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誰?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誰?

孫武和孫臏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則是傳世的兩部著名兵法。 孫武,字長卿,春秋末齊國人;孫臏則生於戰國時代,相傳是孫武的後裔。關於孫武,《史記》中僅有三四百字的小傳,主要說的是孫武以《兵法》十三篇獻於吳王闔閭,吳王欲試其兵法,讓孫武用兵法訓練後宮姬妾,「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為吳王闔閭賞識,拜為吳國大將。後來,孫武率軍打敗了強大的楚國,占領了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北),使吳「顯名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壹。 100多年後,及至戰國中期,始有孫臏。「孫臏」原非其本名,因曾慘遭臏刑(挖去膝蓋骨)而得名。孫臏為何會受此非刑的呢?原來他和魏國大將龐涓曾同習兵法,被其妒嫉而遭酷刑。後至齊國,重用於齊大將田忌,並以此成為齊威王的國師。指揮了軍事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等戰役,打敗了當時最為強大的魏國,「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孫武和孫臏不僅是戰績卓著的名將,而且各有軍事著作傳世,這就是蜚聲中外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 《孫子兵法》,孫武撰,又稱《吳孫子》。《漢書?藝文誌》著錄有「《吳孫子》八十二篇,圖九卷」。東漢末年,曹操對當時通行的《吳孫子》重作刪選,將13篇抽出,單為之作註,唐杜牧稱,「孫武書數十萬言,魏武(曹操)削其繁剩,筆其精粹成此書」,這便是歷代流傳的《孫子兵法》,13篇為〈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壹九七二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武殘簡,除〈吳問〉、〈四變〉、〈見吳王〉等篇佚文外,其余篇章與流傳基本壹致。 《孫子兵法》的註家眾多,繼曹操註本後,從南北朝至宋,先後出現了許多新註本,其中最著名的有梁孟氏、吳沈友、隋張子尚、蕭吉四家註,唐李筌、杜牧、陳皡、賈林四家註,宋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張預四家註。此外,還有魏曹操、王淩的《孫子集解》、唐紀爕的《孫子集註》等集註本。北宋以後,單註本除張子尚、沈友、蕭吉的亡佚之外,其余皆存於宋吉天保《十家孫子會註》中,形成「《十家註》」。「《十家註》」加上唐《杜佑通典》中《孫子兵法》引文的註語,又稱作「《十壹家註》」。 宋代以來,由於雕版印刷術的廣泛應用,《孫子兵法》又有了許多不同版本,僅近人陸達節《孫子考》及《孫子兵法書目匯編》所收就不下數十種。這許多不同的版本可分作三種類型,即《魏武帝註》本、《武經七書》本、《十壹家註》本。《魏武帝註》宋刻本下落不明,今存有清孫星衍《平律館叢書》影刻本;《五經七書》宋刻原本也於壹九○六年流入日本,《續古逸叢》有該書影印本;《十壹家註》的宋刻本北京圖書館藏有足本、殘本各壹部,上海圖書館藏有足本(略殘)壹部。 《孫子兵法》對古代戰爭學說作了高度概括,反映出豐富的辯證法軍事家和樸素的唯物論觀點。孫武在兵書中著重論述了決定戰爭勝負的諸基本因素,認為在戰前必須全面分析敵我雙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天時、地理、將帥才能等方面情況,把握戰爭客觀規律。在戰略戰術上,孫武很重視「避實擊虛」和「奇正相生」,批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在軍事哲學上,孫武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論斷,《孫子兵法》中的壹系列作戰原則都是以「知己知彼」為基礎的,其中〈用間〉篇詳盡敘述間諜的運用及其特點,闡明了用間諜了解敵情,也即「知彼」的重要性,為後世動用間諜於戰爭起了先導和推進的作用。當今世界諜案之多,情報戰之激烈,正被孫武「無所不用間」的預言說中了。作為壹個軍事家,他對戰爭持極慎重態度,「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主張不能輕易用兵。 《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古之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有日、英、俄、德、法、捷等文譯本,在國內外的軍事領域均有極大影響,向來被譽作「《兵經》」。 相對《孫子兵法》而言,《孫臏兵法》的遭遇何其不幸,若非在湮沒千余年後,於壹九七二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重見天日,或許就永遠湮沒了。 《孫臏兵法》,孫臏著,又稱《齊孫子》。《漢書?藝文誌》載,「《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而在《隋書?經籍誌》中即不見著錄;可能於隋以前就散佚了。 從銀雀山漢墓殘簡整理出來的《孫臏兵法》分上下兩編,上編有〈擒龐涓〉、[見威王](殘簡篇題已佚,由整理者補加者,加[]以示區別)、〈威王問〉、〈陳忌問壘〉、〈篡卒〉、〈月戰〉、〈八陣〉、〈地葆〉、〈勢備〉、[兵情]、〈行篡〉、〈殺士〉、〈延氣〉、〈官壹〉、[強兵]十五篇;下編為〈十陣〉、〈十問〉、〈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名五恭〉、[兵失]、〈將義〉、[將德]、〈將敗〉、[將失]、[雄牝城]、[五度九奪]、[積疏]、〈奇正〉15篇。 在《孫臏兵法》中,孫臏把戰爭的客觀規律稱之為「道」,他發展了孫武「我專而敵分」的理論,認為弱可勝強,寡能敵眾,要善於調動、牽制和分散敵軍,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中消滅敵人。孫臏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於己的態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孫臏比較註重攻城奪邑,在〈雄牝城〉中專門講述了城市的攻取問題。古代兵書詳論攻城戰術者極少,孫武也以為攻城是不得已的下策。因為春秋時代,攻城器械簡陋不足,攻打城邑勢必曠日持久,且傷亡重大。到了戰國,城市已成為國家經濟、政治的中心,社會財富、人口的極大部分集中在城市,這樣,城邑爭奪已成為戰爭的重點。同時,由於社會生產的進步,尤其是鐵器的普遍使用,攻城器具有了很大改善,為攻取城邑提供了物質條件。因此,孫臏的攻城戰術,也是對《孫子兵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壹個重要發展。另外,孫臏對陣法的運用也極為重視,在〈十陣〉篇中,他結合當時戰爭特點,具體說明十種軍陣的列法,強調根據不同情況,發揮各種陣法的作用。 《孫臏兵法》總結、發展了戰國時期以及前代的軍事思想,許多作戰原理和方法,在今天仍有其實用價值。 《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是古代軍事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孫武和孫臏也因為這兩部偉大的兵書,確立了他們在中外軍事史上的重要地位。

