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陽(或曰謚伯陽)。生於公元前571年,卒於公元前471年。與中國近現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厲麟似等並稱“影響中國歷史的十位教育大家”。據《史記》等多部古籍記載,老子是春秋時期的陳國苦縣人(今河南省鹿邑縣,壹說安徽省渦陽縣),在老子去世後,苦縣又屬於戰國楚國和漢朝楚國。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壹。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
老子的主要成就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妳中有我,我中有妳,任何事物都不是壹成不變的。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事物發展到壹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同時,事物的發展、事物向反面的轉化,並不是壹下子實現的,需要經歷壹個數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