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孔子的文言文故事註釋

關於孔子的文言文故事註釋

1. 關於孔子的古文註解.高手進.

1.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到了天氣寒冷的時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後雕零的。

2.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之求之與?"

子禽向子貢問道:“孔子到了這些諸侯國,壹定會聽到國君們來問政事,是孔子向他們提出了請求呢?還是他們向孔子提出了請求呢?”子貢回答說:“孔子具有溫、良、恭、儉、讓五種美德,所以迎得國君們的敬重,向他問政。孔子的請求,是不是與別人的請求不壹樣呢?”

3.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誌,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孔子說:“看到善良的行為,就擔心達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動,就好像把手伸到開水中壹樣趕快避開。我見到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以隱居避世來保全自己的誌向,依照義而貫徹自己的主張。我聽到過這種話,卻沒有見到過這樣的人.

4.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中的"狂"字何解?

"狂":狂放

5.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學習,所學也不會鞏固。要以忠實和誠信為主。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錯誤就不怕改正。

6.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君子尊重賢人, 也容納普通的人;嘉獎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如果我自己很 好,什麽人不能容納呢?如果我自己不好,別人將拒絕和我交也 我又怎麽談得上去拒絕別人呢?

7.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學習好像追趕什麽,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

8.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孔子說:“聽我說話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顏回壹個人.

9.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為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問之,曰:"是禮也."

孔子進入大廟的時候,每次都要問壹些事情。 有人就說:“誰說孔子知道‘禮’啊?他每次進大廟,總是問東問西。”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這種行為才是‘禮’啊!”

2. 關於孔子的故事 文言文並翻譯成現代文 要出處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壹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壹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ú),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壹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譯文:

孔子向東遊學,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壹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壹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遠,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近。

壹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大得像車蓋。到了正午就像盤子壹樣大,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另壹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清涼,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裏壹樣燙,這不是近的熱而遠的涼嗎?”

孔子無法判斷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妳知識淵博呢?”

出處:《列子.湯問》

3. 關於孔子的文言文

只有《論語》吧!原文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註釋(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壹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壹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5)有朋:壹本作“友朋”。

舊註說,“同門曰朋”,即同在壹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誌同道合的人。(6)樂:與說有所區別。

舊註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麽。

缺少賓語。壹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壹個有德的君子嗎?”原文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註釋(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壹說小33歲。後壹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壹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

舊註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3)犯上:犯,冒犯、幹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壹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壹般置於動詞之前。(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

本,根本。(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裏,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壹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註釋(1)巧言令色:朱熹註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註釋(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壹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3)忠:舊註曰:盡己之謂忠。

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4)信:舊註曰:信者,誠也。

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註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壹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註解(1)道:壹本作“導”,作動詞用。這裏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裏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

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壹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

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事:敬字壹般用於表。

4. 文言文節選(孔子集語)孔子論水的完整翻譯

孔子論水 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啟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爾也.”註釋:①據《孔子集語》引《說苑·雜言》,題目是編者所加.②子貢:孔子的學生,復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③予:給予.④卑下:低下.此指水性向下.⑤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圓等隨物賦形的特性.⑥綿弱微達:曲細柔弱無微不達.⑦讓:辭目,引申為申辯.⑧善化:善於教化改造.⑨概:古代量米時用來刮平鬥斛的木板.這裏用作動詞,引申為刮平、削平.( 10 ) 必東:壹定東流入海.譯文:子貢問道:“君子見到大水壹定要仔細觀看,是什麽緣故呢 ”孔子說:“水麽,能夠啟發君子用來比喻自己的德行修養啊.它遍布天下,給予萬物,並無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處,萬物生長,有如君子的仁愛;水性向下,隨物賦形,有如君子的高義;淺處流動不息,深處淵然不測,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萬丈深淵,毫不遲疑,有如君子的臨事果決和勇毅;滲入曲細,無微不達,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惡名,默不申辯,有如君子包容壹切的豁達胸懷;泥沙俱下,最後仍然是壹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於改造事物;裝入量器,壹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滿則止,並不貪多務得,有如君子的講究分寸,處事有度;無論怎樣的百折千問,壹定要東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意誌.所以君子見到大水壹定要仔細觀察.( 因為這無疑是在觀照自身啊 !) ”。