參考: 章行,〈四○、孫武、孫臏是怎樣撰寫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它們有那些主要內容?〉,《中國歷史三百題》,(臺北縣:建宏,1994),頁132-136。

孫武(前545年-前470年),孫氏,名武,字長卿。出自姬姓或媯姓,春秋時代著名軍事家,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兵聖。孫武年輕時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約公元前517年,孫武因齊國內鬥頻仍,於是離鄉,南下吳國。孫武到達吳國後,便隱居於姑蘇(今江蘇蘇州)城郊的穹窿山,以務農為業,並在此時著成了《孫子兵法》。

孫武 china10k/Trad/history/1/15/15z/15z04/15z0424 ? 齊國人,字長卿,春秋時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經伍子胥的推薦,被任命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他主張改革圖強,認為當時晉國六卿所進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其中畝大而稅輕者可以成功。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註重了解情況,全面地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雙方,並通過對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強調了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著作有《孫子兵法》壹書,為中國最傑出的兵書,並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視。 china10k/Trad/history/1/15/15z/15z06/15z0651 孫子兵法》,書名,又稱《孫子》、《吳孫子兵法》、《孫武兵法》等。春秋末齊孫武著,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兵書。今本十三篇。《漢書?藝文誌》著錄八十二篇,圖九卷,列於兵權謀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稱十三篇,與今本同。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子兵法》十三篇,篇名與宋刻本《十壹家註孫子》基本相同。此外尚有〈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地形〉、〈見吳王〉等佚文五篇。該書總結當時及以前的戰爭經驗,繼承發展前人的軍事理論,對戰爭、軍隊、治軍、將帥作用、戰略戰術原則、戰法等軍事理論和實踐,都有許多創見,該書系古代重要軍事著作,被譽為兵書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