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南經》雲:“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1)。《海外西經》雲:“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舞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在大運山北,壹曰:“大遺之野”(2)。《海外西經》雲:“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3)。《海外東經》雲:“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4)。《海內北經》雲:“縱極之淵,……冰夷人面,乘兩龍”(5)。《大荒西經》雲:“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6)。《海外南經》雲:“北方禺彊,人面鳥身,踐兩青蛇。(郭璞註)雲:“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兩龍。” 這裏的“祝融”、“啟”、“蓐收”、“句芒”、“冰夷”、“開(啟)”、“禺疆”,都沒有例入三皇五帝中,大多在中國歷史上的名氣不大;但他們都曾是中國上古時代的壹代皇帝或諸侯。他們異於常人的最大特點是出門“乘龍”。因為“龍”是上古歷史賦予古帝身份的特殊坐騎,及其標誌。所以不少文獻都有關於古帝“乘龍”的記載。
除《山海經》之外,《大戴禮·五帝德》中也有相同意義的記載。文獻雲: “黃帝乘龍戾雲,順天地之德;顓頊乘龍而至四海,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帝嚳春夏乘龍,秋冬乘馬。執中而獲天下”(7)。這段史料又介紹了“黃帝”、“顓頊”、“帝嚳”乘龍而遊世界的事情。其次,關於古帝“乘龍”的史料,還在《韓非子》、《史記》、《列仙傳》等古籍中有所記載。
特別是《列仙傳》把古人養龍乘龍的方法都告訴了我們。文獻說: “騎龍者,於池中求得龍子,狀如守宮,十余頭,結廬而守養之,龍大稍去。後五十余年,水壞其廬。壹旦,騎龍來。 陵陽子明者,好釣。釣得白龍,子明服食。……三年,白龍來迎。 馬師皇,黃帝馬醫。有龍下,垂耳張口,師皇針其唇,飲以甘草湯而愈。後壹旦負皇而去。 陶安公者,六安鑄冶師也。壹日……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冶與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龍。’至期,赤龍來,安公騎之,大雨東南,上而去。呼子先者,漢中關下蔔師也,老壽有余年,……子先持壹嫗,嫗得而俱騎,騎乃龍也,上華陰山”(8)。《史記·封禪書》又雲:“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9)。
千百年來,壹直盤旋在中國人腦海中的古帝古人“乘龍”的密秘,經考古學家輕輕壹挖,壹條躺在濮陽地下已有6500年的古人乘龍的文物,就把《山海經》、《大戴禮》、《列仙傳》、《史記》等歷史文獻記載的古帝、古人乘龍的歷史事實給證明了。從文獻文物這壹吻合的事實上可以想到,其實,古代文獻中的許多關於龍的記載,可能都非古人的妄語! 由於《周易》、《山海經》、《大戴禮》、《列仙傳》、《史記》,這些中國歷史元典記載的古帝“豢龍”和“乘龍”的故事,實在太簡陋、太古樸,並且離我們太遙遠了。 註釋:(1)(2)(3)(4)(5)(6)袁珂校譯《山海經校譯》第185、191、193、212、233、27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7)龐進編著《八千年中國龍文化》第249頁,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年版。(8)孫雍長、熊毓蘭校《太平禦覽》第8冊,第438頁,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9)(西漢)司馬遷著《史記·封禪書》第422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乘”在古代有“憑借”,“駕馭”等含義。“龍”為“川”。“乘兩龍”即治理兩大江河。“帝嚳春夏乘龍,秋冬乘馬。”這壹記載的含意是什麽呢?其實它告訴我們,帝嚳春夏乘船出遊,秋冬封凍故而乘馬。其後壹些記述顯然以訛傳訛,不足為信! 龍帝(?這種稱呼來源何在?),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傳說就是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的化身。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黃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銅礦,把開采出來的銅鑄成壹只很大的銅鼎,放在荊山腳下。銅鼎鑄成時,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升天。黃帝就騎到龍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還有妻兒也都紛紛往上爬,壹***上了七十多人。這時,龍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擠不上,壹個個都抓著龍的胡須。龍髯受不了重量而斷了,黃帝帶著的弓也被拉落下來,臣僚們只得抱著龍髯和弓號哭。黃帝升了天後便成為了天帝。
在《史記·天官書》,就是說黃帝就是黃龍的化身。黃龍即是龍帝,五行屬土,位居中央,是龍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觀中天庭的主宰。在漢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黃龍者,四方之長,四方之正色,神靈之精也。能巨,能細,能幽,能明,能短,能長,乍存,乍亡。王者不濾池而漁,德達深淵,則應和氣而遊於池沼。”說明了黃龍的形象。 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青臉紅須為東,白發須為西,橘黃發須是南,黑發須者為北
龍分為天龍、地龍、海龍;所謂的四海龍王,實質上為四海龍王爺,並非真正龍王,只是其所在海域之主而已。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漢族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壹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壹。壹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壹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名多它,無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漢族民間是祥瑞象征,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