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縣曾為龜茲的西南屏障,分布於該縣境內40余處古代遺址中,經專家考證屬於軍事活動、屯田戍邊的遺址就達十多處,它乾城就是其中的壹處重要古跡。
1928年,北京大學教授、著名學者黃文弼先生隨
“西北科學考察團”來新疆考察。在多日的徒步跋涉中,黃文弼壹行在新和縣玉奇喀特鄉尤勒貢協村的荒漠地帶,發現了壹處古城遺址。經詢問村民得知,這壹地帶又叫“大望庫木”,意為“難行的高處沙丘”。
黃文弼先生對地層遺物進行清理挖掘時,發現了大量兩漢時期的五銖錢,漢人用的玉制佩飾、玉斧、玉刀、鐵簇及漢磚等古代遺物,他結合文獻古籍並依據考古類型學研究,判斷此處就是《後漢書》“班超傳”與“梁瑾傳”中所載之龜茲它乾城。近年來,新疆考古部門對此處古跡及鄰近的玉奇喀特等古城的發掘,進壹步證實大望庫木舊城即龜茲它乾城所在地。
它乾城的歷史是和壹位古代大英雄及其卓越業績分不開的,那麽這位大英雄是誰呢?他就是班超。
公元73年,東漢政府為了抗擊匈奴侵擾,恢復西漢以來對西域的管理,保護西域各族人民的生命財產,派大將竇憲從河西走廊出關進擊匈奴,當時“投筆從戎”的班超作為假司馬隨軍出征。班超以其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僅率36人,出蒲類(今巴裏坤),平鄯善(今皮山),聯合西域天山南路諸國兵力,勝月氏、降溫宿(今阿克蘇),收龜茲。東漢永平十七年,即公元74年,東漢置西域都護府於吐魯番,先是派大將陳睦為首任都護,陳睦赴焉耆平叛被殺,東漢政府復又設西域都護府於龜茲它乾城,任班超為都護,後又派任尚、段禧為都護、趙博為騎都尉,均居龜茲它乾城。它乾城遂成為東漢時期整個西域軍事和行政的中心,其中班超任都護的時間最長。
東漢永元十二年
(公元100年),班超已至七旬,須發皆白,離杖不能行走,他於它乾城都護治所-東漢朝廷,期望告老還鄉,獲得朝廷批準,遂返回中原。其後,東漢又先後啟用任尚、段禧等為都護,西域戰事叠起。
公元107年,東漢政府派大將王弘率河西羌族騎兵增援西域,由於將吏歧視少數民族,貪暴無度,結果引起了大規模的羌族起義,“斷隴道”東漢政府下令撤回西域都護等機構,趁此時機,北匈奴又重新占據西域,統治比以前還要殘暴,西域諸國“皆懷憤怨”,西域與祖國內地的聯系被匈奴隔絕。
公元119年,敦煌太守曹宗眼見北匈奴橫行西域,於是派長史索班率兵進入伊吾屯田,索班重入西域,立即得到鄯善王和車師前部王的擁護,然而不到幾月,就被北匈奴單於挾同車師後部王所攻殺。鄯善王向曹宗求救,曹宗於是奏請東漢政府發兵。此時,東漢政府在如何對待西域的問題上發生了爭論,掌權的鄧太後不同意派兵,但主張在西域復置西域副校尉。公元123年,敦煌太守張鐺-朝廷,認為北匈奴
“呼衍王常展轉蒲類、秦海之間,-西域,***為寇鈔”,提出應該重點打擊呼衍王。漢政府從其議,任命班超之子班勇為西域長史,率兵出關。
公元127年,班勇擊降焉耆,以它乾城為指揮中心,威服龜茲、疏勒、於闐、莎車等天山南路十七國,西域復通。從公元91年東漢政府在它乾城設立西域都護府到班勇平亂,西域“三絕三通”,延至公元152年王敬任西域長史,它乾城經歷了近百年的風雨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