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介紹姓氏的書有哪幾本?除了百家姓以外!

古代介紹姓氏的書有哪幾本?除了百家姓以外!

我國古代譜牒姓氏之學發達,相關書籍相當多。唐林寶撰《元和姓纂》。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南宋著名史學家鄭樵的《通誌·氏族略》。還有《世本》、《族姓記》,《三輔決錄》以及《百家譜》、《英賢傳》、《姓源韻譜》、《姓苑》等等。宋末元初的碩儒王應麟 ,撰寫了 《姓氏急就篇》......

我國古代譜牒姓氏之學發達,("譜牒學"是壹門專門研究家譜、族譜的學科。"家譜"是以表譜的形式記載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人員事跡的圖書體裁。)相關書籍相當多。關於中國譜牒的產生過程,根據目前能見到的材料和研究狀況,我們大致可以把它分成兩個小的階段,即商代(公元前1500-1000年)的萌芽階段與西周(公元前1000-800年)的形成階段。商代已有壹些簡單的世系表,是家譜的雛型。較為完備、成熟的譜牒形成於西周。司馬遷說的《譜牒》、《牒記》都是周以後的東西。到春秋時,譜牒相當盛行了,不過由於這種東西並非專門著作,小能強大雅之堂,傳到今天的連壹種也沒有。

南宋著名史學家莆田人鄭樵撰,宋高宗紹興三十壹年(1161年)成書。《通誌》為通史性的誌書,***200卷,其中第壹略《氏族略》為考辨、論述姓氏的專著,***收錄姓氏2255個。

此外,鄭樵還著有《氏族誌》、《氏族源》及《氏族韻》等相關的姓氏學專著,是我國姓氏學研究中承前啟後的著名學者。

《古今姓氏書辯正》40卷,鄧名世撰,其子椿裒次之。此書搜集宋及宋以前歷代姓氏文獻,對當時所能見到的姓氏的起源、郡望、名人、流布作了或詳或略的考證,為後人研究姓氏留下了寶貴的文獻資料,堪稱宋代姓氏學研究集大成之作,是我國古代姓氏譜牒學方面的壹部重要著作。鄧名世因不滿前人以及當時姓氏研究大多停留在記錄姓氏的現狀,而是以考證姓氏文獻的真偽為己任,希望能清理以往姓氏研究的成果,在學術上有所創新。他從考辨以往姓氏書之誤入手,以修撰壹部古今姓氏全書為撰著宗旨,因此"長於辯論"成為此書的壹大特點。《辯證》問世以後,頗為同時代學者所重,也對後世的姓氏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朱熹《朱子語類》稱贊鄧名世"世學甚博,姓氏壹部,考證甚詳,蓋不虛也",王應麟《姓氏急就篇》、《困學紀聞》等多引據鄧著。清乾隆年間纂修《續通誌》,其《氏族略》壹篇更是多據《辯證》以補充之。在現存的姓氏譜牒文獻中,鄧名世的《古今姓氏書辯證》與《元和姓纂》、《通誌·氏族略》鼎足而立,有著重要的地位。

《元和姓纂》是中國唐代譜牒姓氏之學的專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兩種。唐憲宗時宰相-李吉甫命林寶修撰,元和七年(812)成書。

譜牒在歷史上曾經興旺過壹陣子,後來隨著宗法式家族制度的瓦解而消亡了。東漢末年到魏晉之際(公元200-300年)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形成後,譜牒又再次盛行起來,不過從內容到形式都與西周春秋時的譜牒不同了。這時稱之為“譜牒”的文獻,主要有三種形式:

壹是“家傳”,這是最初級的形式。壹個家族之所以在壹個地方興旺發達起來,必有幾個人對家族的發展作出過傑出的貢獻,或者做過朝廷要員,或者做過封疆大吏,他們的子孫就為他們立傳,表彰他們的功績,顯示自己家族的身份。如:《荀氏家傳》、《袁氏家傳》(汝南)、《裴氏家傳》(河東)、《褚氏家傳》(陽翟)、《謝車騎家傳》(陳郡)等。

