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陜西省圖書館的歷史沿革

陜西省圖書館的歷史沿革

陜西省圖書館創建於1909年(清宣統元年),與國家圖書館的前身——京師圖書館基本同時誕生,現已有百年的發展史。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公***圖書館之壹。清朝末年在維新運動的推動下,許多人主張以西方國家為榜樣,設立公***圖書館,以開啟民智,繼承傳統和發展實業。正是在這壹背景下,1907年5月,陜西大員巡撫恩壽、提學史余坤上奏清廷,稱“近今輪軌交通,驛鞮四達,歐美各邦,罔不於各都巨埠,廣建書樓,征求冊典,所以開浚神智,增進文明,法至善也。陜西山河重阻,兵燹屢經,文獻雕零,士風固塞,將欲交換知識,自宜廣事搜羅。...仿照東南各省建置圖書館,收藏報籍,並采購教育品及各國圖書,籍資考證,...。”經過各方努力,終於月宣統元年八月(1909年8月),成立了陜西圖書館。最初,陜西圖書館設在西安梁府街(原梁化鳳府址)學務公所所管轄之陜西官書局中(今青年路***青團西安市委所在地)。民國四年(1915)遷至當時西安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地帶的南院門街之南院的“勸工陳列所”中(原清代陜西巡撫部院東花園舊址上,民國後為省議會所在地),即現陜西省圖書館南院。“勸工陳列所”附設於圖書館,並兼有“西安碑林”,定名為“陜西省圖書館”。這裏在明代以及清初,曾是著名的正學書院所在地。今臨圖書館東面的正學街,即因此得名。

在陜西省圖書館南院,有壹座多處磨磚雕花、不出檐的二層小樓,是最早陳列圖書的地方。建於清代末年。公元壹九OO年慈禧太後因“八國聯軍”之禍逃來西安。第二年她返回北京時,無法帶走許多各地所送如漆器家具、絲綢、工藝品、宮燈等貢品,遂移入這座樓房,加以陳列,故民間廣稱為“亮寶樓”。樓門額上有清皇家南書房陸潤庠代慈禧太後取程顥“萬物靜觀皆自得”詩句意所書“靜觀自得”四個大字。十數年後,保皇尊孔的康有為來西安時,又為省圖書館題“蘭臺石渠”牌匾壹塊,落款處特書“孔子二千四百七十四年癸亥冬南海康有為題陜西圖書館”等字。南院的南門,原為陜西省圖書館的正門,門額石上所雕“中山圖書館”五字,為壹九二七年時任國民聯軍駐陜總司令的於右任先生所書,落款處除“於右任”三字外,特題“民國十六年五壹節”等字。

1927年陜西省圖書館更名為“陜西省立第壹中山圖書館”,撤消“勸工陳列所”,在館內設“平民教育委員會”,還在西安蓮湖公園內增設“陜西平民圖書館”。於府學街原文廟內設“陜西省立四三圖書館”,並在西安北大街開辟“平民閱覽室”,廣泛宣傳、推薦革命圖書。1931年改館名為“陜西省立第壹圖書館”.1937年4月再次更名為“陜西省立西京圖書館”。館藏總計18萬余冊,初成規模。1944年,原附設於圖書館的西安碑林及歷史文物壹並劃歸陜西歷史博物館。1949年5月西安解放,圖書館由陜甘寧邊區政府接管,更名為“陜甘寧邊區西安圖書館”,1950年4月,陜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後,改館名為“陜西省立西安人民圖書館”,1953年7月正式定名為“陜西省圖書館”。解放至今的五十余年間,陜西省圖書館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館舍面積1.1萬平方米,是解放前的10倍多,館藏總量截止2008年已達315萬冊,是解放初期的20倍。其中中文及少數民族文字圖書約146萬冊,外文圖書22萬冊,報刊合訂本47萬冊,古籍38萬冊。古籍文獻中有善本古籍6萬多冊,406部,17308冊列入《中國善本書目》,在這些善本古籍中,有為數不少的孤本和稀見本。如,藏量與品位均居全國首位的宋、元刻佛經總集《磧砂藏經》,是宋代佛經總集中流傳至今最為完整的壹部,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與文獻價值,堪稱稀世珍本。全書6362卷,我館現藏5594卷,4676冊,收藏卷數居全國之冠,再如明萬歷版《海剛峰集》,是國內現存最早的刻本,吳晗先生在寫著名的《海瑞罷官》歷史劇時,便曾參考此書。 海內外孤本明版《襄陽郡誌》、清雍正銅活字本《古今圖書集成》等以及在地方誌、近代文獻、碑帖拓片與字畫中的大量珍善本,不僅在陜西首屈壹指,在西北地區圖書館界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陜西省圖書館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物和美國高等教育資料在中國的收藏單位之壹,歷經數十年藏書積累,已形成了以陜西地方文獻、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新興學科為主體的涵蓋各個學

科領域的綜合性藏書體系。

2001年陜西省圖書館新館建成並投入使用。新館位於西安市長安北路14號,占地2.03公頃,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予計藏書容量400萬冊,閱覽座位2500個。陜西省圖書館新館裝備先進的計算機管理系統,局域網可實現館內各站點與主幹網絡的高速信息傳遞,並與國內外主要信息網絡聯網,館外讀者可通過因特網訪問陜西省圖書

館網頁。這將是陜西省圖書館跨越時代發展的新紀元的開始。回顧近壹個世紀陜西省圖書館發展歷程,不止是為了了解歷史、總結經驗,更為了作為我省現代文明標誌的這座大型公***圖書館的進壹步發展提高,以期為陜西的發展和西部開發及社會文明進程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