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曹操大軍凱旋途中寫下的名詩中提到的碣石究竟是什麽地方?

曹操大軍凱旋途中寫下的名詩中提到的碣石究竟是什麽地方?

官渡之戰後,曹操為了消滅袁紹集團的殘余勢力,於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烏桓。同年九月,曹操得勝南還,這壹路南下曹操詩興大發,將滿腔豪情塗抹成至今讓人拍案叫絕的四言組詩《步出夏門行》,其中有壹首為《觀滄海》。對於這首膾炙人口的詩詞,想必不知道的人應該不多。

不過在《觀滄海》中曹操提到了壹個地名,即第壹句?東臨碣石?中?碣石?具體指的是什麽地方,至今還沒有定論。《觀滄海》大約作於建安十二年九月下旬,地點就是詩中提到的碣石。考慮到曹操在九月間啟程南下,次年正月才返回鄴城,因而這個碣石應該距離柳城(今遼寧朝陽市西南)不遠。

其中,漢末三國時代的壹個名叫文穎的註釋家,在給《漢書?武帝紀》作註時,說碣石就在遼西郡的絫縣(今河北昌黎縣南)。今昌黎縣境內的碣石山,當地俗稱?娘娘頂?,它南距渤海約二十四公裏,站在山頂上,即看不到?山島竦峙?、?洪波湧起?的景象,更不會產生?水何淡淡?的感慨,因為這壹說法可能有誤。

也有人說,這個碣石就是《漢書?地理誌》中提到的位於右北平郡驪成縣(今河北樂亭)西南的大揭石山。自從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以來,壹般認為大揭石山已經沈沒於大海之中,並且難以推論出他沈沒的地點在今日樂亭縣西南的灤河入海口。然而,根據《昌黎縣誌》的相關記載,可知這壹帶的海岸線既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在灤河入海口也沒有發現山脈沈沒的跡象,因此,這壹說法同樣經不起推敲。

其實,?碣石?作為壹個特定名詞,自從《尚書?禹貢》以來,壹直被沿用,它與?碣石山?所指稱的對象,很難說就是同壹物體。尤其值得註意的是,各類古籍在提到?碣石?時所使用的動詞,要麽是?之?,要麽是?到?,要麽是?至?,要麽是?臨?,這無疑表明:碣石這個地方,幾乎不能是壹座山脈。

對於碣石具體方位的考察,似乎應該從田野考古發掘中尋找新的線索。鑒於秦始皇、漢武帝這些曾到此地巡遊的帝王,想來不會露宿在海灘之上,那麽,在碣石附近建造行宮以便休憩,是再也合理不過的事情了。因此,碣石這個地方應該地處海濱,如果可能的話,還應當殘存有古建築遺址。

1984年,在遼寧省綏中縣萬家鎮壹個名叫?墻子裏?、?石碑地?的沿海村莊,出土了大量的殘磚斷瓦。目前可以確定的是,這是壹處秦漢時代的帝王行宮遺址,占地約二十萬平方米。該地不但有秦漢時代的帝王行宮遺址,而且在遺址的正對面,尚有被當地稱為?姜女墳?的海上巨礁。

這處巨礁分為兩組四塊,其中壹塊高達二十三米,形狀猶如碣碑,其余三塊顯然是同壹巨礁崩塌而成。也就是說,這裏原本有兩塊竦峙對立的碣石。於是,有人斷言:姜女墳就是當年秦始皇、漢武帝等人巡幸過的碣石,也是建安十二年曹操觀海景吟詩篇的場所。

盡管曹操所說的?碣石?具體在哪裏成為了千古謎團。但不可否認的是,曹操這次南歸確實心情不錯,所作的《步出夏門行》不但是現存最早的山水詩,而且開啟了後世山水詩派的先聲,在中國詩歌藝術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至於?碣石?到底在何處,還有待於進壹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