譜牒的第二種形式是“家譜”,或叫單姓族譜,每姓每族壹本。家傳是傳而不是譜,只能記載家族名人事跡,不能把所有族人都記上去,光有家傳還是無法搞清家族所有人的血緣關系的,於是有人以家傳為基礎,以家族的世系為脈絡,把包括名人和非名人的所有族眾貫串起來,註明他們之間的血緣關系,這就是家譜了。如:裴松之《三國誌》註中引到的:《崔氏譜》(博陵)、《郭氏譜》(太原)、《陳氏譜》(頒川)、《稽氏譜》(譙郡)、《阮氏譜》(陳留)、《王氏譜》(太原);《世說新語》註中引到的:《王氏世家》(瑯琊)、《袁氏世紀》(汝南)、《王氏家譜》(東海)、《荀氏譜》(潁川)、《謝氏譜》(陳郡)、《羊氏譜》(泰山)、《顧氏譜》(吳郡)、《陸氏譜》(吳郡)等等,都是這樣的家譜。

譜牒的第三種形式,也是最高最典型的形式是“簿狀譜牒”,後來又叫作《百家譜》、《東南譜》、《十八州譜》、《天下望族譜》、某郡望族譜等等。家傳、家譜都是私家撰述,不具法律效力,必須有壹種得到朝廷認可的官撰的譜牒,才能據以確定誰是士族,誰是庶族.才能據以選官、論人和通婚。官修的譜牒不是某壹姓的家譜,而是全國或某壹郡所有士族家譜的匯編或選編,所以叫作“百家譜”(百指約數)等等。在這種官撰的譜牒中,把天下所有士族的姓氏、郡望都列進去,每姓士族又都詳細列其成員的名字、官位及血緣關系,這就是簿狀譜牒。所謂“考之簿世然後授任”(《太平禦覽》卷二壹四引《晉陽秋》),“有司選舉必稽譜籍”(鄭樵《通誌》卷二五《氏族略序》壹《氏族序》),就是指這種官修的譜牒。官修譜牒不僅同士族的仕途性命攸關,而且是壹項十分繁雜的工作,要對所有自認為是士族,並將其家譜上之於官的家族進行甄別、認定,還要根據情況的變化不斷修訂與重撰,所以朝廷設立專門的常設機構圖譜局主持撰修工作,置郎和令史等官來執掌(《南史》卷五九《王僧孺傳》載沈約語),並汲收對譜牒有研究的學者參與其事。

東晉南北朝時門閥士族制度充分發展,士族、非士族要根據譜牒來確認,人們入仕做官要根據譜牒來認定門閥的高卑,所以譜牒之學就成了壹種專門學問,有專門的人從事研究。天下那麽大,士族那麽多,它們之間的關系又那麽復雜,每個家族的歷史,近的興起於魏晉之際,遠的則要追溯到東漢中葉,少說也有幾百年,要搞清楚他們內部和他們之間的各種關系(如:血緣關系、名諱、官位、姻親等等),確非易事。再加上許多新起的士族要求列名譜牒,而許多庶姓大族還采取冒名頂替、偽造家世等手段企圖擠進譜牒,這就進壹步增加了譜牒修撰的艱巨性。東晉初年蘇峻之亂,把原來的譜牒焚毀了,後來重修,稱為“晉籍”,其分量之大競有東西兩庫(《南史》卷五九《王僧孺傳》)。這樣繁雜的工作,沒有專門學問,不作專門研究,的確是不行的。所以從西晉以後,到南北朝時,畢生研究譜牒的不乏其人,有的祖孫幾代從事譜牒研究,從而出現許多著名的譜學家。

西晉(公元250-300年)的著名譜學家是摯虞。摯氏為京兆大族,虞父模曾任曹魏太仆卿。摯虞才學通博,著述不倦,認為漢末以來天下喪亂,許多世家大族,雖子孫已不能明其祖先的事跡,辨其家族的由來,於是撰《族姓昭穆》十卷,進於朝廷(《晉書》卷五壹摯虞傳)。此書早巳遺佚,我們不能確知其內容了。所謂“族姓”即指世家大族式家族,所謂“昭穆”即父子祖孫的血緣關系,這是現在所知道的當時第壹部記載天下士族血緣關系的正式譜牒。因為它“定品違法”,大概是觸動了壹些顯赫的大族,為人們彈劾。它有沒有成為官書,我們也不得而知,從晉武奇特詔原諒其“違法”的過失來看,大約是被欽定為官修譜牒了。

