驚風,高血壓,中風後遺癥,偏癱等。
前頂穴主治頭面疾患等:如頭痛、目眩、頭風、頂中痛、面赤腫、小兒驚癲、瘈疭及高血壓、鼻炎等[1]。
前頂穴主治頭痛、眩暈、鼻淵、癲癇[7]。
前頂穴主治顛頂痛,眩暈,鼻淵,鼻塞,鼻痔,鼻多清涕,目赤腫痛,面赤腫;癲癇,瘛疭,中風;水腫[5]。
前頂穴主治癲癇,頭痛,眩暈,鼻淵,目痛,顏面浮腫,小兒驚癇等[4]。
頭暈,目眩,頭頂痛,目赤,鼻炎,面赤腫,水腫,小兒驚風,高血壓,中風後遺癥偏癱。
12 刺灸法 12.1 刺法壹般沿皮刺0.3~0.5寸[1]。
平刺0.3~0.5寸,或向百會、懸厘方向透刺,局部酸脹[5]。
沿皮刺0.5~0.8寸[4]。
平刺0.5~0.8寸[7]。
註意:小兒囟門未閉者禁針前頂。
12.2 灸法可灸[1][5][7]。
艾條灸5~10分鐘[4]。
13 前頂穴的配伍前頂穴配百會、後頂治頭頂痛;配太陽、太沖治頭暈目眩;配迎香、合谷治鼻炎[1]。
前頂配後頂、頷厭,有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眩暈,偏頭痛。
前頂配攢竹、人中,有熄風鎮靜,清熱寧神的作用,主治小兒急驚風。
前頂配百會,有清熱瀉火的作用,主治目暴赤腫,頭痛、眩暈。
前頂配腰奇、百會、瘈脈、太沖,治小兒驚癇[5]。
前頂配百會、風池、申脈、太沖,治頭暈、目眩[5]。
前頂配水溝,治面腫虛浮[5]。
以三棱針刺前頂、百會,治目暴赤腫[5]。
14 特效 ***用雙手中指交疊用力向下按揉前頂穴3~5分鐘,有酸脹感,可緩解頭痛癥狀[6]。
15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風眩目瞑,惡風寒,面赤腫,前頂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療頭風目眩,面赤腫,小兒驚癇,風癇,瘛疭,發即無時,鼻多清涕,頂腫痛。
《針灸大成》:主頭風目眩,面赤腫,水腫,小兒驚癇,瘛疭,發即無時,鼻多清涕,頂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