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竈王,最重要的就是竈糖啦。古時傳說,竈神壹年之間端坐在百姓家裏的廚竈中間,記錄人們的生活起居、善惡行徑,待到每年臘月二十四,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所以人們要用又黏又甜的竈糖抹甜竈王爺的嘴,讓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今天,不管是烹飪調味,還是制作糕點、糖果,使用的基本上都是蔗糖。那麽,為什麽古人的竈糖壹定要用粘得人張不開嘴的麥芽糖,不來點兒不粘嘴又甜度高的蔗糖呢?
原來,生產蔗糖的甘蔗原產南亞,是典型的熱帶植物。隨著甘蔗向北傳播,印度人最早從甘蔗汁中提煉出了結晶的糖。到了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甘蔗才傳入中國南方,而用甘蔗制糖的技術直到唐代才推廣到全國。在此之前,人們想要嘗到寶貴的“甜”味,就只有靠采集費力的蜂蜜,或是要耗費糧食的飴糖了。
春節廟會最受歡迎的糖葫蘆,它上面的糖就是蔗糖了
不過,當我們的祖先們好不容易才過上了“甜蜜”生活時,歐洲人卻還過著難嘗甜味的“苦”日子,他們壹直要等到哥倫布開創的大航海時代之後,才能享受到這壹口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