5.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故事白話文和文言文都要,要故事.仲弓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典故來自 《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此即言仁.《衛靈公》:“子貢問曰:有壹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又言恕.其含義大致是: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要求別人接受;對於自己不想幹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別人去做.這是孔子仁愛思想的壹個具體體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語出於《論語·顏淵篇》,是孔子經典妙句之壹,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壹般,是對壹個民族或壹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論語》分二十篇,其中的《顏淵篇》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壹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註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註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廣義的,是指大眾,然而《論語》誕生的那個時代“人”的定義通常是指狹義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對而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前面寫著的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是在同壹句話中敘述的,很明顯這裏的“民”是指被剝削階級,勞動人民.用現在的語言來說,狹義的“人”是指奴隸主,即剝削階級,而“民”是指奴隸,即被剝削階級,所以這句話當然也就可以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人際關系原則適用於剝削階級,而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關系卻未必如此.這種理解並非無稽之談,也並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眾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處的“人”應當是指廣義的.孔子所道出這麽壹句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若凡事都從這個原則出發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卡在中間,難以前進.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豈不慘哉!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麽?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壹定條件,壹定環境下才適合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壹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系,還是政治關系方面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系原則的重要性.。

6. 孔子的故事譯文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壹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壹舉壹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壹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壹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壹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壹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壹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兩個啟示:在別人家裏最好安份些;

對於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塗同途)

意為:從道路上聽來壹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壹本正經地轉來轉去,實際上這些謠言裏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真想壹想、查壹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為真,樂此不疲。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絡裏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啊!

■發憤忘食: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壹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妳為什麽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壹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壹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壹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準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壹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壹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妳們壹起向他攻擊吧!"[[ 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淩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妳的社會關系如何? 妳有硬梆梆的後臺嗎?妳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淩弱:憑借強力欺負弱小.

跖,壹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遊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鬥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壹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 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著盜跖英雄壹起罵:

"妳這死夫子,妳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妳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淩弱.妳所說的那壹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鉆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為啥不叫妳盜丘,而叫我盜跖!妳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妳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壹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7. 文言文:孔子論結友.要此文言文答案,要解釋就OK,

原文 1、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①.友直,友諒②,友多聞,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損矣.” 《論語?季氏篇》 註釋 ①損:損害.②諒:信實.③便辟:阿諛奉承.④善柔:當面恭維,背後誹謗.⑤便佞:花言巧語. 翻譯 孔子說:“有三種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誠實的人交朋友,同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們,這是有益的.同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當面恭維,背後誹謗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解讀 人生不可無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交友問學的快樂.“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不能與忠信不好的人交朋友.交友的快樂,擇友的慎重,孔子都已反復告誡.本章又告誡我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正直的朋友,幫助妳成就仁德,直者能正言直諫,“以友輔仁”,諒,誠信.誠信的朋友是妳的依靠,諒者能忠信不欺,“信則人任焉”.見聞廣博的朋友,討論學問幫助妳獲取知識和智慧,多聞者能識政治之要,“以文會友”.。

8. 孔子的故事,最好有古文和翻譯

有壹個關於孔子的故事.這個故事跟老子壹樣古老. 孔子在旅行,經過壹個村莊,他看到壹個老人,壹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裏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麽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妳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妳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裏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妳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妳何必費這麽大的力氣呢?妳是壹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妳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壹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壹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壹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裏.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麽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壹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當妳用手工作的時候,不會出現頭腦的影子,壹個人保持謙卑、單純、自然.當妳使用狡猾的機器時,頭腦就介入了.那些用頭腦工作的人被稱為頭頭:職員的頭頭,老師的頭頭——他們被稱為頭頭.不要做頭頭.即使做壹個職員也已經很不好了,何況做職員頭頭……那就完了.做壹個老師已經夠糟糕的了,何況做老師頭頭……要設法成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為它們不狡猾,不夠具有競爭性;它們似乎是原始的.試著多用手來工作,妳會發現那個影子出現得越來越少了. 說明孔子是個虛心接受別人批評和建議的人 孔子的故事 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壹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妳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妳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裏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壹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