東晉南朝(公元400-500年)的著名譜學家有賈弼之、賈匪之、賈淵祖孫三人和王僧孺。賈氏為南渡的平陽大族。賈弼之在東晉太元年間由朝廷委任撰修譜牒,於是“廣集眾家,大搜群族”(《南齊書》卷五二賈淵傳),撰成《十八州士族譜》百帙,***七百余卷,繕寫抄定,藏在秘閣,另抄別本藏於左戶。其子匪之,匪之子淵,世傳其業。齊永明中,賈淵與王儉***同參撰《百家譜》,又撰《氏族要狀》、《人名書》等譜牒,並行於世。譜牒研究成了賈氏世傳的家學。王僧孺出身於東海王氏。他在梁代繼續賈氏的研究,接成《十八州譜》七百壹十卷(當是修訂賈弼之之書)、《百家譜集抄》十五卷、《東南譜集抄》十卷(《南史》卷五九《王僧孺傳》)。此時的譜牒之學,到了王僧孺手中,算是集大成了。

北朝(公元350-550年)官修譜牒,大抵均屬集體撰述,故不見研究譜牒之名家,如魏太和中,詔各郡中正,“各列本土姓族”作為選士的依據,似乎還沒有把全國士族的譜牒統到壹起來。北齊的《類例》以甲門為士族,北周的《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為士族,似乎是他們那個小國的統壹的譜牒,除《類例》知道是浮屠曇剛所撰外,《建德氏族》也是集體撰修的,故未留下撰人姓氏。

唐代在太宗、高宗兩次修譜。高士廉等修<氏族誌>。高宗時修《姓氏錄》。

唐初的著名譜學家中首先要介紹的是路敬淳。他是高宗、武後時人,勤學不倦,對於歷代譜學素有研究,對於各個士族的門第姓望,能究其根源枝派,曾撰《著姓略記》十卷行於世。史稱“唐初姓譜學唯敬淳名家”,其他各家“皆本之路氏”(《舊唐書》卷壹八九路敬淳傳)。另壹名家是柳沖,他曾主持修撰《姓族系錄》,“好學多研”,是路敬淳以後的第壹人。唐代譜學為柳氏家學,後其族人柳芳著《氏族論》,是對魏晉以來的譜學進行理論上的總結的第壹篇論文,為後世研究譜牒的人所必讀(《新唐書》卷壹九九柳沖傳)。比柳沖稍後的有韋述,亦是唐代譜學名家。他雅好譜學,在秘閣見到柳沖等撰《姓族系錄》,非常喜愛,乃於工作之余,親手抄錄,另撰成《開元譜》二十卷(大約是《姓錄》的節本)(《舊唐書》卷壹○二韋述傳)。柳芳《氏族論》“唐興,言譜者以敬淳為宗,柳沖、韋述次之”(《新唐書》卷壹九九柳沖傳),應是不假的。

唐初譜牒的形式也同魏晉南朝壹樣,分為私修的單姓族譜和官修的天下望族譜兩種,前面說到的幾次重修譜牒,即是指後壹種。隋唐的單姓族譜,如《舊唐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和《通誌·藝文略》中提到的許許多多某氏某姓家譜,我們至今只發現了兩件原件的殘片(見《吐魯番出土文書》第三冊,第64,180-184頁),都是用方框、線條、箭頭表示的世系圖表,詳細註明每人的血緣關系、名諱、官職及配偶的姓氏名字等,圖畫清晰,抄字工整,人們看去,壹目了然。官修的望族譜,卻在敦煌石室中發現了幾種殘卷,其中以題為《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的最為完整和典型。它的內容是按照唐代的政治區劃,依道、州、郡的次序排列,每壹郡列出該郡的望族姓氏,少者三姓(如涼州西平郡),多者四十姓(如雍州京兆郡)(參見王仲犖:《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件考釋》、《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考釋》、《敦煌石室出殘姓氏書五種考釋》(均載《蠟華山館叢稿》):多賀秋五郞:《中國宗譜的研究》上卷第壹章。)。據我們看,這大約是官修譜牒的壹種提綱,而不是修成的譜牒。因為光列每郡的幾個望族姓氏,而不列出某壹個人是不是屬於這個望族,是起不到譜牒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